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3)
傷寒緒論卷下 (3)
1. 傷寒緒論卷下
非若寒熱之惡,寒熱至則不惡也,如已發熱,則身熱不欲去衣,由陰氣上入陽中,
或陽微,或風虛相搏所致,惡寒一切屬表,雖裏證悉具,而微惡寒者,猶當解表,
俟惡寒已,乃可攻裏故先惡寒而發熱者,為外惡寒,為陽病,在陽宜發汗,
然尺中遲弱者,慎不可汗,當用黃芪建中湯。若太陽證犯本,惡寒發熱未除,
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先服一半探吐之,發汗後惡寒為虛,芍藥甘草附子湯溫之。
若下利惡寒手足溫者陽邪內陷於太陰之經也,小建中湯。
下證悉具而微惡寒及下利惡寒,時時自煩者,為陽邪內伏,並宜大柴胡湯。
結胸證微惡寒者,必先用桂枝湯解表,然後用陷胸湯下之,若表不解而便攻之,
表邪復結其證必危,故結胸有一毫惡寒不可下也。若初起惡寒踡臥脈沉者,
為內惡寒,為陰病,在陰則宜溫,雖夏月亦須薑附,輕則理中,重則四逆,
若當盛暑,須參大順冷香漿水等治之。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
手足厥冷煩躁脈不至及四逆惡寒,不煩而躁,皆死證也。
經曰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尚何疑哉。溫熱時行惡寒,詳總論本例中。
石煩治玉峰陸去非繼室,嘉平患惡寒,周身骨節皆疼,
飲食不入者已三日而惡寒未止全不發熱診其六脈悉緊而細詢之平日起居,
飲食絕少雖暑月不離複衣知其素稟虛寒而不能發熱洵為太陽寒傷營證無疑,
但從來極虛感寒,無正發汗之理,乃以黃耆建中製生附汁於耆內,
以助衛氣一服肢體即溫,但背猶惡寒不止,更與補中益氣十全大補並加熟附而安。
人身背為陽,背惡寒者,陽虛之驗也,然陽氣內陷,
亦有此證是以背惡寒有陰陽之異,若風寒在表,則一身盡寒矣,但背惡寒者,
陰寒氣盛可知,以陰氣不能消耗津液少陰病二三日口中和背惡寒者,
宜附子湯及炙氣海。熱病初起,口燥心煩,而背微惡寒者此陽氣內伏於陰中,
肌表之陽不勝邪,及陽明中暍,俱有是證,以陽邪內消津液,故煩渴引飲,
並宜白虎加人參湯,若誤認陽虛而用溫藥,必致斑爛不救也,故曰口中渴,
知其內有熱,口中和,知其內有寒,此理皎然矣。勞役內傷背惡寒者,必寒一陣,
止一陣,為陽虛內熱東垣升陽散火湯。又濕痰證,亦背惡寒,必肢體重痛,
導痰湯加減。若寒熱屢作而背惡寒,脈來弦數,身有痛處者,為發癰疽之候。
傷寒寒熱往來者邪正分爭也,表邪欲入,而正氣拒格陰陽相勝而作也,然寒熱往來,
與寒熱如瘧不同,如瘧則作止有時,往來則作止無時有日二三發者,傷寒寒熱往來,
雖專屬少陽經,亦有兼太陽陽明者,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裏多則多熱,
然治法專用小柴胡湯,隨證加減,寒多增桂枝,熱多倍柴胡加芍藥,寒多而脈虛,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白話翻譯:
寒熱的惡感並非一成不變。比如已經發熱,就不會覺得身體發熱難受,反而想穿著衣服。這是因為陰氣上逆進入陽經,或陽氣虛弱,或風邪與虛弱的陽氣相互搏擊所導致的。惡寒都屬於表證,即使裏證的症狀都出現了,但如果只是輕微惡寒,也應該先解表,等到惡寒消失後再攻治裏證。先惡寒後發熱的,是外感惡寒,屬陽證,應該發汗治療。但是如果寸脈遲弱,就必須謹慎,不可發汗,應該服用黃芪建中湯。如果太陽病證復發,惡寒發熱未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就用五苓散,先服用一半探吐,發汗後惡寒屬虛證,則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溫補。
如果下利且惡寒,手足溫熱,是陽邪內陷於太陰經,應該服用小建中湯。下焦症狀都出現了,但只有輕微惡寒或下利伴隨惡寒,並且時常自己感到煩躁,這是陽邪內伏,應該服用大柴胡湯。
結胸證如果只有輕微惡寒,必須先用桂枝湯解表,然後再用陷胸湯攻下。如果表證未解而直接攻裏,表邪會再次阻滯,病情就會很危險,所以結胸症即使只有一點點惡寒也不能攻下。如果剛開始就惡寒蜷臥,脈沉弱,這是內寒,屬於陰證,應該溫補治療,即使在夏天也需要使用生薑附子,症狀輕微用理中湯,嚴重則用四逆湯。如果正值盛夏,需要參大順冷香漿水等來治療。少陰病,惡寒身體蜷縮並且腹瀉,手足厥冷煩躁,脈搏摸不到,以及四逆證(惡寒不煩躁卻感到煩亂),這些都是危急症狀。
經書上說: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這还有什么疑问呢?溫熱病流行時的惡寒,詳見總論篇中的例子。
石煩治玉峰陸去非的繼室嘉平,患有惡寒,全身骨節疼痛,飲食不下已經三天,惡寒未止,完全不發熱。診其脈象,六脈皆緊細。詢問平日起居,飲食很少,即使是盛夏也不脫複衣。可知她素體虛寒,不能發熱,確是太陽寒傷營氣的證候,無疑。但因為她從來就體質虛弱,感受寒邪,沒有正氣可以發汗,於是用黃耆建中湯,將生附子汁加入黃耆中,以助衛氣。服用一劑後,肢體就溫暖了,但背部仍然惡寒不止,又給她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並加入熟附子,才痊癒。
人體背部屬陽,背部惡寒是陽虛的表現。但是陽氣內陷,也會出現這種症狀,所以背部惡寒有陰陽之別。如果風寒在表,則全身都會寒冷。但是只有背部惡寒,說明陰寒之氣盛,陰氣不能消耗津液。少陰病二三日,口中乾燥,背部惡寒,應該服用附子湯和灸氣海穴。
熱病初期,口乾心煩,而背部輕微惡寒,這是陽氣內伏於陰中,肌表之陽不勝邪氣,以及陽明經中暑,都有這種症狀。因為陽邪內耗津液,所以煩渴引飲,應該服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果誤認為是陽虛而使用溫熱藥物,必然導致斑爛難治,所以說,口中乾燥知道內有熱,口中和潤知道內有寒,這個道理很清楚。勞役導致內傷,背部惡寒,必然一陣寒一陣止,這是陽虛內熱,用東垣升陽散火湯。此外,濕痰證也會有背部惡寒,並且肢體沉重疼痛,用導痰湯加減。如果寒熱反复發作,並且背部惡寒,脈象弦數,身體有痛處,這是將要發癰疽的徵兆。
傷寒寒熱往來,是邪正交爭,表邪欲入,而正氣抵抗,陰陽相互搏擊而引起的。但是寒熱往來與寒熱如瘧疾不同,瘧疾發作和停止有規律,而寒熱往來則發作和停止沒有規律,有的每天發作二三次。傷寒寒熱往來雖然多屬於少陽經,但也兼及太陽、陽明經。邪氣在表多則寒多,邪氣在裏多則熱多。但是治療方法專用小柴胡湯,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寒多就增加桂枝,熱多就增加柴胡和芍藥。寒多而脈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