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51)
傷寒緒論卷下 (51)
1. 傷寒緒論卷下
人參(各一錢)、生薑(五斤)、大棗(五枚劈)
右水煎溫服,覆取微汗。頸項強加附子,嘔者加半夏。金匱衍義云:
產後中風發熱,面赤正頭痛為太陽陽明合病,以產後中風,易於發痙,
故用桂枝加葛根湯以解二經之邪,去芍藥之酸收,而加人參之甘溫以益氣,
更加桔梗防風竹葉,通陽明之風熱,而主面赤喘滿也,
若頭項強者知邪襲太陽陽明將成痙也,以產後新虛,故加附子助人參溫散之,
若嘔者,知痰濕上逆,故加半夏以開滌之世本本方中即有附子,乃後人所加,
觀方後所云自知。
四物湯
治血虛。
熟地黃(血熱換生地黃)、當歸(各三錢大便不實用土炒)、
白芍藥(泄瀉腹痛用桂酒炒失血用醋炒)、川芎(各二錢血逆童便浸)
右水煎,臨臥熱服,先服後食勿過飽。本方去熟地芍藥,
名芎歸湯為末名佛手散。本方加烏藥香附甘草,名四烏湯。
本方合理中去地黃白朮加茯苓,名增損四物湯。本方換赤芍,加三稜蓬朮肉乾漆灰,
名加減四物湯虛人血結,多加人參少佐生附,仍用白芍。本方合小柴胡湯,
名柴胡四物湯。
傷寒熱傷陰西之證最多而用滋養陰血之劑絕少惟妊娠胎產感冒客邪之病,
則不能屏絕四物等湯耳按四物為陰血受病之專劑,非調補真陰之的方,
而方書中咸謂四物補陰,致後世則而行之,用以治陰虛發熱火炎失血等證,
蒙害至今未息至於專事女科者,則以此湯隨證漫加風食痰氣藥,所以近代諸湯,
祖四物者紛然雜出欲求足法後世者,究竟不可多得,其最可恨者,
莫如坎離丸之迅掃虛陽,四物二連之斬削真氣,而舉世庸工,利其有劫病之能,
咸取用之,何異於操白刃而劫人財命耶,姑以本湯四味言之,
雖云熟地滋養陰血為君,芍藥護持營血為臣,
而不知其妙用實在芎歸調和諸血之功也,試觀芎歸佛手,可以探胎,可以催生,
以二味為陰中之陽,同氣相求,故能引動胎氣,若兼芍地,即滯而不靈矣,
曷可更加苦寒之味乎,嘗見先輩治上下失血過多,一切血藥,反置而不用,
獨推獨參湯童便以固其脫者,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希微之氣,所當急固也,
昔人有言見血毋治血,必先調其氣,又云四物湯不得補氣藥,不能成陽生陰長之功,
誠哉至言也,余嘗謂此湯雖非傷寒門中之藥,然用以治大邪解後,餘熱留於血分,
至夜微熱不除,或合柴胡,或加桂枝,靡不應手輒效,不可掩沒其功也。
當歸補血湯
治血虛發熱。
黃耆(去白蜜酒一兩)、當歸(三錢酒洗)
右作一劑水煎溫服。婦人經產行後感冒發熱頭痛加葱豉薑棗。
氣虛則身寒,血虛則身熱,故用當歸調血為主,然方中反以黃耆三倍當歸者,
以血之肇始本乎營衛也,每見血虛發熱服發散之藥,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人參、生薑、大棗各適量,煎湯溫服,蓋被取微汗。頸項僵硬者加附子,嘔吐者加半夏。金匱要略中記載,產後中風發熱,面紅頭痛是太陽與陽明經合病,因產後中風容易抽搐,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湯來解兩經邪氣,去除芍藥的收斂作用,加入人參的甘溫之性來益氣,再加桔梗、防風、竹葉來疏通陽明經的風熱,治療面紅氣喘。如果頭頸僵硬,說明邪氣侵犯太陽和陽明經將要引起抽搐,因產後身體虛弱,所以加附子來輔助人參溫散寒邪;如果嘔吐,說明痰濕上逆,所以加半夏來化痰。原本方劑中就有附子,是後人添加的,從後面的說明可以得知。
四物湯,治療血虛。熟地黃(血熱用生地黃)、當歸(大便不通用土炒)、白芍藥(泄瀉腹痛用桂酒炒,失血用醋炒)、川芎(血逆用童子尿浸泡)各適量,煎湯,睡前溫服,飯前服用,不要吃太飽。本方去掉熟地黃和白芍藥,稱為芎歸湯,研成末稱為佛手散。本方加烏藥、香附、甘草,稱為四烏湯。本方合理地去掉地黃、白朮,加入茯苓,稱為增損四物湯。本方用赤芍藥代替白芍藥,並加入三稜、蓬朮、肉桂、乾漆灰,稱為加減四物湯。虛弱之人血瘀,多加人參,少加生附子,仍然用白芍藥。本方與小柴胡湯合用,稱為柴胡四物湯。
傷寒熱病傷陰的證候很多,但用滋陰血的藥方卻很少。只有妊娠、產後感冒外邪入侵的疾病,才不能完全避免使用四物湯等。四物湯是治療陰血受損的專方,並不是調補真陰的特效藥方,但方書中都認為四物湯能補陰,以致後世遵從,用它來治療陰虛發熱、火旺、失血等證候,以至於造成至今的誤用。至於專治婦科的醫生,則用此方隨證加風、食、痰、氣藥物,因此近代各種湯劑,大多源於四物湯,但要完全符合古方,卻很少見。最令人痛恨的是,坎離丸迅速耗損陽氣,四物湯加二至丸損耗真氣,但世上的庸醫,因為它能治療急症,都使用它,這就像拿著白刃去搶奪別人的財命一樣。單就四物湯四味藥而言,雖然熟地黃滋養陰血為主藥,白芍藥保護營血為輔藥,但其妙用在於川芎和當歸調和諸血的作用。試想芎歸佛手散,可以探測胎兒,可以催生,因為這兩味藥是陰中之陽,同氣相求,所以能引動胎氣,如果加上芍藥和熟地黃,就會滯而不靈,怎麼能再加苦寒的藥物呢?我曾見前輩治療上下失血過多,各種補血藥都不用,只用獨參湯(童便沖服)來止血,因為有形的血液不能很快生成,微弱的元氣最需要及時固護。古人說:「見血不治血,必須先調理氣血」,又說「四物湯不能加補氣藥,不能達到陽氣生長陰氣滋生的效果」,這真是至理名言啊!我認為此湯雖非傷寒門的藥物,但用於治療大邪消除後,餘熱留在血分,晚上輕微發熱不退時,或與柴胡湯合用,或加桂枝,都非常有效,不能掩蓋它的功勞。
當歸補血湯,治療血虛發熱。黃耆(去白,蜜酒浸泡)、當歸(酒洗)各適量,煎湯溫服。婦女經期、產後感冒發熱頭痛,加蔥白、豉、薑、棗。氣虛則身寒,血虛則身熱,所以用當歸調血為主,但方中黃耆用量是當歸的三倍,因為血液的產生本源於營衛之氣。經常見到血虛發熱服用發散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