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46)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下 (46)

1. 傷寒纘論卷下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

若一服愈,餘勿服。

石脂之濇,以固下焦滑脫,必稍加乾薑粳米,以理中氣之虛,虛能受熱,

故雖熱邪下利,不妨仍用乾薑之辛,以佐石脂之濇,湯中用石脂半斤,不為少矣,

服時又必加末方寸匕,取留滓以沾腸胃也,蓋少陰主禁固二便,腎水為火所灼,

不能濟火,火尅大腸金,故下利便膿血,所以用乾薑從治之法,

猶白通湯之用人尿豬膽,彼假其寒,此假其熱耳。

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此湯通治三陰脈沉惡寒,手足逆冷等證,故取附子之生者,上行頭頂,

外徹肌表,以溫經散寒,乾薑亦用生者,以內溫藏府,甘草獨用炙者,

以外溫榮衛內補中焦也,其云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者,則知平常之人,

附子不必全用也,況宋以前人,不善栽培,重半兩者即少,大者極是難得,

所以仲景有一方中用二三枚者,非若近時西附之多重一兩外也,然川中所產,

求一兩者,亦不易得近世用二三錢一劑,即與仲景時二三枚分三劑相等耳。

此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之用麻黃,發散經絡之寒邪,熟附溫補少陰之真陽,

細辛發越腎肝之陽氣,似異而意實同,蓋彼以麻黃治表邪,附子溫裏虛,

細辛通其陰經之邪,此以附子治表邪,乾薑溫裏虛甘草和其胃中之陽,

嗣真所謂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是也。

四逆加人參湯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參(一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通脈四逆湯(有加減法見少陰本條下)

甘草(二兩炙)、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大者一枚去皮生用)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通脈四逆豬膽汁湯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

豬膽汁(半合)

右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物,取一升二合,去滓,入膽汁,分溫再服。

白通湯

葱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入膽汁,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

葱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下

這個方子用三味藥,加七升水,煮米煮熟後,濾掉米渣,溫溫的喝七合(約350毫升)。再加入一寸匕(約3克)的赤石脂末,一天喝三次。

如果喝一次就好,就不要再喝了。

石脂能收斂止瀉,用來治療下焦滑脫(指腸胃功能紊亂),通常需要加一點乾薑和粳米,來補益中氣。因為中氣虛弱的人更容易受寒邪侵襲,所以即使是熱邪引起的腹瀉,也可以用乾薑的辛溫之性來輔助石脂的收斂作用。方中用半斤石脂不算多,服用時每次都要加入一寸匕的石脂末,讓藥渣留在腸胃,以達到更好的療效。因為少陰經主司大小便的控制,腎水若被火邪灼傷,就不能制約火邪,火邪就會傷及大腸,導致腹瀉、膿血便,所以用乾薑來治療,就像白通湯用人尿和豬膽汁一樣,白通湯藉助其寒性,而這裡則藉助乾薑的熱性。

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甘草)、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附子,去皮,切成八片)

這三味藥磨碎,加三升水,煮成一升二合(約700毫升),濾掉藥渣,分兩次溫服。體質強壯的人可以增加附子用量到一枚,乾薑用量到三兩。

這個湯方可以治療三陰經脈沉滯、惡寒、手足冰冷等症狀。所以用生附子,可以上行至頭頂,外達肌表,溫經散寒;乾薑也用生薑,用來溫暖內臟;甘草只用炙甘草,用來溫和表里,滋補中焦。之所以說體質強壯的人可以增加附子、乾薑用量,是因為一般人不需要用這麼多。宋代以前,附子不容易種植,半兩就已經很少了,大的附子更是難得,所以張仲景有些方子用兩三枚附子,和現在西川產的大附子(一兩以上)不一樣。現在川地產的大附子,一兩也很難得到。近世一劑藥用二三錢附子,相當於張仲景時代用兩三枚附子分三次服用。

這個湯方和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思路相似。麻黃附子細辛湯用麻黃來發散經絡的寒邪,熟附子溫補少陰經的真陽,細辛發散腎肝之陽氣。雖然藥物不同,但目的相同。麻黃附子細辛湯用麻黃治療表邪,附子溫補裏虛,細辛通利陰經的寒邪;而四逆湯用附子治療表邪,乾薑溫補裏虛,甘草和胃陽。生附子配乾薑,是補中有發;熟附子配麻黃,是發中有補。

四逆加人參湯

甘草(二兩,炙甘草)、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附子,去皮,切成八片)、人參(一兩)

這四味藥磨碎,加三升水,煮成一升二合(約700毫升),濾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甘草)、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附子,去皮,切成八片)

這五味藥,加五升水,煮成三升,濾掉藥渣,溫服七合(約350毫升),一天三次。

通脈四逆湯(加減法見少陰本條下)

甘草(二兩,炙甘草)、乾薑(三兩,體質強壯者可用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生附子,去皮)

這三味藥,加三升水,煮成一升二合(約700毫升),濾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通脈四逆豬膽汁湯

甘草(二兩,炙甘草)、附子(大者一枚,生附子,去皮,切成八片)、乾薑(三兩)、豬膽汁(半合)

這四味藥,加三升水,先煮甘草、附子、乾薑,煮成一升二合(約700毫升),濾掉藥渣,再加入豬膽汁,分兩次溫服。

白通湯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附子,去皮,切成八片)

這三味藥,加三升水,煮成一升,濾掉藥渣,再加入豬膽汁,分兩次溫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附子,去皮,切成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以上幾味藥,加三升水,煮成一升,濾掉藥渣,加入豬膽汁和人尿,混合均勻後,分兩次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