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49)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49)

1. 傷寒緒論卷下

平胃散

治食積腹痛壯熱發黃。

蒼朮(泔浸麻油炒八兩)、厚朴(薑汁炒)、陳皮(去白各三兩四錢)、

甘草(三兩炙)

右為末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水煎空心服。本方加木香薑製黃連,名香連平胃散,

治食積發熱。本方合五苓散名胃苓湯治食積泄瀉小便不利。

趙養葵言,平胃者平胃中之墩阜設無墩阜而用之平地反為坎陷矣。

五積散

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

蒼朮(泔浸炒八錢)、桔梗(六錢)、麻黃(去節泡)、枳殼(炒)、

陳皮(去白各五錢)、厚朴(薑製)、乾薑(泡過各四錢)、半夏(薑製)、茯苓、

甘草(炙)、白芷、歸身、白芍(酒洗)、川芎、桂(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四五錢加生薑三片葱白三莖水煎去滓熱服,溫覆取微汗。

表邪甚者,去芩芍加香豉陰寒脈細去苓芍加熱附逆氣乾嘔加吳茱萸虛加人參。

按此方本平胃為主,參以二陳,專主內傷生冷又合桂枝麻黃但少杏仁,

故兼治外感寒邪,加以四物去地而合甘草乾姜為治血中受寒之聖藥,

枳桔甘草並為清氣治嗽之首方白芷一味為都梁丸,專走陽明而治風熱頭痛,

桂苓甘朮換蒼朮,以滌飲散邪,使飲半從表散,內藏小半夏茯苓湯,令未盡之飲,

乃從小便而驅之,古人以消食必先滌飲,發散必用辛溫,

此雖類集十餘方而不嫌冗雜者得辛溫散邪之大旨也但雜合複方,原不拘全用,

如無血病,無藉芎歸,設不欬嗽何煩枳桔,若非頭痛都梁奚取苟或有汗,

麻黃安施要在臨病諦審出入斯可與言複方之妙用也。

調中湯

治食積挾外感發熱。

蒼朮(泔浸炒)、陳皮(炒)、半夏(薑製)、白芍(酒洗)、桔梗、

甘草(炙)、枳殼(炒)、羗活、白芷、藿香葉、砂仁(各一錢)、

川芎(七分酒洗)、麻黃(去節泡)、桂枝(各五分)、生薑(三片)

右水煎,溫服無時。按調中湯與五積散大同小異,乃表裏兼併之藥,

故用以治食積挾外感發熱證,若調中飲,則全用平胃,而兼乾薑黃連輩,

專主食積發熱,卻與表邪無預也即如中滿分消丸分消湯之寒熱攸關用者不可不審。

調中飲

治食積類傷寒,但身不痛者。

蒼朮(泔浸麻油炒二錢)、白朮(生)、厚朴(薑汁炒)、陳皮(炒)、

甘草(炙)、神麵(炒)、枳實(炒)、黃連(薑汁炒各一錢)、

山查肉(姜汁炒黑二錢)、草果(八分)、乾薑(炮五分)

右水煎去滓,磨木香調服。腹痛加桃仁,痛甚便秘加大黃口乾加蘭。

(俗名頭草)

人參養胃湯

治食滯痞悶。

蒼朮(泔浸麻油炒)、厚朴(薑汁炒)、半夏(薑製)、藿香(各一錢)、

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七分)、人參、茯苓、草果(各五分)、生薑(七片)、

大棗(三枚劈)、烏梅肉(一個)

右水煎熱服。養胃者藉人參之力以助諸消尅藥,建平胃之功也,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平胃散

治療飲食積滯導致的腹痛、壯熱、黃疸。

組成:蒼朮(用淘米水浸泡後,用麻油炒,八兩)、厚朴(用薑汁炒)、陳皮(去白,三兩四錢)、甘草(三兩,炙甘草)。

用法: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空腹服用。本方加木香、薑汁炒黃連,稱為香連平胃散,治療飲食積滯引起的發熱。本方與五苓散合用,稱為胃苓湯,治療飲食積滯導致的泄瀉和小便不利。

趙養葵說:「平胃,就是使胃氣平和。如果胃氣不平和,再用此方,就像在平地上挖坑一樣,反而會加重病情。」

五積散

治療外感寒邪,內傷生冷。

組成:蒼朮(用淘米水浸泡後炒,八錢)、桔梗(六錢)、麻黃(去節,泡過)、枳殼(炒)、陳皮(去白,各五錢)、厚朴(薑汁製)、乾薑(泡過,各四錢)、半夏(薑汁製)、茯苓、甘草(炙甘草)、白芷、當歸身、白芍(酒洗)、川芎、桂枝(各三錢)。

用法: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到五錢,加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去渣,熱服,溫暖覆蓋,微微出汗即可。表邪較重的,去掉黃芩、白芍,加入香豉;陰寒脈細的,去掉茯苓、白芍,加入附子;逆氣乾嘔的,加吳茱萸;虛弱的,加人參。

說明:此方以平胃為主,參照二陳湯,專門治療內傷生冷;又結合桂枝湯、麻黃湯,但少用杏仁,因此兼治外感寒邪;加入四物湯(去地黃)及甘草、乾薑,是治療血寒的良方;枳實、桔梗、甘草合用,是治療咳嗽的常用方劑;白芷單味是都梁丸的組成,專門治療陽明經的風熱頭痛;桂枝、茯苓、甘草、蒼朮(用白朮代替蒼朮)合用,可以去除水飲,散邪外出,使水飲一部分從體表散發,一部分則由小便排出。古人認為治療飲食積滯,必須先去除水飲,發散邪氣必須使用辛溫藥物。此方雖然綜合了十多個方劑,但不顯得繁雜,因為它抓住了辛溫散邪的大旨。但此方是複方,不必拘泥於全部藥物都使用。如果沒有血虛病症,就不用當歸、川芎;如果沒有咳嗽,就不用枳實、桔梗;如果沒有頭痛,就不用白芷。如果已經出汗,就不用麻黃。臨證用藥,要仔細判斷病情,才能發揮複方妙用。

調中湯

治療飲食積滯兼外感發熱。

組成:蒼朮(用淘米水浸泡後炒)、陳皮(炒)、半夏(薑汁製)、白芍(酒洗)、桔梗、甘草(炙甘草)、枳殼(炒)、川芎、白芷、藿香葉、砂仁(各一錢)、川芎(七分,酒洗)、麻黃(去節,泡過)、桂枝(各五分)、生薑(三片)。

用法:水煎服,溫服,不限時間。說明:調中湯與五積散大同小異,是治療表裡兼證的藥方,因此用於治療飲食積滯兼外感發熱。如果用調中飲,則完全使用平胃散的藥物,並加入乾薑、黃連等,專門治療飲食積滯引起的發熱,而與表邪無關。就像中滿分消丸、分消湯一樣,寒熱相關的藥物,使用時要仔細審慎。

調中飲

治療飲食積滯類似傷寒,但無身痛的症狀。

組成:蒼朮(用淘米水浸泡後,用麻油炒,二錢)、白朮(生)、厚朴(薑汁炒)、陳皮(炒)、甘草(炙甘草)、神曲(炒)、枳實(炒)、黃連(薑汁炒,各一錢)、山楂肉(薑汁炒黑,二錢)、草果(八分)、乾薑(炮製,五分)。

用法:水煎去渣,用木香磨成糊狀調服。腹痛者加桃仁;疼痛嚴重,便秘者加大黃;口乾者加麥冬(俗名:頭草)。

人參養胃湯

治療食滯引起的痞悶。

組成:蒼朮(用淘米水浸泡後,用麻油炒)、厚朴(薑汁炒)、半夏(薑汁製)、藿香(各一錢)、陳皮(去白)、甘草(炙甘草,各七分)、人參、茯苓、草果(各五分)、生薑(七片)、大棗(三枚,劈開)、烏梅肉(一個)。

用法:水煎熱服。說明:養胃,是藉助人參的功效,來幫助其他消食藥物,增強平胃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