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4)

1. 傷寒緒論卷下

去芩加熟附,熱多而脈實,去參用大黃。凡少陽證,必先與小柴胡湯和之,

服後不解,若其脈反浮者,當與柴胡桂枝湯,使其邪從表而散,若脈加數者,

當與大柴胡湯,使其邪裏而去也。有元氣寡弱之人,素挾痰鬱,略有動作勞傷,

則憎寒發熱,有似傷寒,其脈弦數無力,腋下及臂,或腿縫中有核腫痛者,

謂之勞發,切勿汗下,宜補中益氣加降火清痰藥,輕者周時微汗自解。

如瘧者作止有時,非若寒熱往來之無定也,病二三日,寒熱往來有時而作,

脈浮洪者,此太陽似瘧也,若熱多寒少,尺脈遲為血少也。若日晡時作,汗出而煩,

脈實者,此陽明似瘧也。陽明少陽合病,日晡寒熱如瘧者,大柴胡湯。

若六七日發熱惡寒,舌不短囊不縮,脈浮緩者,此陰厥似瘧也,為欲愈,

小柴胡湯加桂枝。大率往來寒熱不離少陽,不拘日數多少,邪氣淺深,

及婦人熱入血室,並宜小柴胡湯加減,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

為欲愈。

陽明旺於未申,故日晡潮熱,一日一發,如潮信然,傷寒邪入陽明胃府,

為邪熱內結,故可用承氣攻裏,凡欲攻裏,須病人脈實有力,

再當審臍下有鞭滿結痛處,問平昔有無動氣,量輕重施治。發於寅卯者,屬少陽,

發於巳午者,屬太陽,皆不可下,俟表證已,方可攻之。潮熱而嘔,胸脇滿,

盜汗出者,不可下,柴胡桂枝湯。潮熱而脇下汗出為膽實,大柴胡湯,

手足心汗出者,為胃實,大承氣湯,二處無汗,為結未實,尚宜小柴胡和解,

俟結定攻之。

風暑濕三者干人,皆衛氣受病,惟寒則營血受傷腠理緻密,津液內滲,陽邪有餘,

故身熱無汗而喘也,蓋邪氣在表,熏蒸腠理則汗出,今邪不外蒸,必傳入裏,

急用麻黃湯汗之,若惡風項強者,葛根湯,緣邪漸次入陽明經也。陽明病無汗,

小便不利懊憹者,必發黃,若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無汗者,為犯本,

俱宜五芩散,有飲水內畜而無汗,桂枝去桂加茯芩白木湯。有脈遲無陽,

不能作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若溫熱病無汗,黃芩白虎三黃石膏選用,熱病發狂,

有汗者生,無汗者死。成無已言,三陰為病,不得有汗,朱奉議亦云:

三陰與陰陽易皆無汗,而仲景厥陰例中,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

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又陰毒則額上及手背冷汗不止,為亡陽將脫之兆,

素問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由是言之,則三陰不宜有汗,非三陰皆無汗也。

太陽中風,不由發表而汗泄,謂之自汗,以風傷衛,則表虛不能自固而汗,

故用桂枝湯,散邪以實衛也,然濕氣傷於脾,暑氣傷於心,皆令自汗,

惟冬月寒傷營,則發熱無汗,若始本無汗,四五日後,忽然自汗出,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白話翻譯:

去掉黃芩,加入熟附子,若發熱多而脈象有力,則去掉人參,改用大黃。凡是少陽證,都必須先服用小柴胡湯調理。服用後病情沒有好轉,如果脈象反而浮腫,就應該服用柴胡桂枝湯,使邪氣從體表散發出去;如果脈象頻數加快,就應該服用大柴胡湯,使邪氣從裡邊排出。有些人元氣虛弱,素來夾雜痰鬱,稍微活動勞累,就會發冷發熱,類似傷寒,脈象弦數無力,腋下或手臂,或者腿窩裡有腫塊疼痛,這叫做勞發,絕對不能發汗瀉下,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一些清熱化痰的藥物,病情輕微者,會慢慢自行出汗而痊癒。

瘧疾發作有時間規律,不像寒熱往來那樣沒有規律。疾病持續二三日,寒熱往來有規律地發作,脈象浮洪有力,這是太陽經似瘧疾;如果發熱多而發冷少,尺脈遲緩,這是血虛。如果在日暮時分發作,汗出而煩躁,脈象有力,這是陽明經似瘧疾。陽明、少陽兩經合病,日暮時分寒熱如瘧疾,服用大柴胡湯。如果發熱惡寒持續六七天,舌頭不短縮,小便量正常,脈象浮緩,這是厥陰經似瘧疾,快要痊癒了,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總之,寒熱往來都與少陽經有關,不論病程長短,邪氣深淺,以及婦女熱邪入侵血室,都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加減使用。太陽病八九天出現似瘧疾的症狀,一天發作二三次,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

陽明經的盛旺時刻在未時(下午一時到三時),所以日暮時分潮熱,一天發作一次,像潮水一樣,傷寒邪氣入侵陽明胃經,造成邪熱內結,所以可以用承氣湯攻下裡邊的邪氣。凡是想要攻下裡邊的邪氣,必須病人脈象有力,還要仔細檢查臍下是否有脹滿結塊疼痛的地方,詢問平素是否有動怒的病史,再根據輕重施治。寅卯時(凌晨三點到九點)發病屬於少陽經,巳午時(上午九點到下午一時)發病屬於太陽經,這些都不能攻下,等體表症狀消失後,才能攻下裡邊的邪氣。出現潮熱嘔吐,胸脇部脹滿,盜汗的症狀,不能攻下,服用柴胡桂枝湯。潮熱並且脇下出汗,是膽實,服用大柴胡湯;手足心出汗,是胃實,服用大承氣湯;兩處都不出汗,是邪氣尚未凝結,還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和解,等邪氣凝結後再攻下。

風、暑、濕三種邪氣侵犯人體,都是衛氣受損,只有寒邪才會傷及營血,導致毛孔緻密,津液內停,陽邪過盛,所以身體發熱不出汗並且呼吸困難。因為邪氣在體表,薰蒸毛孔就會出汗,現在邪氣沒有外洩,必然會傳入裡邊,應當立即服用麻黃湯發汗。如果惡風、項強,服用葛根湯,因為邪氣逐漸入侵陽明經。陽明經病症不出汗,小便不利,煩躁不安,必然會發黃;如果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不出汗,是犯了本經,都應該服用五苓散;如果喝水後水液停留在體內不出汗,服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如果脈象遲緩沒有陽氣,不能出汗,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是溫熱病不出汗,黃芩、白虎湯、三黃湯、石膏湯可根據情況選用。熱病發狂,有汗者生,無汗者死。成無己說,三陰經有病,不能出汗;朱奉議也說,三陰經和陰陽兩經都有病,都不能出汗;但是仲景的厥陰病例中,大汗淋漓,發熱不止,內部拘緊疼痛,四肢疼痛,下痢、厥逆並且惡寒,服用四逆湯主治;又陰毒則額頭和手背冷汗不止,是陽氣將要脫離的徵兆。《素問》說陰氣過盛,會多汗身寒,由此可知,三陰經不宜出汗,並不是說三陰經都絕對不能出汗。

太陽經中風,不是通過發汗而汗出,叫做自汗,因為風傷了衛氣,則表虛不能自行護衛而汗出,所以服用桂枝湯,散邪氣以固護衛氣。但是濕氣傷脾,暑氣傷心,都會導致自汗;只有冬天寒邪傷及營氣,則發熱不出汗,如果開始沒有出汗,四五天後忽然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