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2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22)

1. 傷寒緒論卷下

則乾嘔發熱而悸,小青龍湯。裏澼合水動肺而咳,則身涼脇下引痛,十棗湯。

水與裏寒相合而咳則腹痛自利,四肢疼重,真武湯。邪傳半表,將入於裏而咳,

則寒熱胸脇胠滿,小柴胡去參加枳桔。陽邪傳裏而咳,

則四逆泄利下重四逆散加枳桔橘紅。有少陰發熱而咳,則脈沉無頭痛,

麻黃附子細辛湯。有陰寒內結而咳,則自利腹痛,四逆湯加五味細辛。

太陽陽明合病而咳,則身熱腹滿自利,葛根湯。陽明少陽合病而咳,則嘔而腹滿,

小柴胡加葛根。凡外感風寒咳嗽,發熱頭痛,鼻流清涕者,必先發散為主,

若寒鬱熱邪欬嗽則痰唾如膠,金沸草散加減。熱邪傷肺而咳,必咽腭腫痛,

萎蕤湯加減。溫病熱病咳嗽,黃芩白虎,並加蘆根竹葉,若煩悶則涼膈雙解選用。

大抵外感咳嗽,當以汗解,然又有不可汗者,經曰:咳而小便利及數,不可發汗,

發汗四肢厥逆,又咳而發汗踡而苦滿者,並宜小建中為主,若脈散者,

為心火淫於肺金,鬼賊相刑,必死也。凡咳嗽與傷寒無預者,詳見醫通本門。

─石頑治包山金孟珍,正月間忽咳吐清痰咽痛,五六日後,

大便下瘀晦血甚多延至十餘日,請治於余,其脈六部皆沉弦而細,

此水冷金寒之候也,遂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其血頓止,

又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咽痛亦可,而覺心下動悸不寧,詢其受病之由,

乃醉臥渴引冷飲所致,改用小青龍去麻黃加附子一劑,悸即止,欬亦大減,

但時吐清痰一二口,乃以桂酒製白芍入真武湯中與之,欬吐俱止,

尚覺背微惡寒倦怠,更與附子湯二劑而安。─又治禮科姜如農長媳,

患風熱喘咳無痰,灼熱自汗,而懷姙七月,

先曾服和解清肺藥二十餘劑其欬轉劇而胎漸不安余診之,六脈皆濡大無力,

右手寸關獨盛而濇,曰此熱傷肺氣也反與和解藥逼令汗出致肺氣益燥,而咳逆愈甚,

不得已復用苦寒折之,則火轉鬱伏而不散也,

遂用大劑萎蕤及川芎杏仁白薇甘草取萎蕤湯之半更以當歸桔梗五味黃耆,益氣生津,

固肌歛肺,二劑汗止咳減胎亦向安,更加生訶子皮四劑而痊。─又治郁金巖,

勞役後傷風自汗,胸滿痰結,欬出青黃涕,大如彈丸,

此即內經所謂勞風治在肺下也,與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加薑汁竹瀝二劑而安。

─又治宋襄日女,素常多鬱乾欬春間感冒風邪,而欬逆愈甚,

以小建中湯用蜜煎生薑,加蜜煎橘皮,外邪即解,而欬不止,次以逍遙散,

仍用蜜煎薑橘更與異功散用蜜製白朮薑橘而安。

又蜜煎橘皮外邪即解,而欬不止次以逍遙散風潤肺止嗽之藥,不應,

轉加嘔渴咽痛求治於余診之,大脈浮滑應指,作半夏散與之,三啜而病如失,

或問欬嗽咽痛而渴,舉世咸禁燥劑,而用半夏輒效何也,曰用藥之權衡,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若出現乾嘔、發熱和心悸,就用小青龍湯。如果內寒與水液結合,導致肺部受影響而咳嗽,同時伴隨身體發涼、脅肋下疼痛,則用十棗湯。

水液與內寒結合導致咳嗽,並伴隨腹痛、腹瀉、四肢酸重,則用真武湯。邪氣從半表之症轉入裡,而咳嗽,伴隨寒熱、胸脇脹滿,則用小柴胡湯去參加枳實、桔梗。陽邪入侵內部而咳嗽,伴隨四肢厥逆、泄瀉、下墜感,則用四逆散加枳實、桔梗、橘紅。少陰經發熱並咳嗽,脈象沉而無頭痛,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陰寒內結導致咳嗽,伴隨腹瀉、腹痛,則用四逆湯加五味子、細辛。

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而咳嗽,伴隨發熱、腹部脹滿、腹瀉,則用葛根湯。陽明經與少陽經合病而咳嗽,伴隨嘔吐和腹部脹滿,則用小柴胡湯加葛根。凡是外感風寒引起咳嗽,伴隨發熱、頭痛、流清涕,必須先以發散為主。如果寒邪鬱結,熱邪入侵而咳嗽,痰液如同膠一樣黏稠,則加減金沸草散。熱邪傷肺而咳嗽,一定會咽喉腫痛,則加減萎蕤湯。溫病熱病引起的咳嗽,可用黃芩白虎湯,並加入蘆根、竹葉,如果煩悶則選擇涼膈雙解的藥物。

總之,外感咳嗽大多應以發汗解表治療,但也有不可發汗的情況。經書記載:咳嗽伴隨小便不利或頻數,不可發汗;發汗後四肢厥逆;以及咳嗽後發汗,身體蜷縮而感到腹部脹滿,這些情況都應該以小建中湯為主。如果脈象散亂,說明心火過盛侵犯肺金,心肺相剋,則必死無疑。凡是咳嗽與傷寒無關的,詳見醫通本門。

石頑治包山金孟珍,正月間突然咳嗽,吐出清痰,咽喉疼痛,五六天後,大便排出黑色瘀血很多,持續十多天,來求醫。其脈象六部皆沉弦細弱,這是水寒凝滯的症狀,於是給予麻黃附子細辛湯,血很快就止住了。又給予麻黃附子甘草湯,咽喉痛也好了,但感到心下悸動不安,詢問其病因,原來是醉酒後口渴,喝了冷飲引起的。於是改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一劑,心悸即止,咳嗽也大大減輕,只是偶爾吐出少量清痰,於是用桂酒製白芍加入真武湯中給他服用,咳嗽和嘔吐都停止了,只是感覺背部微微惡寒、倦怠,又給予附子湯兩劑就好了。

又治禮科姜如農長媳,患風熱喘咳無痰,灼熱自汗,且懷孕七個月。先前曾服用和解清肺藥二十多劑,咳嗽反而加重,胎兒也漸漸不安。我診斷後發現,六脈皆濡弱無力,右手寸關脈獨盛而緊,這是熱傷肺氣。先前服用和解藥逼出汗水,導致肺氣更加乾燥,咳嗽加重。若再用苦寒藥,則火邪會鬱結不散。於是用大劑量的萎蕤湯,並加入川芎、杏仁、白薇、甘草,取萎蕤湯之半量,再加當歸、桔梗、五味子、黃耆,益氣生津,固護肌肉,斂肺止咳。兩劑藥後,汗止咳減,胎兒也安穩了,再加生訶子皮四劑而痊癒。

又治郁金巖,勞役後傷風自汗,胸悶痰結,咳嗽排出青黃色痰,大如彈丸。這是內經所說的勞風,病位在肺部。給予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加薑汁、竹瀝兩劑而痊癒。

又治宋襄日女,素來鬱鬱寡歡,經常乾咳,春天感冒風邪後,咳嗽加重。先用小建中湯,用蜜煎生薑,加蜜煎橘皮,外邪就解除了,但咳嗽不止。接著用逍遙散,仍然用蜜煎薑橘,再加異功散,用蜜製白朮、薑、橘皮,才痊癒。蜜煎橘皮雖然能解外邪,但咳嗽不止,再用逍遙散,仍然不行,轉而出現嘔吐、口渴、咽喉痛,來求醫。我診斷脈象浮滑,有力,給予半夏散,服下三口,病就好了。有人問,咳嗽、咽喉痛又口渴,一般都忌用燥熱之藥,為什麼用半夏卻有效呢?我說,用藥要掌握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