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13)
傷寒纘論卷上 (13)
1. 傷寒纘論卷上
若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微惡寒者,加附子,及後併病例中,
葛根黃苓黃連湯證,亦是太陽之邪,因誤下而陷於陽明所致,又厥陰例中脈促,
手足厥逆,用炙一法,乃陽邪陷於陰分,則知脈促為陽邪鬱伏,不與正氣和諧之故,
不當與結代渾稱也。王日休云:太陽病下之以後八證,其脈促,不結胸者為欲解,
不必藥,脈浮者必結胸,桂枝去芍藥湯,脈緊者必咽痛,甘草湯,
脈弦者兩脇拘急,小柴胡加桂枝,脈細數者頭痛未止,當歸四逆湯,
脈況緊者必欲嘔,甘草乾薑湯加黃連,脈況滑者協熱利,白頭翁湯脈浮滑者必下血,
芍藥甘草湯加秦皮。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冒者,神識不清,以有物蒙蔽其外,所以必須得汗自解,未嘗言用藥也,得裏未和,
視其二便和否,再一分解其邪,若論用藥,表無過建中,裏無過大柴胡五苓矣。
或云叉手自冒心曰冒,冒為發汗過多,胃中清陽氣傷,故叉手自冒,
必補氣以助其作汗,宜小建中加參耆頻服乃差,若尺中遲弱者,更加熟附子三五分,
可見昏冒耳聾,非大劑溫補,不能取效也。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
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病久不解,不過入陰入陽之二途,脈既陰陽兩停,初無偏勝,可以解矣,
猶必先振慄,始得汗出而解,虛可知也,設不振慄,則邪不能傳之於表,
而無從得汗可知也,然既云陰陽雨停,則在先脈浮沉俱緊盛,今則浮沉俱不緊盛也,
脈既陰陽兩停,其傳表傳裏,未可預定,所以惟陽脈微者,方是邪不能傳表,
當從汗之而解,惟陰脈微者,方是邪不能傳裏,當從下之而解,此其故甚可思也,
若非邪住不傳之候,則陽脈微者當補其陽,陰脈微者當補其陰矣,
豈有反汗之而傷其陽,下之而傷其陰哉。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陽邪熾盛,逼處心胸,擾亂不寍,所以知其心下必結,
然但顯欲結之象,尚未至於結也,若其人脈微弱者,此平素有寒飲積於心膈之分,
適與外邪相召,外邪方熾,其不可下明矣,反下之若利止,則邪熱乘虛入膈,
必與寒痰上結,若利未止,因復下之,使陽邪不復上結,亦將差就錯,
因勢利導之法,但邪熱從表解極易,從裏解極難,協熱下利,熱不盡,
其利漫無止期,亦危道也。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白話文:
若脈搏促且胸悶,可用桂枝去芍藥湯,若略感惡寒,可加附子。後續病例中,葛根黃苓黃連湯的證候,也是太陽經的邪氣,因誤用瀉下之法而陷於陽明經所致。另外,厥陰經的病例中,脈搏促,手足厥逆,用炙甘草湯的方法,是因為陽邪陷於陰分,由此可知脈搏促是陽邪鬱結,與正氣不協調的緣故,不應與結代混為一談。王日休說:太陽病瀉下後出現的八種症狀,脈搏促,不結胸者為將要痊癒,不必用藥;脈浮者必結胸,用桂枝去芍藥湯;脈緊者必咽痛,用甘草湯;脈弦者兩脅拘急,用小柴胡加桂枝湯;脈細數者頭痛未止,用當歸四逆湯;脈沉緊者必欲嘔吐,用甘草乾薑湯加黃連;脈滑者腹瀉,用白頭翁湯;脈浮滑者必下血,用芍藥甘草湯加秦皮。
太陽病,先瀉下治療但不痊癒,又再次發汗,因此表裏都虛弱,病人因此昏迷,昏迷的病人出汗後自愈,原因是汗出使表層和緩了,裏未和緩,然後再瀉下。
昏迷是指神識不清,如同有東西蒙蔽在外,所以必須出汗才能自解,從未說要用藥。裏未和緩,觀察二便是否正常,再進一步解除邪氣。若論用藥,表證不過於建中湯,裏證不過於大柴胡湯和五苓散。
有人說,叉手捂住心口稱之為昏迷,昏迷是因為發汗過多,胃中清陽之氣受損,所以叉手捂住心口,必須補氣以幫助出汗,宜用小建中湯加人參、黃耆,頻頻服用才能痊癒。若寸關尺脈中尺脈遲緩虛弱,再加熟附子三到五分,可見昏迷耳聾,非大劑溫補藥物不能見效。
太陽病未解,脈象陰陽俱停,必須先出現寒戰、出汗才能痊癒;如果陽脈微弱,先出汗痊癒;如果陰脈微弱,瀉下才能痊癒。如果要瀉下,宜用調胃承氣湯。
疾病久治不愈,不過是入陰或入陽兩種途徑。脈象陰陽俱停,最初沒有偏勝,可以治療。但仍然必須先出現寒戰,然後才能出汗痊癒,可見其虛弱。如果沒有寒戰,則邪氣不能傳至表層,也就無法出汗。既說陰陽俱停,則先前脈象浮沉俱緊實有力,現在浮沉俱不緊實有力了。脈象陰陽俱停,其傳至表或傳至裏,無法預先確定,所以只有陽脈微弱者,才是邪氣不能傳至表層,應從發汗來治療;只有陰脈微弱者,才是邪氣不能傳至裏層,應從瀉下來治療。此中道理值得深思。如果不是邪氣停滯不傳的徵候,則陽脈微弱者應補益陽氣,陰脈微弱者應補益陰氣。怎麼會有反而發汗損傷陽氣,瀉下損傷陰氣呢?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床,只想起來,心下必結,脈微弱者,這是本就有寒邪的體質。反而瀉下若腹瀉停止,必會導致結胸;腹瀉未停止,四日後再次瀉下,這將導致腹瀉不止。
二三日不能臥床,只想起來,陽邪熾盛,逼迫於心胸,擾亂不安,所以知道心下必結。然而只是顯現欲結的徵象,尚未真正結胸。若病人脈微弱,這是平素有寒飲積聚於心膈之間,恰巧與外邪相感,外邪正盛,其不可瀉下是很明顯的。反而瀉下若腹瀉停止,則邪熱乘虛而入膈,必與寒痰結聚;若腹瀉未停止,又再次瀉下,使陽邪不再上結,也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因勢利導的方法,但邪熱從表層解容易,從裏層解極難。腹瀉不止,熱邪未盡,其腹瀉漫無止期,也是危險的道路。
大瀉之後又再次發汗,小便不利,這是耗傷津液的緣故,不要治療它,小便通暢後必然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