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47)
傷寒纘論卷上 (47)
1. 傷寒纘論卷上
傳經陽邪內結,則自利純清水,溫熱病則自利煩渴,並宜下奪清熱,
此以六七日不大便而腹脹,可見邪熱轉歸陽明而為胃實之證,所以宜急下也,
然六七日腹脹不大便,何得目之少陰,必在先曾見咽痛自利煩渴,
至五六日後而變腹脹不大便,是雖邪轉入府,而胃土過實,腎水不足以上供,
有立盡之勢,不得不急攻以救腎水也。上條少陰熱邪,轉入陽明府證。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陰病,難於得熱,熱則陰盡復陽,故上篇謂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
然病至八九日陰邪內解之時,反一身手足盡熱,則少陰必無此證,當是藏邪轉府,
腎移熱於膀胱之候,以膀胱主表,故一身及手足盡熱也,膀胱之血,
為少陰之熱所逼,其趨必出二陰之竅,以陰主降故也,宜當歸四逆和營透表,
兼疎利膀胱為合法也。上條少陰熱邪,轉膀胱府證。
厥陰篇中次第不一,有純陽無陰之證,有純陰無陽之證,有陰陽差多差少之證,
有陽進欲愈之證,有陰進未愈之證,大率陽脈陽證,當從三陽經治法,陰脈陰證,
合用少陰經治法,厥陰見陽為易愈,見陰為難愈,其陰陽錯雜不分,有必先溫其裏,
後解其表,設見咽喉不利,咳唾膿血,則溫法不可用,仍當先解其表矣,
世醫遇厥陰諸證,如涉大洋,茫無邊際,是以動手即錯耳,茲以類相聚,分為五截,
庶學者易於入室也。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蚘蛔同)
消渴者,飲水多而小便少也,厥陰邪熱盛,則腎水為之消,故消而且渴,
其渴不為水止也,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者,肝火上乘,肝氣通於心也,饑不欲食者,
木邪橫肆,胃土受制也,食則吐蚘者,胃中饑,蚘臭食則出也,下之利不止者,
邪在厥陰,下之徒傷陽明,木益乘其所勝,是以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耳。
按厥陰原無下法,故首先示戒云:下之利不止,蓋厥多主下利,下利中伏有死證,
中間雖有小承氣一法,因胃有燥屎,微攻其胃,非攻厥陰之邪也厥陰與少陽表裏,
邪在少陽已有三禁,豈厥陰反宜下乎,雖有厥應下之一語,乃對發汗而言,
謂厥應內解其熱,不當外發其汗,豈可泥應下二字,遂犯厥陰之大戒耶,
今人每讀傷寒六七日當下,此特指陽邪入府而言,未嘗言邪傳厥陰可下也。
張卿子曰:嘗見厥陰消渴數證,舌盡紅赤,厥冷脈微渴甚,服白虎黃連等湯皆不救,
蓋厥陰消渴,皆是寒熱錯雜之邪,非純陽亢熱之證,豈白虎黃連等藥所能治乎。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
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胃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上
陽邪入侵經絡阻塞,則會自行腹瀉排出清水,溫熱病則會自行腹瀉且感到口渴煩躁,都需要瀉下清熱治療。
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且腹部脹滿,說明邪熱轉移到陽明經,導致胃實證,因此需要緊急瀉下。
然而,六七天腹部脹滿沒有大便,怎麼能說是少陰經病證呢?必定之前出現過咽喉疼痛、腹瀉、口渴煩躁等症狀,
到五六天後才轉變成腹部脹滿、沒有大便。雖然邪氣轉入臟腑,但胃土過於實滿,腎水不足以供應,
有危及生命的跡象,不得不緊急攻邪以拯救腎水。上述少陰經熱邪轉入陽明經的病證。
少陰病,八九天,全身手腳都發熱,是因為熱邪在膀胱,必然會便血。
少陰病,不容易發熱,發熱則陰氣耗盡而陽氣復甦,所以上文說手腳沒有持續冰冷,反而發熱的人不會死,
但是病情到八九天陰邪內解的時候,反而全身手腳都發熱,那麼少陰經必定沒有這種症狀,應該是潛伏的邪氣轉移到其他臟腑,
腎臟將熱邪轉移到膀胱的徵兆,因為膀胱主司外表,所以全身及手腳都發熱。膀胱的血液,
被少陰經的熱邪逼迫,必然會從二陰竅排出,因為陰主下降的緣故,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和營氣、透表,
並兼顧疏利膀胱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上述少陰經熱邪轉入膀胱的病證。
厥陰篇的病證次序不一,有純陽無陰的病證,有純陰無陽的病證,有陰陽比例失調的病證,
有陽氣轉盛將要痊癒的病證,有陰氣盛而未癒的病證。總的來說,陽脈陽證,應該根據三陽經的治療方法,陰脈陰證,
應配合少陰經的治療方法。厥陰病症若見陽氣則容易治癒,見陰氣則難以治癒,其陰陽錯雜難以分辨,有必要先溫煦裡證,
然後再解表。如果見到咽喉不利,咳嗽吐膿血,則溫法不能使用,仍當先解表。
世上的醫生遇到厥陰的各種病證,如同航行在大海,茫茫無際,所以出手就容易出錯。因此,我將其分類歸納,分成五個部分,
希望學習者更容易入門。
厥陰病的症狀是:消渴、氣上衝擊心臟、心痛發熱、飢餓但不願進食、進食則嘔吐蟲子、瀉下不止。(蚘和蛔蟲相同)
消渴是指喝水很多而小便很少。厥陰邪熱盛,則腎水被消耗,所以消瘦而且口渴,
其口渴無法用水止住。氣上衝擊心臟,心痛發熱,是肝火上犯,肝氣通於心的緣故。飢餓但不願進食,
是木邪橫行,胃土受制。進食則嘔吐蟲子,是胃中飢餓,蟲子因臭味食物而吐出。瀉下不止,
是邪氣在厥陰,瀉下反而傷害陽明,木氣更加乘勝追擊,所以進食則嘔吐蟲子,瀉下不止。
按:厥陰本無瀉下之法,所以首先說明禁忌:瀉下不止,因為厥陰多主瀉下,瀉下中隱藏有致死病證,
中間雖然有小承氣湯這一法,是因為胃中有燥屎,略微攻伐胃氣,並不是攻伐厥陰的邪氣。厥陰與少陽表裡相通,
邪氣在少陽已有三項禁忌,豈可厥陰反而宜瀉下呢?雖然有「厥應下」一詞,是指針對發汗而言,
意思是厥陰應該內解其熱,不應該外發其汗,怎麼能拘泥於「應下」二字,而犯下厥陰的大忌呢?
現代人常常讀到傷寒六七天應該瀉下,這只是指陽邪入府而言,並沒有說邪氣傳入厥陰可以瀉下。
張卿子說:曾經見到幾例厥陰消渴的病人,舌頭通紅,厥冷脈微,口渴嚴重,服用白虎湯、黃連湯等藥物都無效,
因為厥陰消渴,都是寒熱錯雜的邪氣,不是純陽亢熱的病證,豈是白虎湯、黃連湯等藥物所能治療的呢?
傷寒脈微而厥,到七八天皮膚冰冷,病人煩躁,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這是臟腑厥逆,不是蛔蟲厥逆。蛔蟲厥逆者,
病人會嘔吐蛔蟲,現在病人安靜卻時而煩躁,這是胃寒,蛔蟲上衝膈膜,所以煩躁片刻後又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