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47)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下 (47)

1. 傷寒纘論卷下

附子湯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生)、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酒洗)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或問附子湯,與真武湯,只互換一味,何真武湯主行水收陰,

附子湯主回陽峻補耶,蓋真武湯內生薑佐熟附,不過取辛熱之勢,

以走散經中之水飲,附子湯中人參助生附,純用其溫補之力,以快復渙散之真陽,

且附子湯中附朮皆倍於真武,其分兩亦自不同,所以主治迥異,豈可比例而觀乎

真武湯(有加減法見少陰上篇本條下)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生薑(三兩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甘草附子湯

甘草(一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兩)、桂枝(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

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風傷衛氣,濕流關節,風濕相搏,邪亂經中,故主周身骨節諸痛,

風勝則衛氣不固,汙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濕勝則水氣不行,小便不利,

或身微腫,故用附子除濕溫經,桂枝祛風和榮,白朮去濕實衛,

甘草輔諸藥而成斂散之功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理中圓及湯(有加減法見雜篇霍亂本條下)

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各三兩)

右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

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

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四兩炙)、

乾薑(三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此即四逆湯去附子也,辛甘合用,專復胸中陽氣,其夾食夾陰,面赤足冷發熱喘欬,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下

附子湯

附子(兩枚,去皮,破成八片,生用)、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茯苓(三兩)、芍藥(三兩,酒洗)。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煮,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溫地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真武湯與附子湯的比較

有人問到,附子湯和真武湯只差一種藥材,為什麼真武湯的功效是利水收斂陰液,而附子湯卻是回陽溫補呢?這是因為真武湯用生薑配炮製過的附子,只是取其辛熱的特性,來驅散經絡裡的水分;而附子湯則用人參來輔助生附子,完全是利用其溫補的功效,來快速恢復衰敗的陽氣。而且附子湯中附子及白朮的用量都比真武湯多,用量也不同,所以主治的病症也大相逕庭,不能簡單地相比。

(真武湯的加減法,詳見少陰上篇本條之下)

真武湯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破成八片)、生薑(三兩,切片)。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煮,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溫地服用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將以上二味藥材,用三升水煮,煮至一升,過濾掉藥渣,一次服完。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製後去皮,破成八片)、甘草(二兩,炙甘草)、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煮,煮至二升,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白朮附子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製後去皮,破成八片)、甘草(二兩,炙甘草)、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煮,煮至二升,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甘草附子湯

甘草(一兩,炙甘草)、附子(兩枚,炮製後去皮破開)、白朮(二兩)、桂枝(四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煮,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溫地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初次服用,微微出汗即可。如果吃完後能吃東西,但出汗後又感到煩躁,則服用五合即可,如果擔心一升劑量過多,可以服用六七合。

甘草附子湯主治

風寒侵襲衛氣,濕邪流注關節,風濕互相搏結,邪氣阻滯經絡,因此主要治療周身骨節疼痛。風邪盛則衛氣不足,汗出氣短,怕風不想脫衣服;濕邪盛則水液運行不暢,小便不利,或身體輕微浮腫。所以用附子來除濕溫經,用桂枝來祛風和血,用白朮來除濕固衛,用甘草來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既能斂邪又能散邪的作用。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甘草)、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破成八片)。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五升水煮,煮至一升五合,過濾掉藥渣,分二次溫服。

理中丸及湯

人參、白朮、甘草(炙甘草)、乾薑(各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如雞蛋黃般大小的藥丸。用幾合沸水,調和一丸藥,研碎後溫服。每天服用三四次,晚上服用兩次。如果服用後腹部還沒有溫熱感,可以再加服三四丸。但湯劑的效果比丸劑好。湯劑的做法是:將四味藥材按照上述劑量切碎,用水八升煮,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四兩,炙甘草)、乾薑(三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先用除了桂枝以外的四味藥材,用水九升煮,煮至五升,然後加入桂枝,再煮至三升,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二次,晚上服用一次。

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兩,炙甘草)、乾薑(二兩,炮製)。

將以上兩味藥材嚼碎,用三升水煮,煮至一升五合,過濾藥渣,分二次溫服。這是四逆湯去掉附子後的方劑。辛甘合用,專門用於恢復胸中陽氣。適用於寒邪夾雜飲食停滯、寒邪夾雜陰邪的病人,症狀表現為面紅、腳冷、發熱、咳嗽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