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15)
傷寒纘論卷上 (15)
1. 傷寒纘論卷上
所以汗下不解,胃氣轉傷,真陰槁竭,遂致心悸脈代,與水停心悸之脈,似是而非,
水則緊而虛則代,加之以結,則知正氣雖虧,尚有陽邪伏結,凌爍真陰,陰陽相搏,
是以動悸不寍耳,邪留不解,陰已大虧,計惟潤燥養陰,和營散邪,乃為合法,
方中人參甘草,補益胃氣,桂枝薑棗,調和營衛,麥冬生地阿膠麻仁,潤經益血,
復脈通心,尚恐藥力不及,更需清酒以協助成功,蓋津液枯槁之人,
預防二便秘濇之虞,其麥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膠,專主大腸之枯約,
免致陰虛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陰退陽之特識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
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發汗已,熱邪解矣,何由反蒸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搏聚,適在軀殼之裏,
故爾發黃也,裏者在內之通稱,非謂寒濕深入在裏,蓋身目正屬軀殼,
與藏府無關也,於寒濕中求之,即下文三法也。
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傷寒之邪,得濕而不行,所以熱瘀身中而發黃,故用外解之法,設泥裏字,
豈有邪在裏而反治其表之理哉。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熱已發出於外,自與內瘀不同,正當隨熱勢清解其黃,使不留於肌表之間,
前條熱瘀在裏,故用麻黃發之,此條發熱在表,反不用麻黃者,蓋寒濕之證,
難於得熱,熱則其勢外出而不內入矣,所謂於寒濕中求之,不可泥傷寒之定法也。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小便當利,
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色黃鮮明,其為三陽之熱無疑,小便不利,腹微滿,乃濕家之本證,
不得因此指為傷寒之裏證也,方中用大黃者,取佐茵蔯梔子,建驅除濕熱之功,
以利小便,非用下也,然二便有偏阻者,有因前竅不利,而後竅并為不通者,
如陽明證,不更衣十日無苦,渴者與五苓散,一條,非濕熱挾津液,下滲膀胱,
而致大便枯燥不通耶,此因濕熱搏聚,小便不利,致腹微滿,故少與大黃同水道藥,
開泄下竅,則二便俱得通利,而濕熱勢殺,得以分解矣。或問仲景既云寒濕,
而用藥又皆祛濕熱之味,其故何耶,蓋始本寒濕襲於軀殼,久之陽氣漸復,
則鬱發而為熱矣,若泥寒字,全失移寒化熱之義。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誤汗亡陽,誤下亡陰,故內外俱虛,雖不出方,其用附子回陽,人參益陰,
已有成法,不必贅也。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況微,
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日多躁擾,夜間安靜,則陰不病而陽病可知矣,無表證而脈況微,
白話文:
傷寒論卷上:
汗後症狀未解,胃氣受損,真陰耗竭,於是心悸、脈象異常,與水停導致的心悸脈象相似卻又不完全相同。水停脈象緊,陰虛脈象代,再加上結滯,就可知正氣雖然不足,但仍有陽邪伏藏,損傷真陰,陰陽相互搏鬥,所以才會心悸不安。邪氣停滯不解,陰氣已大虧損,治療方法只能滋潤乾燥、養護陰氣,調和營衛、散解邪氣,才是正確的。方劑中,人參甘草補益胃氣,桂枝、薑、棗調和營衛,麥冬、生地、阿膠、麻仁滋潤經絡、益血,恢復脈象、通利心脈。但仍擔心藥力不足,需要加用清酒以助療效。因為津液枯竭的人,需要預防大、小便乾燥不通的風險,麥冬、生地滋養膀胱的機能,麻仁、阿膠專門治療大腸乾燥便秘,以免陰虛津液耗竭,導致燥熱血枯。這是張仲景治療陰虛、退卻陽邪的獨到見解。
傷寒發汗後,身體和眼睛發黃,原因是寒濕停留在體內未解,因此不宜再服用瀉下藥物,應從寒濕方面入手治療。
傷寒發汗後,熱邪已解,為何還會反覆出現身體和眼睛發黃?這是因為寒濕聚積在軀體內部,所以發黃。這裡的「裏」是內部的通稱,並非指寒濕深入臟腑,因為身體和眼睛都屬於軀殼,與臟腑無關,應從寒濕方面入手治療,也就是下文提到的三種方法。
傷寒瘀熱停留在體內,身體必然發黃,可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
傷寒邪氣遇到濕邪而不能通行,所以熱邪瘀滯在體內而發黃,因此用外解的方法,如果拘泥於「裏」字,豈有邪氣在裡而反治其表的道理呢?
傷寒身體發黃發熱,可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熱邪已發散於體表,與內部瘀熱不同,應該根據熱勢清解黃疸,使其不留在肌膚表面。前面一條是熱邪瘀滯在裡,所以用麻黃發汗,這一條發熱在表,反而不用麻黃,因為寒濕證難以發熱,發熱則其勢向外而不會內入。所謂「從寒濕方面入手治療」,不能拘泥於傷寒的固定療法。
傷寒七八天,身體發黃像橘子色,小便不利,腹部微微脹滿,用茵陳蒿湯治療,小便應該通利,尿液像皂角汁一樣,顏色鮮紅,一夜之後腹部減輕,黃疸隨著小便排出。
顏色發黃鮮明,是三陽熱證無疑,小便不利,腹部微微脹滿,是濕證的本症,不能因此認為是傷寒的裡證。方劑中用大黃,是輔佐茵陳、梔子,增強驅除濕熱的功效,以利小便,並不是瀉下。但如果大、小便都有阻滯,可能是因為前竅不利,導致後竅也阻塞不通,就像陽明證,不換衣服十天沒痛苦,口渴的人可以用五苓散,這難道不是濕熱夾帶津液下滲膀胱,導致大便乾燥不通嗎?這是因為濕熱聚積,小便不利,導致腹部微微脹滿,所以少用大黃等通利水道藥物,疏通下焦,則大小便都能通利,濕熱就能分解。有人問,張仲景既然說寒濕,為什麼用藥都是祛濕熱的藥物呢?因為開始是寒濕侵襲軀殼,時間久了,陽氣逐漸恢復,就會鬱積而化熱。如果拘泥於寒字,就會完全失去寒邪化熱的意義。
瀉下後再發汗,必然會出現畏寒、脈象微細,這是因為內外俱虛的緣故。
誤用發汗傷了陽氣,誤用瀉下傷了陰氣,所以內外俱虛,雖然沒有專門的方劑,但用附子回陽,人參益陰,已經有成熟的治療方法,不必贅述。
瀉下後再發汗,白天煩躁不安,晚上才能安靜睡覺,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微弱,身體沒有明顯發熱,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白天煩躁,晚上安靜,則可知陰氣無病,陽氣有病。沒有表證而脈象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