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30)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30)

1. 傷寒緒論卷上

或霍亂嘔吐者,冷香飲子若多汗喘促,吐利兼作,脈見微細欲絕,或虛浮欲散,

此為緊病,非漿水散不救,若汗出浴臥當風,或冷水浸澡,或坐臥濕地而病,

雖當暑月非暑傷人,皆因暑而自致之病,當用溫散藥治之,若暑熱為病,

不過清心利小便,解暑毒補真氣而已,即脈虛昏憒,手足厥冷,不得用熱藥也,

世俗往往不明,概曰夏月陰氣在內,大順散為必用之藥,夫陰氣非寒氣也,

蓋夏月陽氣發散在外,而陰氣在內耳,豈可視陰氣為寒,而用溫熱藥乎,陰果為寒,

何以夏日則飲水乎,丹溪云伏陰於內,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冷看誤矣,火令之時,

爍石流金,有何陰冷,孫真人令人夏月常服生脈散,非氣虛而何古人大順散,

非謂伏陰而用之,本治嚼冰飲冷所傷,若庸工概用溫藥,治避暑深堂,

寒鬱其陽之證,恐不能解表,反增內煩也,其蒼朮白虎湯,黃連香薷飲,雖宜暑病,

亦豈可視為通行之藥乎。又酷暑道途中,卒然暈仆,為暑風卒倒,此熱毒湧痰,

壅塞心包也,切不可用冷,得冷則死,急以熱土熨臍中,仍使更溺於臍腹,

并搗薑蒜絞汁灌之立甦,若熱病因暑而發,治從熱病例,

蓋伏邪必從少陰發出心包而入陽明,與陽明中暍不殊,總屬白虎證治,

不其必辨是熱是暍也。

若其人素有痹濕,復傷於暑,暑濕相搏,深入太陰,則發濕溫,以太陰主濕,

召暑而入其中也,證若兩脛逆冷腹滿,濕得暑而彰其寒也,支胸頭目痛苦,

妄言壯熱多汗,暑得濕而彰其熱也,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蓋濕傷於血,

則必小急,暑傷於氣,則必濡弱也,羅謙甫云:濡弱見於陽部,濕氣搏暑也,

小急見於陰部,暑氣蒸濕也,病在太陰陽明,不可發汗,汗之則不能言,

耳聾不知痛處,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死宜白虎湯加蒼朮,分解兩混合之邪,

如有寒熱加桂枝,若濕氣勝,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五苓散加茵陳,此乃熱入陰分,故見足冷脈弱,不可因其足冷脈弱,

而誤用溫藥也若內夾冷食,五苓散去C4苓澤瀉,

加甘草乾薑(即茯苓白朮湯),或五苓合甘草乾薑亦得,

然夏月亦有中寒厥冷宜溫者,必小便清白,知裏無熱,方可用溫,若是濕溫,

小便必赤濇而少,即如厥陰熱厥,亦有唇青脈伏,當用竹葉石膏湯者,此與不異,

此正內經亢則害乃制,火極反兼勝己之化也,王肯堂云:昔人治濕溫,遍身皆潤,

而足冷至膝下,腹滿不省人事,六脈皆小弱而急,問其所服之藥,皆陰病藥也,

此非受病重,藥能重病耳,遂以五苓散合白虎湯十餘劑少甦,更與清燥湯調理而愈,

凡陰病厥冷,兩臂皆冷,今脛冷臂不冷,則非下厥上行,故知非陽微寒厥,

白話文:

或有人霍亂嘔吐,服用冷香飲子後,若出現多汗、喘促、嘔吐、腹瀉等症狀,脈象微細欲絕,或虛浮欲散,這是急症,必須用漿水散才能治療。如果汗出後在風中沐浴臥睡,或用冷水浸澡,或坐在潮濕的地方而生病,即使在盛夏,也不是中暑,而是因暑熱而導致的疾病,應該用溫散的藥物治療。如果真的是暑熱致病,只需要清心利尿,解暑毒補益真氣即可。即使脈象虛弱昏迷,手腳厥冷,也不可以用熱藥。

世俗往往不明白,總認為夏月陰氣在內,大順散是必須使用的藥物。其實陰氣不是寒氣,夏月陽氣散佈在外,陰氣則在內,怎麼能把陰氣當作寒氣而使用溫熱藥物呢?如果陰氣是寒氣,為什麼夏日要喝水呢?朱丹溪說「伏陰於內」,「陰」字有虛弱的意思,如果把它理解為陰冷就錯了。盛夏時節,烈日炎炎,哪來的陰冷?孫真人建議夏月常服生脈散,不就是因為氣虛嗎?古人使用大順散,並不是因為伏陰而用它,而是治療嚼冰飲冷所造成的傷害。如果庸醫一概使用溫藥,治療因避暑待在深堂而導致的寒鬱陽氣症狀,恐怕不能解表,反而會加重內熱。蒼朮白虎湯、黃連香薷飲,雖然適用於暑病,但也不能視為通用的藥物。

又如在酷暑時節旅途中,突然暈倒,這是暑熱風邪導致的卒倒,是熱毒湧動,阻塞心包所致。絕對不能用冷,用了冷就會死,要立即用熱土熨燙肚臍,並讓患者小便,同時搗碎生薑大蒜絞汁灌服,很快就能甦醒。如果熱病是由暑熱引起的,治療要從熱證入手,因為伏邪必定從少陰經發出,經由心包而入陽明經,與陽明經中暑無異,都屬於白虎湯的治證範圍,必須分辨是熱證還是中暑。

如果患者本身有痹濕之症,又受暑熱侵害,暑濕相搏,深入太陰經,就會發病濕溫。因為太陰經主濕,暑熱入侵其中。症狀表現為兩脛逆冷、腹滿,這是濕邪得暑熱而顯現其寒性;胸部、頭部、眼睛疼痛,胡言亂語、壯熱多汗,這是暑熱得濕邪而顯現其熱性。脈象陽氣濡弱,陰部脈象小而急,這是因為濕邪傷及血液,所以脈象小而急;暑熱傷及陽氣,所以脈象濡弱。羅謙甫說:濡弱見於陽部,是濕邪搏擊暑熱;小而急見於陰部,是暑熱蒸騰濕邪。病在太陰、陽明經,不可發汗,發汗就會不能說話,耳聾,不知痛處,身體青紫,面色改變,叫做重暍,死症,要用白虎湯加蒼朮,分解兩種混合的邪氣。如果有寒熱,加桂枝;如果濕邪較盛,則全身疼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可用五苓散加茵陳。這是熱邪進入陰分,所以出現足冷脈弱,不能因為足冷脈弱而誤用溫藥。如果內有夾雜冷食,則在五苓散中去掉茯苓、澤瀉,加入甘草、乾薑(即茯苓白朮湯),或五苓散合甘草乾薑也可以。

然而,夏日也有人因中寒而厥冷,需要溫熱藥物治療,必須小便清白,知道裏邊沒有熱邪,才能使用溫藥。如果是濕溫,小便必定赤澀而少。就像厥陰經熱證厥冷,也有嘴唇青紫、脈象隱伏的現象,應該使用竹葉石膏湯,這與前述情況並無不同。這正是《內經》中「亢則害,承則虧」的道理,火熱達到極點,就會反過來克制自己。王肯堂說:過去有人治療濕溫,全身皆潤,而足冷及膝下,腹滿不省人事,六脈皆小弱而急,詢問他們所服藥物,都是治療陰虛的藥物。這不是病情嚴重,而是藥物加重了病情。於是用五苓散合白虎湯十幾劑,病情稍有好轉,再用清燥湯調理而痊癒。凡是陰虛證的厥冷,兩臂都冷,現在脛冷臂不冷,就不是下焦厥冷上行,所以知道不是陽氣虛弱寒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