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40)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下 (40)

1. 傷寒纘論卷下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斗,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

溫服一升,日三服。

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泡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

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夫寒傷榮,則榮血受病,而見骨節煩疼,當矣,何反腠理閉密,無汗而喘耶,

蓋榮既受傷於內,必無衛氣獨和於外之理,所以用麻黃發汗,必兼桂枝以和榮,

用杏仁者,所以散氣除喘,用甘草者,所以助陽和衛,榮衛流行,始能作汗也。

按時珍云: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名醫,未有究其精微者,

夫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榮即為血,在衛即為汗,寒傷榮,榮血不能外通於衛,

衛氣閉固,故無汗發熱而憎寒,風傷衛,衛氣不能內護於榮,榮氣不固,

故有汗發熱惡風,是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氣,桂枝湯,

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又汪石山云:辛甘發散為陽,

仲景發表藥中,必用甘草以載住邪氣,不使陷入陰分也,若邪既入裏,則內腹脹,

必無復用甘草之理,試觀五苓抵當承氣大柴陷胸十棗輩,並不用甘草也,

惟調胃桃核二湯,以其尚兼太陽部分之表邪,故不得不用也,當知發汗藥中之甘草,

必不可少,此湯須脈證全在於表,另可用之,若脈微弱自汗者,不可用也,

今人但執一二日在表,並宜發汗,設尺中弦數虛多大,為陰虛水,

汗之亢陽熱厥而死,尺中遲弱足冷為陽虛夾陰,汗之則亡陽厥逆而死,可不慎歟。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

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或問此方,治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並不見中風之脈證,

而疏鈔金錍,但據條首中風二字,乃云本之風氣似隱,標之寒化反顯,

釋風寒兩感者謬矣,殊不知其實為風寒少之證,設果本隱標顯,則治病必求其本,

何反倍用麻黃耶,按內臺方云:此一證全在不汗出三字,藏機,若風傷衛,

則自汗惡風,寒傷榮,則無汗而喘,此云不汗出而煩躁,則知其證略有微汗,

不能透出,故生煩躁,於此可見其兼有風證,而脈見浮緊,是風見寒脈,

加以惡寒身疼,知寒重於風,故於麻桂二湯中,除去芍藥,倍麻黃而加石膏,

設不併力圖之,速令外泄,則風挾寒威內攻,鼓動君相二火,則周身皆為火化矣,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下

九味湯:用清酒七升,水八斗,先煮八味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去除藥渣,加入膠飴溶化至完全消失,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麻黃湯: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炙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泡過,去皮尖)。 用九升水,先煎麻黃至減為七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二升半,過濾去除藥渣,溫服八合,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必喝粥,其餘照護方法同桂枝湯。

寒邪傷及營氣,則營血受病,出現骨節疼痛,這是正常的。但為何腠理閉塞,不出汗反而喘呢?因為營氣已受內傷,衛氣自然無法獨自平和於外,所以用麻黃發汗,必須同時用桂枝調和營氣;用杏仁是為了散氣除喘;用甘草是為了幫助陽氣和衛氣,使榮衛之氣運行通暢,才能出汗。

李時珍說:仲景治療傷寒,無汗則用麻黃,有汗則用桂枝,歷代名醫都沒有徹底研究其精妙之處。津液化為汗,汗就是血,在營氣中為血,在衛氣中為汗。寒邪傷及營氣,營血不能外達於衛氣,衛氣閉塞,所以不出汗而發熱怕冷;風邪傷及衛氣,衛氣不能內護營氣,營氣不固,所以出汗發熱惡風。麻黃湯,雖然是治療太陽經發汗的重劑,實際上是發散肺經鬱熱之氣;桂枝湯,雖然是治療太陽經解肌的輕劑,實際上是調理脾胃、救護肺部的藥物。汪石山也說:辛甘藥物發散屬於陽性,仲景的發表藥方中,一定會用甘草來承載邪氣,防止邪氣陷入陰分。如果邪氣已經深入內裡,就會腹脹,就不用甘草了。看看五苓散、抵擋湯、承氣湯、大柴胡湯、陷胸湯、十棗湯等等,都不用甘草。只有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因為還兼顧太陽經部分的表邪,所以不得不使用甘草。要明白,發汗藥中甘草必不可少。此湯必須脈證完全在表證才能使用,如果脈象微弱自汗,就不能使用。現在人只執著於一二日在表證就應該發汗,如果寸關尺脈中,尺脈弦數虛大,是陰虛火旺,再發汗就會亢奮陽氣導致熱厥而死;尺脈遲弱足冷,是陽虛夾陰,發汗就會亡陽厥逆而死,不可不謹慎啊!

大青龍湯: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掰開)、石膏(如雞蛋大小,敲碎)。用九升水,先煎麻黃至減為七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去除藥渣,溫服一升,微微出汗即可,汗出得太多,就用米粉止汗。一劑藥後出汗,就停止後續服用。汗出太多會傷及陽氣,導致虛弱,惡風煩躁,睡不著覺。

有人問:這個方劑,治療脈象浮緊,發熱惡寒,渾身疼痛,不出汗而煩躁,並沒有見到中風的脈證,但《傷寒論疏證》只根據篇首“中風”二字,就說這是風邪內隱,寒邪外顯,解釋為風寒夾雜,這是錯誤的。殊不知,這實際上是風寒邪氣較少的證候。如果真是風邪內隱、寒邪外顯,那麼治療疾病就應該治本,為何反而加倍使用麻黃呢? 《內台秘要》說:這個證候完全取決於“不出汗”這三個字,這是隱藏的機制。如果風邪傷及衛氣,就會自汗惡風;寒邪傷及營氣,就會無汗而喘。這個方劑,說不出汗而煩躁,說明這個證候略微有點汗,但是不能透發出來,所以煩躁。由此可見,它兼有風邪,而脈象浮緊,是風邪與寒邪兼見的脈象,再加上惡寒身痛,說明寒邪重於風邪,所以在大青龍湯中,去掉了芍藥,加倍麻黃,並且加入石膏。如果不盡力促使邪氣外泄,風邪挾裹寒邪內攻,鼓動心肺之火,那麼全身就會變成火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