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50)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50)

1. 傷寒緒論卷下

近世名家,專以此湯,治胃虛不能進食之證,服之胸膈暫寬,

意謂人參補養胃氣之功,安知轉受其削乎。

沉香降氣散

治氣逆喘脹。

沉香(四錢另研)、香附(二兩薑汁炒)、砂仁(四錢搥)、

甘草(八錢同砂仁拌濕炒)

右為末,滴水為丸,淡鹽湯送下二錢,虛人人參湯服。

香殼散

治虛人畜血暴起,胸脇或少腹作痛。

香附(三錢薑汁炒)、枳殼(二錢炒)、青皮(炒)、陳皮、烏藥、赤芍、

蓬木(醋炒各一錢)、歸尾(三錢)、紅花(五分)、甘草(生三分炙二分)

右水酒各一盞,煎成去滓,加童便空心服,不應加延胡索穿山甲,有外感表邪,

去青皮,加桂枝羗防。

當歸活血湯

治挾血如見崇狀。

當歸(三錢)、赤芍(酒洗)、生地(酒浸另搗爛)、桂心(各一錢五分)、

桃仁(二十粒同乾漆灰拌炒去漆灰研)、茯苓、枳殼、柴胡(各八分)、

甘草(五分)、乾薑(炮四分)、紅花(二分)

右除地黃水煎去滓,入地黃煎數沸臨服加陳酒服之,不應加穿山甲末五分,

又不應加附子三分,有實熱難用附子者,須與酒大黃錢許同用。

犀角地黃湯

治畜血善忘如狂,或驟吐血不止。

犀角(鎊屑磨水更佳)、生地黃(酒浸搗爛)、牡丹皮、白芍(各二錢)

右除地黃,水煎去滓,入地黃更煎數沸濾清加藕節汁扁柏汁,

并磨京墨攪令黑色服之。腹中有瘀血未下,

加桃仁紅花酒大黃若腹不滿自言滿為無熱減地黃二汁加木香。

此湯本治內傷胃脘之瘀血,以犀角善解飲食瘀積之毒,故為陽明專藥,

胃中既有瘀積,必蘊釀為熱,故必兼芍地丹皮以涼解之胃為水穀之海,過而不流,

故可暫用若在他經斷乎不可也,醫貫以為衂血的方,

陰虛火動者宜之要非正論,今人概以治虛勞吐血衂血服之,

雖得暫效然旋劫旋發,致死不悟也,夫吐衂之血,統而言之,

則皆屬炎上之火柝而言之有在經在府之分,其在吐血也,

或屬胃中有熱猶可稍奪其勢,至於衂血,則是經絡中遊火,

與此治胃熱之藥何預哉,惟傷寒五六日忽然暴衂不止差可借用,

以其熱鬱經絡,故以泄熱為務,然必加入芩梔歸尾,庶或近之,蓋傷寒暴病,

不可與虛勞久病比例而推也。

生地黃黃連湯

治婦人血風崩漏燥熱不除,循衣撮空閉目不省人事。

生地黃(酒浸)、當歸、川芎(各二錢)、白芍(酒洗)、黃連(酒蒸)、

黃芩(酒炒)、山梔(姜汁炒黑各八分)、防風(三錢酒潤)

右水煎,徐徐呷之。脈實者可加酒大黃。七味涼血藥中,獨用防風一味,

以升散風熱而治崩得力全在乎此以防風為風藥中潤劑也。

竹葉湯(即竹葉防風湯)

治產後中風發熱。

竹葉(五十葉)、葛根(二錢)、桂枝、防風、桔梗、甘草(炙)、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近來名醫專用此方治療胃虛不能進食,服用後胸膈暫時舒暢,卻認為人參補益胃氣,為何反而削弱了它?這點值得商榷。

沉香降氣散

主治:氣逆喘脹。

藥方:沉香(四錢,另研磨)、香附(二兩,薑汁炒)、砂仁(四錢,搥碎)、甘草(八錢,與砂仁拌勻濕炒)。

製法:研磨成末,加水製成丸藥,用淡鹽湯送服二錢,體虛者可用人參湯送服。

香殼散

主治:體虛之人突然大量出血,胸脅或少腹疼痛。

藥方:香附(三錢,薑汁炒)、枳殼(二錢,炒)、青皮(炒)、陳皮、烏藥、赤芍、蓬木(醋炒,各一錢)、歸尾(三錢)、紅花(五分)、甘草(生三分,炙二分)。

製法:水酒各一盞煎煮,去渣後,加童尿空腹服用。不適宜添加延胡索、穿山甲。若有外感表邪,則去除青皮,添加桂枝、防風。

當歸活血湯

主治:瘀血阻滯,症狀明顯。

藥方:當歸(三錢)、赤芍(酒洗)、生地(酒浸,另搗爛)、桂心(各一錢五分)、桃仁(二十粒,與乾漆灰拌炒去漆灰後研磨)、茯苓、枳殼、柴胡(各八分)、甘草(五分)、乾薑(炮製四分)、紅花(二分)。

製法:除生地黃外,水煎去渣,加入生地黃再煎煮數沸,臨服用時加入陳酒。不適宜添加穿山甲末(五分),也不適宜添加附子(三分)。若有實熱,不宜用附子,需與酒制大黃少許同用。

犀角地黃湯

主治:瘀血導致健忘、神志恍惚,或突然吐血不止。

藥方:犀角(磨成粉末,用水磨更佳)、生地黃(酒浸,搗爛)、牡丹皮、白芍(各二錢)。

製法:除生地黃外,水煎去渣,加入生地黃再煎煮數沸,濾清後加入藕節汁、扁柏汁,並磨入京墨攪拌至黑色服用。若腹中有瘀血未排出,可加入桃仁、紅花、酒制大黃。若腹部不滿卻自覺飽脹,且無發熱症狀,則減少生地黃用量,並加入木香。

說明:此方原是治療內傷胃脘瘀血的,犀角善於解毒,故為治療陽明經的專方。胃中有瘀積,必然會化熱,所以需加入芍藥、生地黃、牡丹皮來清熱解毒。胃為水谷之海,若瘀血不流動,可暫時使用此方,但其他經絡則不可用。醫書中認為此方是治療出血的良方,陰虛火旺者適用,但這並非正確論述。現代人普遍用它治療虛勞吐血、衄血,雖然能暫時見效,但很快就會反覆發作,最終導致死亡而不自知。吐血、衄血,總體而言都是由於心火上炎,但具體情況又分在經絡或臟腑。吐血可能是胃中有熱,可以稍微抑制病情;至於衄血,則是經絡中的遊走之火,與治療胃熱的藥物有何關係呢?只有傷寒五六日突然暴發出血不止的情況下,勉強可以使用此方,因為熱鬱於經絡,所以要以瀉熱為主。但必須加入黃芩、梔子、歸尾,才能較為合適。傷寒暴病與虛勞久病不可同日而語。

生地黃黃連湯

主治:婦女血風崩漏,燥熱不退,伴隨循衣摸空、閉目昏迷等症狀。

藥方:生地黃(酒浸)、當歸、川芎(各二錢)、白芍(酒洗)、黃連(酒蒸)、黃芩(酒炒)、山梔(薑汁炒黑,各八分)、防風(三錢,酒潤)。

製法:水煎,慢慢服用。脈象實者可加酒制大黃。此方七味涼血藥中,獨用防風一味,因其能升散風熱而治療崩漏有效,其功效全在於此,因為防風是風藥中潤燥的藥物。

竹葉湯(即竹葉防風湯)

主治:產後中風發熱。

藥方:竹葉(五十葉)、葛根(二錢)、桂枝、防風、桔梗、甘草(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