《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18)
傷寒纘論卷上 (18)
1. 傷寒纘論卷上
不得不重在表,此吐下後復汗,外邪已散,止存飲中之邪,故以桂枝加入制飲藥內,
使飲中之邪盡散,津液得以四布而滋養其經脈也,至若吐下後,重發汗太過,
亡陽厥逆煩躁,或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又屬真武湯證,非此湯可能治也。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脇下痛,
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此即上條之證,而明其增重者,必致廢也,曰虛煩,曰脈甚微,則津液內亡,
求上條之脈沉緊為不可得矣,曰心下痞鞕,曰脇下痛,
較上條之心下逆滿更甚矣,曰氣上衝咽喉,較上條之衝胸更高矣,
此皆痰飲上逆之故,逆而不已,上衝頭目,因而眩冒有加,則不但身為振搖,
其頸項間,且陽虛而陰湊之矣,陰氣上入高巔,則頭愈重,而益振搖矣,上盛下虛,
兩足必先痿廢,此仲景於心下逆滿,氣上衝胸之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早已用力矣。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
與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
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即白朮附子湯)。
風濕相搏,止是流入關節,身疼極重,而無頭疼嘔渴等證,見卑濕之邪,
難犯高巔藏府之界也,不嘔者上無表邪也,不渴者內無熱熾也,加以脈浮虛而濇,
則為風濕搏於軀殼無疑,故用桂枝附子,疾馳經絡水道,以桂枝散表之風,
附子逐經之濕,迅掃而分竭之也,其小便利,大便堅,為津液不足,
故去桂枝之辛散,而加白朮以助津液也。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製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風則上先受之,濕則下先受之,逮至兩相搏聚,注經絡,流關節,滲骨體軀殼之間,
無處不到,則無處不痛也,於中短氣一證,乃汗多亡陽,陽氣大傷之徵,
故用甘草附子白朮桂枝為劑,以復陽而分解內外之邪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復加燒鍼者,四逆湯主之。
此陽虛營衛俱傷,誤用桂枝,治風遺寒治表遺裏之變證也,脈浮自汗,
固為在表之風邪,而小便數心煩,則邪又在裏,加以微惡寒,則在裏為寒邪,
更加腳攣急,則寒邪頗重矣,乃用桂枝獨治其表,則陽愈虛陰愈無制,
故得之便厥也,桂枝誤矣,麻黃青龍更可知也,陰寒內凝,總無攻表之理,
甘草乾薑湯,復其陽者,即所以散其寒也,厥愈足溫,不但不必治寒,
白話文:
傷寒論卷上翻譯:
若表證未解,先用吐下法,之後又見發汗,此時外邪已散,僅餘飲邪滯留體內,故於制飲藥中加入桂枝,以散除飲邪,使津液得以運行滋養經脈。但若吐下後,再次大量發汗,導致陽氣耗損,出現厥逆、煩躁、發熱、心悸、頭暈、肢體顫動,甚至想抓地等症狀,則屬於真武湯的證候,非真武湯不可治。
傷寒吐下後發汗,出現虛煩、脈象微弱,八九天後心下痞滿、脅下疼痛、氣往上衝咽喉、頭暈目眩、經脈跳動等症狀,久之則會導致痿證。此為前述證候加重之情況,必將導致身體衰弱。所謂虛煩、脈象微弱,即津液內耗,與前述脈沉緊的表現不同;心下痞滿、脅下疼痛,比之前述的心下逆滿更甚;氣往上衝咽喉,比之前述的衝胸更高,這些都是痰飲上逆所致。痰飲上逆不止,衝擊頭目,則頭暈目眩加重,不僅身體震顫,頸項也會受影響,因陽虛而陰氣聚集,陰氣上達頭頂,則頭部更沉重,震顫更甚。上盛下虛,兩足必先痿廢。仲景在治療心下逆滿、氣上衝胸時,早已運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傷寒八九天,風濕互搏,身體疼痛,無法翻身,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浮弱而澀者,用桂枝附子湯治療。若大便乾燥,小便自利,則去掉桂枝,加入白朮,使用白朮附子湯。
風濕互搏,僅限於侵犯關節,身體疼痛劇烈,而無頭痛、嘔吐、口渴等症狀,這是因為卑濕之邪難以侵犯高處的臟腑。不嘔吐說明無表邪,不口渴說明內無熱邪。加上脈象浮弱而澀,則為風濕侵犯軀體無疑,故用桂枝附子湯,以快速疏通經絡水道,桂枝散表邪,附子驅逐經絡之濕邪,迅速清除病邪。若小便通利,大便乾燥,則為津液不足,故去掉桂枝的辛散之性,加入白朮以補充津液。
風濕互搏,骨節疼痛劇烈,難以屈伸,靠近則疼痛加劇,汗出氣短,小便不利,惡風不欲脫衣,或身體輕微浮腫者,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風邪先侵犯上部,濕邪先侵犯下部,當風濕相搏聚,侵犯經絡,流注關節,滲入骨體和軀殼之間,無處不到,則無處不痛。氣短這一症狀,是汗多耗損陽氣,陽氣大傷的徵兆,故用甘草附子白朮桂枝,以恢復陽氣,消除內外邪氣。
傷寒脈象浮弱,自汗,小便頻數,心煩,輕微惡寒,腳攣急,反用桂枝湯欲攻表,這是錯誤的。若因此而出現厥逆,咽喉乾燥,煩躁嘔吐,則用甘草乾薑湯治療,以恢復陽氣。若厥逆已愈,足部溫暖,再用芍藥甘草湯;若胃氣不和,言語不清,則少許服用調胃承氣湯;若因再次發汗而加重病情,則用四逆湯治療。
這是陽虛,營衛俱傷,誤用桂枝,治療風邪遺留寒邪,治表不治裏的變證。脈象浮弱自汗,固為表邪,但小便頻數心煩,則邪在裏;再加上輕微惡寒,則裏寒;腳攣急,則寒邪較重。僅用桂枝治療表邪,則陽氣更虛,陰邪更無約束,故出現厥逆。桂枝用錯了,麻黃、青龍湯更不可用。陰寒內凝,根本無攻表之理。甘草乾薑湯恢復陽氣,就是散寒。厥逆已愈,足部溫暖,則不必再治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