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1)
傷寒纘論卷下 (1)
1. 傷寒纘論卷下
長洲石頑張璐路玉父纂述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
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結胸者,陽邪結於陽也,藏結者,陰邪結於陰也,然胸位高,
藏位卑其脈之寸浮關沉,兩俱無異,但藏結之關脈,更加小細而緊者,
以關脈居上下二焦之界,外邪由此下結,積氣由此上千,實往來之要衝,
所以病在下而脈反困於中也,若見舌白胎滑,外邪固結於裏,其勢最重,
以表裏兩解之法,俱不可用,故為難治,其不出方者,正欲人深究其旨而施治,
非不治也,治之務在分解表裏錯雜之邪,使陰氣漸下而內消,客邪漸上而外散,
庶可圖功於萬一也。
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藏結之所以不可攻者,從來置之不講,以為仲景未嘗明言,後人無知之,
不知仲景言之甚明,人第不參討耳,夫所謂不可攻者,乃垂戒之辭,
正欲人詳審其攻之之次第也,試思藏已結矣,匪攻而結何由開耶,
所謂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又謂下利嘔逆不可攻,又謂表解乃可攻痞,言之已悉,
於此特出一訣,謂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則證不在六經之表裏,
而在上焦下焦之兩途,欲知其候,但觀舌上有無胎滑,有之則外感之陽熱,
挾痞氣而反在下,素痞之陰寒,挾熱勢而反在上,此與裏證已具,
表證未除者相去不遠但其陰陽悖逆,格拒不入證轉凶危耳,豈結胸膈內拒痛,
而藏結腹內不拒痛耶,此而攻之,是速其痛引陰筋而死,不攻則病不除,
所以以攻為戒,是則調其陰陽,使之相入,而滑胎既退,然後攻之,則邪熱外散,
寒氣內消,此持危扶顛之真手眼也。
病脇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按病人素有動氣,而當臍上下左右,則不可發汗,素有痞氣,
在脇下連臍傍則不可攻下,醫不細詢,病家不明告,因而貽禍者多矣。
已上藏結例。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發於陽者,太陽表證誤下,邪結於胸也,病發於陰者,皆是內挾痰飲,外感風寒,
中氣先傷,所以汗下不解,而心下痞也,凡結胸正在胸中,此正太陽全盛之邪,
因誤下乘虛而入,故曰熱入因作結胸,是處方名為陷胸,若痞則多偏胸脇,
而無正中結痛之候,故但言因作痞,而不用熱入二字,其邪之盛衰可知,
是處方名為瀉心,觀其主治,則虛實迥然不侔,則知表邪為陽,裏邪為陰也明矣,
或言中風為陽邪,傷寒為陰邪,安有風傷衛氣,氣受傷而反變為結胸,寒傷營血,
白話文:
長洲的石頑張璐和路玉父共同編纂。
有人問:疾病有結胸和藏結,它們的症狀是什麼?
回答:按壓時會感到疼痛,寸脈浮在表面,關脈沉在深處,這稱為結胸。
什麼是藏結呢?回答:症狀類似結胸,但飲食如常,時常腹瀉,寸脈浮在表面,關脈細小而沉緊,這稱為藏結。如果舌苔白而滑膩,則很難治癒。
結胸是陽邪積聚在陽經部位,藏結是陰邪積聚在陰經部位。雖然胸部位置較高,臟腑位置較低,它們的脈象都是寸脈浮,關脈沉,兩者沒有差異。但藏結的關脈更加細小且緊繃,因為關脈位於上焦和下焦的交界處,外邪由此向下積聚,體內的氣由此向上竄動,是氣機往來的要衝,所以疾病在下而脈象卻困於中間。如果看到舌苔白滑,表示外邪已牢固地結在體內,情況非常嚴重。使用表裡雙解的方法都不可行,因此難以治療。之所以沒有給出方劑,正是要人們深入探究其病理,然後對症下藥,並非無法治療。治療的重點在於分解表裡錯雜的邪氣,使陰氣逐漸下降而內消,使客邪逐漸上升而外散,這樣才有可能成功。
藏結沒有陽性症狀,不會出現忽冷忽熱,病人反而會安靜,如果舌苔滑膩,就不能用攻下的方法。
藏結之所以不能用攻下的方法,過去一直沒有人深入探討,認為張仲景沒有明確說明,後人也不了解。實際上,張仲景說得非常清楚,只是人們沒有仔細研究。所謂的「不可攻」,是告誡之辭,正是要人們詳細審查攻下的順序。試想,臟腑已經結住了,如果不攻,結怎麼可能打開呢?所謂「外邪未解不可攻」,又說「下痢嘔逆不可攻」,還說「表證解除後才可以攻痞」,這些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裡特別提出一點,藏結沒有陽證,不發熱或發冷,病人反而很安靜,就說明病不在六經的表裡,而是在上焦和下焦的兩條路徑。要知道病情的狀況,只需觀察舌苔是否滑膩。如果舌苔滑膩,就表示外感陽熱之邪夾雜著痞氣向下走,而原本的陰寒痞氣則挾帶熱勢向上走,這與裡證已經存在,表證還未解除的情況相差不遠,只是陰陽違逆,相互抗拒,證候更加危險罷了。難道結胸是胸膈內部拒絕按壓疼痛,而藏結是腹部內部不拒絕按壓疼痛嗎?如果此時攻下,會加速疼痛,引發陰筋攣縮而死。如果不攻,疾病又無法消除,所以用「攻」作為戒律,是為了調和陰陽,使之相入,等到滑膩的舌苔退去後,再用攻下的方法,這樣邪熱就可以向外散,寒氣就可以向內消,這才是能夠化解危險、扶持將傾的真正方法。
如果病人脅肋下原本就有痞塊,連在肚臍旁邊,疼痛牽引到小腹,甚至牽引到陰筋,這就叫做藏結死證。
如果病人原本就有氣機躁動的症狀,在肚臍上下左右會感覺不適,就不可發汗。如果病人原本脅肋下有痞塊,連在肚臍旁邊,就不可攻下。如果醫生不仔細詢問病情,病人也不明確告知,因此而導致禍患的例子很多。
以上是關於藏結的例子。
如果病邪由陽經發起,反而用攻下的方法,熱邪就會入裡而形成結胸。如果病邪由陰經發起,反而用攻下的方法,就會形成痞。之所以會形成結胸,是因為過早地使用攻下的方法。
病邪由陽經發起,指的是太陽表證誤用攻下的方法,邪氣就會結於胸中。病邪由陰經發起,大多是體內夾雜痰飲,又感受風寒,中氣先受損傷,所以發汗和攻下都不能解決問題,因而會產生心下痞。凡是結胸的病位都在胸部正中,這是太陽經邪氣旺盛,因為誤用攻下,邪氣乘虛而入。所以說「熱入而形成結胸」,因此處方叫做「陷胸」。而痞的病位大多偏於胸脅,沒有正中結痛的症狀,所以只說「形成痞」,而沒有用「熱入」二字。從這裡可以看出邪氣的盛衰,因此處方叫做「瀉心」。觀察它們的主治,就知道虛實的差別很大。由此可知,表邪屬於陽,里邪屬於陰。有些人認為中風是陽邪,傷寒是陰邪,怎麼會有風傷衛氣,氣受損傷反而變成結胸,寒傷營血的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