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下 (2)

1. 傷寒纘論卷下

血受傷反成痞之理,復有誤認直中陰寒之陰,下早變成痞者,則陰寒本無實熱,

何得有下早之變,設陰結陰躁而誤下之,立變危逆,恐不至於成痞,

停日待變而死也。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

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隔內拒痛,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為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遠,小便不利,

身必發黃也。

脈浮而動數,雖主風熱,亦主正虛,虛故邪持日久,頭痛發熱惡寒,表終不解,

醫不知其邪持太陽,未傳他經,反誤下之,於是動數之脈變遲,而在表之證,

變結胸矣,動數變遲三十六字,形容結胸之狀殆盡,蓋動數為欲傳之脈,

變遲則力綿勢緩而不能傳,且有結而難之象,膈中之氣,與外實之邪,

兩相格鬬,故為拒痛,胃中水穀所生之情悍,因誤下而致空虛,

則不能藉之以衝開外邪,反為外邪衝動其膈,於是正氣往返邪逼之界,

覺短氣不足以息,更煩躁有加,遂至神明不安,無端而生懊憹,

反此皆陽邪內陷所致也。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圓。

結胸而至頸項亦強,證愈篤矣,蓋胸間邪結緊實,項勢常昂,有似柔痙之狀,

然痙病身首俱張,此但項強,原非痙也,借此以驗,胸邪十分緊逼,

以大陷胸湯下之,恐過而不留,即以大陷胸圓下之,又恐滯而不行,

故煮而連滓服之,然後與邪相當,觀方中用大黃芒硝甘遂,可謂峻矣,

而更加葶藶杏仁,以射肺邪,而上行其急,煮時又倍加白蜜,以留戀潤導之,

而下行緩,必識此意,始得用法之妙。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胸既結矣,本當下以開其結,然脈浮大,則表邪未盡,下之是令結而又結也,

所以致死,此見一誤不堪再誤也。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亦字承上,見結胸證全具,更加煩躁,即不下亦主死也,煩躁曷為主死耶,

蓋邪結於胸,雖藉藥力以開之,而所以載,藥力上行者,胃氣也,

胃氣充溢於津液之內,汗之津液一傷,下之津液再傷,至熱邪搏飲結於當胸,

而津液又急奔以應上,正有不盡不已之勢,胃氣垂絕,能無敗乎,此結胸諸法,

見幾於早,競競以滌飲為先務,飲滌則津液自安矣。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

熱實二字,形容結胸之狀其明,見邪熱填實於膈間也,前條言寸脈浮,關脈沉,

此言脈沉緊更明,蓋緊脈有浮沉之別,浮緊主傷寒無汗,沉緊主傷寒結胸,

則知結胸,非中風下早而成也。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下白話文翻譯:

血液受傷反而形成痞證的原因,還有誤認直中陰寒為陰虛,過早服用下瀉藥而變成痞證的情況。這種陰寒本無實熱,為何會過早發生變化?如果陰虛陰躁而錯誤地服用下瀉藥,立刻就會危及生命,恐怕不會形成痞證,而是停滯幾天後就死亡。

太陽病,脈象浮而有力且脈搏頻數,浮脈代表風邪,脈搏頻數代表熱邪,有力代表疼痛,頻數也代表虛弱。患者頭痛發熱,微微盜汗,卻又惡寒,說明表邪未解,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下瀉藥,導致脈象由頻數變為遲緩,胸膈部位拒按疼痛,胃中空虛,邪氣衝擊膈肌,出現氣短煩躁,心中懊惱不安,陽氣內陷,心下按之有硬塊,這就是結胸,應當使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沒有結胸,只是頭部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汗出部位侷限於頸部而不到其他地方,小便不利,身體必然發黃。

脈象浮而有力且脈搏頻數,雖然主症是風熱,但也主症是正氣虛弱。因為虛弱,所以邪氣長期盤踞,頭痛發熱惡寒,表邪始終未解。醫生不知道邪氣盤踞在太陽經,還未傳到其他經絡,反而錯誤地使用下瀉藥,於是頻數的脈象變為遲緩,而表證卻轉變為結胸。脈象由頻數變為遲緩這三十六個字,幾乎把結胸的症狀都形容盡了。因為頻數是邪氣將要傳變的脈象,變為遲緩則氣力衰弱,勢頭減緩而不能傳變,而且有阻塞難以疏通的徵象。膈肌中的氣機與外來的邪氣互相搏鬥,所以拒按疼痛。胃中水穀所產生的精氣,因為誤用下瀉藥而導致空虛,就無法藉此來衝開外邪,反而被外邪衝擊膈肌。於是正氣在邪氣的逼迫下往返爭鬥,感覺氣短呼吸困難,煩躁加劇,最終導致精神不安,無緣無故地產生懊惱,這些都是陽邪內陷造成的。

結胸症患者,頸項也僵硬,像輕微痙攣的樣子,服用下瀉藥後症狀會緩和,宜用大陷胸圓。結胸導致頸項僵硬,病情更加嚴重。因為胸部邪氣結聚緊實,頸項總是抬高,像輕微痙攣的樣子,但是痙攣病全身都僵硬,而這只是頸項僵硬,根本不是痙攣。藉此可以驗證,胸部邪氣非常緊迫。用大陷胸湯下瀉,恐怕藥力過猛而留不住藥效,就用大陷胸圓下瀉,又恐怕藥物滯留而不通暢,所以煮藥時連藥渣一起服用,這樣才能與邪氣相當抗衡。觀察藥方中使用大黃、芒硝、甘遂,可以說是峻猛了,又加入葶藶、杏仁,以射散肺部邪氣,促使其向上排出,煮藥時又加倍白蜜,以緩和藥性潤腸通便,讓藥性向下緩慢運行。必須了解這個意思,才能掌握用藥的妙處。

結胸症,脈象浮大者,不可下瀉,下瀉則死。胸部已經結聚了,本來應該下瀉以開通其阻塞,但是脈象浮大,說明表邪未盡,下瀉藥就會使阻塞加重,所以導致死亡,這說明一個錯誤不可再犯另一個錯誤。

結胸症狀全都具備,煩躁者也會死亡。「亦」字承接上文,指結胸症狀全部出現,再加上煩躁,即使不下瀉藥也會死亡。為什麼煩躁會導致死亡呢?因為邪氣結聚在胸部,雖然藉助藥力來疏通,但是運載藥力向上排出的,是胃氣。胃氣充盈於津液之中,汗液是津液受損,下瀉藥又損傷津液,導致熱邪與飲邪結聚在胸前,而津液又急促地向上運行來應對,正氣有消耗不盡的趨勢,胃氣將要衰竭,怎麼能不敗亡呢?所以結胸的各種治療方法,都要儘早,並且把清除飲邪作為首要任務,飲邪清除,津液自然就安穩了。

傷寒六七天出現結胸,邪熱充實,脈象沉而緊,心下疼痛,按之有硬塊,使用大陷胸湯治療。「熱實」二字,清楚地形容了結胸的症狀,說明邪熱充實於膈肌之間。前文說寸脈浮,關脈沉,這裡說脈象沉緊更加明確,因為緊脈有浮沉之別,浮緊主傷寒無汗,沉緊主傷寒結胸,由此可知,結胸不是中風下瀉過早造成的。

傷寒十多天,熱邪結聚在裡,又往來寒熱,使用大柴胡湯治療。但是結胸沒有明顯發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