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5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52)

1. 傷寒緒論卷下

則熱轉劇得此則浹然自汗而熱除者,

以營衛和則熱解熱解則水穀之津液皆化為精血矣。

紫蘇飲

治胎前感冒發熱胎氣不和。

紫蘇、芍藥(酒洗大便不實酒炒)、當歸(各一錢)、甘草(炙)、

川芎(酒洗)、陳皮(各八分)、人參(一錢虛者倍用)、

大腹皮(薑湯泡一錢虛者諒用)、生薑(五片)、葱白(一莖)

右水煎,空心溫服。傷風去大腹皮加香豉,胎動不安為熱,加黃芩白朮,

胎不運動為寒,加木香砂仁。

逍遙散

治肝氣不調,發熱乾欬,有似外感者。

柴胡(一錢五分)、白朮、茯苓(各一錢二分)、當歸、白芍(各二錢)、

甘草(八分炙)、陳皮(六分)、薄荷(七葉)、煨薑(三片乾欬效用蜜煎)

右水煎,臨臥或半饑時熱服。本方加丹皮山梔,名加味逍遙散。

歸脾湯

治抑鬱傷心脾之陰,及虛邪誤汗熱不止。

人參、黃耆、茯苓、酸棗仁(炒研)、白朮(蒸熟透各二錢五分)、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桂圓肉(八枚)、生薑(五片)、紅棗(一枚劈)、遠志、

當歸(各一錢)

右水煎溫服無時。本方加丹皮黑山梔,名加味歸脾湯。

補中益氣與歸脾同出保元,並加歸朮而有升舉胃氣滋補脾陰之不同,

此方全以龍眼之甘平,佐歸耆滋養心脾,更以棗仁遠志鼓動少火而生胃土,

茯苓,生薑轉運水穀,木香調暢諸氣,紅棗引入心脾也,

近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悶或泄瀉減食者,

以其純陰無陽不能輸化藥力故耳。

四君子湯

治氣虛。

人參(吐血用秋石或青鹽製瀉利不止土炒嘔逆薑汁製一錢五分虛甚倍用)、

白朮(脾胃虛飯上蒸數次用泄瀉土蒸炒焦濕痰薑汁拌生用燥欬或便難蜜水拌蒸透)、

茯苓(小便不利肉桂酒拌胃燥而噎膈人乳拌蒸吐痰嘔逆薑汁拌)、

甘草(補虛炙用痞滿砂仁汁製嘔吐薑汁製小水不利生用各一錢)

右水煎食前熱服。本方加陳皮,名異功散。本加陳皮半夏生薑名六君子湯,

更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婦人香附易木香,氣虛多熱痰加薑製川連,

多寒痰加炮薑,血不調加當歸。氣虛者補之以甘,參苓朮草,甘溫益胃,

有健運之功具冲和之德,故為君子,若合之以二陳,則補中微有消導之意,

宜乎功用之多也,至於加減,不可枚舉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本,胃氣旺,

則五藏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故凡病久不愈,諸藥不效者,

惟有益胃補腎兩途,故用四君子隨證加減,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

使藥引津氣四迄,則周身之機運流通,水穀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之不效哉,

是知四君六君為司命之本也。

東垣升陽散火湯

治陽氣抑遏,惡寒發熱如火。

升麻、葛根(酒拌生用)、羗活、獨活(酒拌)、白芍(酒拌生用)、

人參(各八分)、柴胡(六分)、甘草(生四分炙六分)、防風(三分)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若發熱加劇,服用某藥後,能舒適地自汗而退熱,是因為營衛調和,熱退之後,水穀的津液都能化為精血。

紫蘇飲

主治孕期感冒發熱,胎氣不和。

紫蘇、芍藥(酒洗,大便不通者酒炒)、當歸(各一錢)、甘草(炙)、川芎(酒洗)、陳皮(各八分)、人參(一錢,虛者加倍)、大腹皮(薑湯泡,一錢,虛者酌情使用)、生薑(五片)、蔥白(一莖)

水煎服,空腹溫服。傷風者去大腹皮,加香豉;胎動不安且發熱者,加黃芩、白朮;胎兒不動且發寒者,加木香、砂仁。

逍遙散

主治肝氣不調,發熱、乾咳,症狀類似外感。

柴胡(一錢五分)、白朮、茯苓(各一錢二分)、當歸、白芍(各二錢)、甘草(八分,炙)、陳皮(六分)、薄荷(七葉)、煨薑(三片,乾咳者用蜜煎)

水煎服,睡前或半飢時溫服。此方加丹皮、山梔,名加味逍遙散。

歸脾湯

主治鬱怒傷及心脾陰液,以及虛邪導致汗出不止,熱邪不退。

人參、黃耆、茯苓、酸棗仁(炒研)、白朮(蒸熟透,各二錢五分)、木香、甘草(炙,各五分)、桂圓肉(八枚)、生薑(五片)、紅棗(一枚,劈開)、遠志、當歸(各一錢)

水煎溫服,不限時間。此方加丹皮、黑山梔,名加味歸脾湯。

補中益氣湯與歸脾湯同出自保元湯,都加入當歸、白朮,但補中益氣湯有升舉胃氣、滋補脾陰的不同功效。此方完全依靠龍眼的甘平之性,佐以當歸、黃耆滋養心脾,再用棗仁、遠志溫補少火以生胃土,茯苓、生薑運化水穀,木香調暢諸氣,紅棗引入心脾。近世因認為木香性燥,不用此藥,服用後常導致痞悶、泄瀉或食慾減退,這是因為藥物陰性過重,陽氣不足,無法化用藥力之故。

四君子湯

主治氣虛。

人參(吐血者用秋石或青鹽制,瀉痢不止者土炒,嘔逆者薑汁制,一錢五分,虛甚者加倍)、白朮(脾胃虛弱者飯上蒸數次,泄瀉者土蒸炒焦,濕痰者薑汁拌生用,燥咳或便秘者蜜水拌蒸透)、茯苓(小便不利者肉桂酒拌,胃燥而噎膈者人乳拌蒸,吐痰嘔逆者薑汁拌)、甘草(補虛者炙用,痞滿者砂仁汁制,嘔吐者薑汁制,小便不利者生用,各一錢)

水煎服,飯前溫服。此方加陳皮,名異功散;加陳皮、半夏、生薑,名六君子湯;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婦女方用香附代替木香;氣虛兼有熱痰者加薑汁製川連;多寒痰者加炮薑;血不調者加當歸。氣虛者用甘味藥物補之,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平和之德,故名君子湯。若配合二陳湯,則補中兼有消導之意,故其功用廣泛。至於加減用藥,不勝枚舉。人體以胃氣為根本,胃氣旺盛,則五臟受其滋養;胃氣受損,則百病叢生。因此,凡是久病不愈,諸藥無效者,只有益胃補腎兩條途徑。故用四君子湯隨證加減,無論寒熱虛實,先培補中土,使藥物引導津液周流,則周身氣機運行通暢,水穀精微得以佈散,何愁藥效不顯?可見四君子湯、六君子湯是治療疾病的根本之法。

東垣升陽散火湯

主治陽氣被遏制,惡寒發熱,熱勢如火。

升麻、葛根(酒拌生用)、羌活、獨活(酒拌)、白芍(酒拌生用)、人參(各八分)、柴胡(六分)、甘草(生四分,炙六分)、防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