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14)

1. 傷寒纘論卷上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其人已亡津液,復強責其小便,究令膀胱之氣化不行,

轉增滿鞕脹喘者甚多,故宜以不治治之。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本寒傷營麻黃湯證,乃誤用桂枝湯固衛,寒不得泄,氣逆變喘,然有大熱者,

恐兼裏證,若無大熱,為表邪實盛可知,乃與麻黃湯除去桂枝而加石膏,去桂枝者,

恐復助營熱,已誤不可再誤也,加石膏者,用以泄營中之熱也,至於內飲水多,

外行水灌,皆足以斂邪閉汗而成喘,不獨誤行桂枝湯為然也。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易桂枝以石膏,少變麻黃之法,以治誤汗而喘當矣,誤下而喘,亦以桂枝為戒,

而不越此方者何耶,蓋中風傷寒,一從桂枝,一從麻黃,分途異治,

由中風之誤下而喘者,用厚朴杏仁加入桂枝湯中,則傷寒之誤下而喘者,

用石膏加入麻黃湯中,兩不移易之定法也。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下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憹惱同),

胸中窒塞,窒比結痛則較輕也,虛煩不得眠,即下條臥起不安之互辭也,反覆顛倒,

心中懊憹,乃邪退正虛,而餘邪阻滯,不能傳散,無可奈何之狀也,

此時將汗之乎,下之乎,和之乎,溫之乎,仲景巧用梔子豉湯,湧載其餘邪於上,

使一吐而盡傳無餘,然惟無形之虛煩,用此為宜,若湧吐實煩,仲景別有瓜蒂散,

則非梔子所能也,乃因汗吐下後,胸中陽氣不足,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

若正氣暴虛,餘邪不盡,則仲景原有炙甘草一法,寍敢妄湧以犯虛虛之戎。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滿而不煩,即裏證已具之實滿,煩而不滿,即表證未罷之虛煩,合而有之,

且臥起不安,明是邪湊胸表腹裏之間,故取梔子以快湧其胸中之邪,

而合厚朴枳實以泄腹中之滿也。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丸藥大下之,徒傷其中,而不能蕩滌其邪,故梔子合乾薑用之,亦溫中散邪之法也。

凡用梔子豉湯,病人舊有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舊有微溏,則大腸易動,服此不惟不能上湧,反為下泄也。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或間炙甘草湯一證,但言脈結代心動悸,並不言從前所見何證,曾服何藥所致,

細繹其方,不出乎滋養真陰,回枯潤燥,兼和營散邪之劑,必緣其人胃氣素虛,

白話文:

凡是生病,如果發汗、嘔吐、瀉下,或失血、損傷津液,但陰陽自行調和的,必定會自行痊癒。

如果病人已經損傷津液,又強行催促他小便,導致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反而加重腹脹、喘息的症狀的人很多,所以應該用「不治」的方法來治療(意指不需強行治療)。

發汗後不可以再服用桂枝湯,如果汗出而喘,沒有明顯發熱的,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

發汗後喝水太多必定會喘,灌水也會喘。

本屬於寒邪傷及營氣的麻黃湯證候,卻誤用了桂枝湯來固護衛氣,寒邪無法發散,氣機逆亂而導致喘息,如果還有明顯發熱,恐怕兼有裡證;如果沒有明顯發熱,則表示表邪實證盛,這就可以用麻黃湯(去除桂枝)再加石膏來治療。去除桂枝,是擔心它會再次助長營氣的熱邪,已經用錯了不能再錯了;加石膏,是用來瀉掉營氣中的熱邪。至於內服水多,外灌水,都會收斂邪氣、閉塞汗孔而導致喘息,不只是誤用桂枝湯才會這樣。

瀉下後不可以再服用桂枝湯,如果汗出而喘,沒有明顯發熱的,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用石膏代替桂枝,略微改變麻黃湯的加減方法,來治療誤發汗而喘的症狀是恰當的;誤用瀉下法而喘息,也要避免使用桂枝湯,而不用其他的藥方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中風和傷寒,一個從桂枝湯入手,一個從麻黃湯入手,治療方法不同。由於中風引起的誤用瀉下法而喘息,用厚朴杏仁加入桂枝湯中;而傷寒引起的誤用瀉下法而喘息,則用石膏加入麻黃湯中,這是兩種情況下都不變更的治療方法。

傷寒五六天,大瀉之後,身體發熱不退,心下結痛,說明病情尚未好轉,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發汗或瀉下後,煩熱,胸中鬱悶,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發汗、吐瀉後,虛煩不得眠,如果很嚴重,必定會輾轉反側,心中煩躁不安,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如果少氣,用梔子甘草豉湯;如果嘔吐,用梔子生薑豉湯(煩躁不安之意相同)。

胸中鬱塞,鬱塞比結痛要輕一些。虛煩不得眠,與下條臥起不安是意思相近的;輾轉反側,心中煩躁不安,這是邪氣退去,正氣虛弱,而殘餘邪氣阻塞,不能散佈出去,無可奈何的樣子。此時是應該發汗、瀉下、調和、溫補呢?張仲景巧妙地用梔子豉湯,把殘餘邪氣向上宣洩,使其一吐而出,完全排出。但是,只有無形的虛煩才適合用這個藥方,如果是有形的實煩,張仲景另有瓜蒂散,就不是梔子豉湯所能治療的。這是因為發汗、吐瀉後,胸中陽氣不足,最虛弱的地方,就是邪氣容易入侵的地方。如果正氣暴虛,而餘邪未盡,那麼張仲景原本就有炙甘草湯的法子,怎麼敢冒然用藥,去觸犯虛虛的敵人呢?

傷寒瀉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

腹滿而不煩躁,這是裡證已經形成的實滿;煩躁而不腹滿,這是表證尚未消除的虛煩,兩種情況同時存在,而且臥起不安,說明邪氣聚集在胸表和腹裡的交界處,所以選用梔子來快速宣洩胸中邪氣,配合厚朴、枳實來瀉掉腹中的脹滿。

傷寒用丸藥大瀉後,身體發熱不退,微感煩躁,用梔子乾薑湯來治療。

丸藥大瀉,只是損傷了脾胃,而不能清除邪氣,所以用梔子配乾薑,也是溫中散邪的方法。

凡是用梔子豉湯,病人以前就有輕微腹瀉的,不可以服用。

以前就有輕微腹瀉,則大腸容易蠕動,服用這個藥方,不僅不能向上宣洩,反而會加重腹瀉。

傷寒脈象結代,心悸,用炙甘草湯來治療。

或者單獨提到的炙甘草湯一證,只說脈象結代心悸,沒有說以前見到的症狀是什麼,服用過什麼藥導致的。仔細分析這個藥方,不外乎滋養真陰,回補枯燥,兼顧和調營氣、散除邪氣的藥物,一定是因為這個人胃氣本來就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