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16)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16)

1. 傷寒纘論卷上

則太陽之邪已盡矣,以下後復發汗,擾其虛陽,故用附子乾薑以溫補其陽,

不用四逆者,恐甘草戀胃故也,即自汗小便數咽乾煩躁吐逆,

用乾薑甘草以溫胃復陽,不用四逆者,恐附子峻熱故也。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未汗而惡寒,邪盛而表實,已汗而惡寒,邪退而表虛,陽虛則惡寒,宜用附子固矣,

然既發汗不解,可知其熱猶在也,熱在而別無他證,自是陰虛之熱,

又當用芍藥以收陰,此營衛兩虛之救法也。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惡寒者,汗出營衛新虛,故用法以收陰固陽,而和其營衛,不惡寒者,

汗出表氣未虛,反加惡熱,則津乾胃實可知,故用法以泄實而和平,然曰與,

似大有酌量,其不當徑行攻下,重虛津液,從可知矣。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

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下利清穀,陽氣內微也,身體疼痛表邪,外盛也,法當急救其在裏之微陽,

俟其清便調和,則在裏之陽已復,而身痛不止,明是營衛不和所致,又當急救其表,

使外邪仍從外解,夫救裏與攻裏天淵,若攻裏,必須先表後裏,惟在裏之陰寒極盛,

恐陽氣暴脫,不得不急救其裏也,厥陰篇下利腹脹,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

乃攻其表,是互此意。

病發熱頭痛,脈反況,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病發熱頭痛者,太陽傷寒,脈反況者,其人本虛,或病後陽氣弱也,雖脈況體虛,

以其有頭痛表證,而用解肌藥,病不差,反加身疼者,此陽虛陰盛可知,

宜與四逆湯回陽散寒,不解表而表解矣,蓋太陽膀胱為腎之府,腎中陽虛陰盛,

勢必傳出於府,故宜四逆以消陰復陽,倘服四逆後,脈變浮數,

仍身疼頭痛熱不止者,此裏得藥助,驅邪外散之候,仍少用桂枝湯,佐其作汗,

更不待言。已上寒傷營壞證。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

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

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為自初至今之證,

下文乃是以後擬病防變之辭,分作三節看,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浮緩者為欲愈,此一節乃表和無病,而脈微者,邪氣微緩也,陰陽相等,

脈證皆同,向安之兆,可不待汗而欲愈,若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

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此一節宜溫之,面上反有赤色者,未欲解也,

白話文:

太陽病邪氣已盡,如果之後再發汗,會擾亂虛弱的陽氣,所以要用附子、乾薑溫補陽氣。

不用四逆湯,是因為擔心甘草會滯留在胃裡。如果患者自汗、小便頻繁、咽喉乾燥、煩躁、嘔吐,就用乾薑、甘草溫胃回陽,不用四逆湯,是因為擔心附子過於峻烈。

發汗後病情沒好轉,反而惡寒,是因為身體虛弱,要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

未發汗就惡寒,是邪氣盛,表證實;發汗後惡寒,是邪氣退卻,表證虛;陽虛也會惡寒,應該用附子溫補。

但是,既然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說明體內還有熱邪,如果沒有其他症狀,那就是陰虛火旺,應該用芍藥收斂陰液。這是治療營衛兩虛的方法。

發汗後惡寒,是身體虛弱;發汗後不惡寒但發熱,是實證,應該調和胃氣,服用調胃承氣湯。

惡寒,是因為汗出導致營衛氣虛,所以治療方法應收斂陰液、溫補陽氣,調和營衛;不惡寒,是因為汗出後表氣未虛,反而加重發熱,說明津液乾燥,胃氣實,所以治療方法應瀉實和中。但是,用藥需要根據情況斟酌,不應該直接攻下,以免傷損津液。

傷寒病人服用瀉下藥後,繼續腹瀉,排出清稀的穀物,身體疼痛,應該先急救內臟;如果腹瀉排出清稀的穀物,但身體疼痛自行好轉,則應該急救表證。救裡宜用四逆湯,救表宜用桂枝湯。

下利清稀的穀物,是陽氣內虛;身體疼痛,是表邪外盛。治療方法應該先急救體內虛弱的陽氣,等到大便恢復正常,體內陽氣恢復,如果身體疼痛仍然持續,說明是營衛不和,則應該急救表證,使外邪從體表排出。救裡和攻裡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攻裡,必須先治表後治裡,只有在裡證陰寒極盛,擔心陽氣暴脫時,才不得不先急救裡證。厥陰篇中提到下利腹脹,身體疼痛,應該先溫裡,然後再治表,這與上述原則是相符的。

病人發熱頭痛,脈象反而遲緩,如果病情沒有好轉,身體疼痛,應該救治裡證,宜用四逆湯。

病人發熱頭痛,是太陽傷寒,脈象反而遲緩,說明病人本身就虛弱,或者病後陽氣不足。雖然脈象遲緩,身體虛弱,但是有頭痛這種表證,所以用解表藥,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加重身體疼痛,說明是陽虛陰盛,應該服用四逆湯回陽散寒,不從表證入手而表證卻自愈。因為太陽膀胱是腎的府,腎中陽虛陰盛,必然會傳到膀胱,所以用四逆湯消除陰邪,恢復陽氣。如果服用四逆湯後,脈象變為浮數,身體疼痛、頭痛、發熱仍然沒有好轉,說明裡證已經得到藥物幫助,邪氣外散,這時可以少用桂枝湯幫助發汗。以上是寒邪傷及營衛的證候。

太陽病,得病八九天,像瘧疾一樣,發熱惡寒,發熱多,惡寒少,病人不嘔吐,大便想解就能解,一天發作二三次,脈象微弱緩慢,這是將要痊癒的表現。脈象微弱而惡寒,這是陰陽俱虛,不可以再發汗、瀉下、催吐。面色反而發紅,說明病情還沒有好轉,因為不能微微出汗,身體一定很癢,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病八九天,像瘧疾一樣,發熱惡寒,發熱多,惡寒少,這是從得病到現在的症狀。以下記述的是以後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和預防措施,分為三段來看。病人不嘔吐,大便想解就能解,一天發作二三次,脈象浮緩,這是將要痊癒的表現,這一段說明表證和解,沒有疾病,脈象微弱是邪氣減弱,陰陽平衡,脈象和症狀都一樣,是病情好轉的徵兆,不需要發汗就能痊癒。如果脈象微弱而惡寒,這是陰陽俱虛,不可以再發汗、瀉下、催吐,這一段應該溫補。面色反而發紅,說明病情還沒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