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39)
傷寒纘論卷下 (39)
1. 傷寒纘論卷下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酒洗)、甘草(炙)、生薑(切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麻黃(一兩去節)、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兩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
溫服八合。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六錢酒洗)、甘草(一兩二銖炙)、
生薑(一兩六銖切)、大棗(五枚擘)、麻黃(十六銖去節)、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
溫服一升,日再服。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芍藥(酒洗)、甘草(炙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二銖)、
大棗(四枚擘)、麻黃(十八銖去節)、石膏(一十四銖碎緜裹)
右七味,㕮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
去滓,溫服一升。
此湯與各半,證治相類,方亦相類,但彼以不得小汗而面熱身癢,
故減小桂枝湯之製,而加麻黃杏仁,此以胃熱無津而不能作汗,故減小大青龍之製,
去杏仁而加石膏,以杏仁下氣走表,非無津者所宜,石膏辛涼化熱,
正胃熱者所喜爾。
當歸四逆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細辛(二兩)、
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細辛(二兩)、
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吳茱萸(二升去閉者泡)、
生薑(半斤切)、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二兩)、甘草(二兩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
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汗後餘邪,挾北方邪水為患,故取桂枝湯中之三以和榮,五苓散中之二以利水,
作甘瀾水者,取其流利,不助腎邪也。
茯苓甘草湯
桂枝(二兩)、茯苓(二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水二升,去滓,溫分三服。
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
甘草(四兩炙)、桂枝(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
麥門冬(半斤去心)、麻子仁(半升研)、阿膠(二兩)、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下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芍藥(酒洗)、炙甘草、生薑(切)各一兩,大棗四枚(擘開),麻黃一兩(去節),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取仁)。以上七味藥,加水五升,先煮麻黃至沸騰一、二次,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一升八合的量,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八合。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六錢(酒洗),炙甘草一兩二銖,生薑一兩六銖(切),大棗五枚(擘開),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個(去皮尖)。以上七味藥,加水五升,先煮麻黃至沸騰一、二次,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二升的量,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每日服用二次。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芍藥(酒洗)、炙甘草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二銖,大棗四枚(擘開),麻黃十八銖(去節),石膏十四銖(研碎,用棉布包裹)。以上七味藥,切碎,加水五升,先煮麻黃至沸騰一、二次,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二升的量,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這個方劑與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證狀和治療方法相似,處方也類似,但桂枝麻黃各半湯用於患者不能微微出汗,卻出現面部發熱、身體發癢的情況,因此減少了桂枝湯的用量,並增加了麻黃和杏仁;而桂枝二越婢一湯用於胃部有熱,體內津液不足,無法出汗的情況,因此減少了大青龍湯的用量,去除了杏仁,並增加了石膏。因為杏仁有下氣走表的作用,不適合津液不足的患者;而石膏性味辛涼,可以清熱,正適合胃熱的患者。
當歸四逆湯
當歸、桂枝、芍藥(酒洗)各三兩,細辛二兩,炙甘草二兩,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開)。以上七味藥,加水八升,煮至三升的量,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桂枝、芍藥(酒洗)各三兩,細辛二兩,炙甘草二兩,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開),吳茱萸二升(去蒂頭,泡好),生薑半斤(切)。以上九味藥,加水六升,清酒六升,混合煮沸,煮至五升的量,過濾掉藥渣,溫熱分五次服用。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二兩,炙甘草二兩。以上四味藥,加水六升,煮至三升的量,過濾掉藥渣,溫熱分三次服用。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擘開)。以上四味藥,用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至減少二升,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的量,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每日服用三次。製作甘瀾水的方法:取水二斗,放入大盆,用杓子攪拌,水面會出現許多像珠子一樣的小泡,約五六千顆,取這些水來使用。
汗出之後,餘邪與北方寒邪夾雜,導致疾病,因此使用桂枝湯的三分之一份量以溫和氣血,並用五苓散中的二分之一份量以利尿,使用甘瀾水是為了使其通利,避免加重腎臟的負擔。
茯苓甘草湯
桂枝二兩,茯苓二兩,炙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切)。以上四味藥,加水四升,煮至二升的量,過濾掉藥渣,溫熱分三次服用。
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
炙甘草四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麥門冬半斤(去心),麻子仁半升(研磨),阿膠二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開)。
**(註:古代劑量單位與現代不同,此處僅作翻譯,不做劑量換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