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48)
傷寒纘論卷下 (48)
1. 傷寒纘論卷下
腹痛便滑,外內合邪,難於發散,或寒藥傷胃,合用理中,不便參朮者,
並宜服之真胃虛挾寒之聖劑也,若夫脈沉畏冷,嘔吐自利,雖無厥逆,
仍屬四逆湯證矣。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黃連(一斤)、黃柏(六兩)、乾薑(十兩)、
附子(六枚炮)、蜀椒(四兩熬去汁)、桂枝(六兩)、細辛(六兩)、
人參(六兩)、當歸(四兩)
右十味,異搋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
飯熟搗成埿,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
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其臭食等,按烏梅丸,
主胃氣虛而寒熱錯雜之邪,積於胸中,所以蚘不安而時時上攻,
故仍用寒熱錯雜之味治之,方中烏梅之酸以開胃,蜀椒之辛以泄滯,
連柏之苦以降氣,蓋蚘聞酸則定,得辛則伏,遇苦則下也,
其他參歸以補中氣之虛寒,薑附溫胸中之寒飲,若無飲則不嘔逆,蚘亦不上矣,
辛桂以祛陷內之熱邪,若無熱邪,雖有寒飲,亦不致於嘔逆,若不嘔逆,
則胃氣總虛,亦不致於蚘厥矣。
五苓散
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桂(半兩)、
白朮(十八銖)
右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此兩解表裏之藥,故云覆取微汗,茯苓豬苓味淡,所以滲水滌飲也,澤瀉味鹹,
所以泄腎止渴也,白朮味甘,所以燥脾逐濕也,桂枝味辛,
所以散邪和榮也欲兼溫表,必用桂枝,專用利水,則宜肉桂,妙用全在乎此,
若以其辛熱而去之,則何能疎肝伐腎,通津利水乎。此逐內外水飲之首劑,
金匱治心下支飲眩冒,用澤瀉湯,治嘔思水用豬苓散,隨意取用二三味成方,
總不出是湯也,祖劑云:五苓散,治傷寒溫熱病,表裏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
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渴不止者宜服之,
又治霍亂吐利,躁渴引飲,併治瘦人臍下有動悸,吐涎沫而嘔逆翻胃也,諸如此者,
咸屬水飲停蓄,津液固結大,小便結,但須增損合宜耳。
豬苓湯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滑石(碎)、阿膠(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
日三服。
瓜蒂湯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別搗篩,為細末,合治,送下三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
煮作稀糜粥飲,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
白散
桔梗(三分)、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右二味為末,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贏者減之,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者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即愈。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下
腹痛、大便稀溏,外感內傷邪氣交雜,難以發散,或者寒涼藥物傷了胃,配合理中湯服用,但如果不宜使用參、朮,也可以服用此方,這是治療胃虛寒的良方。如果脈象沉弱,畏寒怕冷,嘔吐腹瀉,即使沒有厥逆症狀,也屬於四逆湯的證候。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黃連(一斤)、黃柏(六兩)、乾薑(十兩)、附子(六枚炮製)、蜀椒(四兩,熬煮去汁)、桂枝(六兩)、細辛(六兩)、人參(六兩)、當歸(四兩)
以上十味藥材,先分別搗碎過篩,再混合均勻。將烏梅用苦酒浸泡一夜,去掉核後蒸煮。取五升米煮成粥,飯熟後搗成膏狀,與藥材混合均勻,放入臼中,加入蜂蜜,用力杵搗二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飯後服用,每次十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到每次二十丸。忌食生冷、滑利及腥臭的食物。
烏梅丸主治胃氣虛弱,寒熱錯雜之邪氣積聚於胸中,導致蟲動不安,時常向上衝擊的症狀。因此,此方運用寒熱並用的藥物來治療。方中烏梅的酸味可以開胃,蜀椒的辛味可以瀉除停滯,黃連、黃柏的苦味可以降氣,因為蟲聞到酸味就會安定,遇到辛味就會伏藏,遇到苦味就會下降。其他藥物中,人參、當歸補益中氣虛寒;乾薑、附子溫暖胸中寒邪;如果沒有寒飲,就不會嘔逆,蟲也不會上衝;桂枝、細辛祛除內在的熱邪;如果沒有熱邪,即使有寒飲,也不會導致嘔逆;如果沒有嘔逆,則胃氣整體虛弱,也不會出現蟲厥的症狀。
五苓散
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白朮(十八銖)
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服,每次服用一湯匙,一日三次。
這兩味藥物可以治療表裡證,服用後會微微出汗。茯苓、豬苓味淡,可以滲水利尿;澤瀉味鹹,可以瀉腎止渴;白朮味甘,可以燥濕健脾;桂枝味辛,可以散邪和營。如果要兼顧溫暖表證,就用桂枝;如果專門要利水,就用肉桂,妙用就在於此。如果單用辛熱之品去水,又怎能疏通肝氣,滋養腎陰,通利水道呢?這是治療內外水飲的首選方劑。《金匱要略》中治療心下支飲、頭暈目眩,使用澤瀉湯;治療嘔吐思水,使用豬苓散。可以根據需要,選用其中二三味藥材組方,總不離這個湯劑的原理。古方記載:五苓散治療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乾咽燥,煩渴多飲,或者飲水即吐,或者小便不利,以及汗出而表證已解但仍口渴不止的症狀,都可以服用。又可以治療霍亂嘔吐腹瀉,煩渴引飲,以及瘦人臍下悸動,吐涎沫嘔逆的症狀。諸如此類,都屬於水飲停滯,津液阻塞,大小便不通的證候,只需增減藥量,使其適宜即可。
豬苓湯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滑石(研碎)、阿膠(各一兩)
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四升,先將前四味藥材煮沸,取二升藥汁,過濾去渣,加入阿膠烊化,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瓜蒂湯
瓜蒂(一分,熬至黃色)、赤小豆(一分)
以上二味藥材,分別搗碎過篩,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香豉一合,熱水七合,煮成稀粥,取汁與藥粉混合,溫服,如果吐不出來,可以少量增加藥量,直到快速嘔吐為止。
白散
桔梗(三分)、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至黑色,研磨成膏狀)
以上二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巴豆,再在臼中搗碎,用白開水調服。體壯者服用半錢,體弱者減量。如果病在膈上,必然嘔吐;如果病在膈下,必然腹瀉。如果腹瀉不止,服用熱粥一杯;如果腹瀉過度,服用冷粥一杯,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