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27)
傷寒纘論卷下 (27)
1. 傷寒纘論卷下
脈浮必衂脈浮者浮為表邪不散,邪鬱上焦,必迫血上行而為衂也,
胃氣素氣之人,誤施辛溫發散,則虛陽將欲外亡,所以脈浮鼻燥,
皆緣責虛取實之故也,此與誤發少陰汗者,同科而減,等少陰少血,動其血,
則下厥上竭而難治,陽明多血,但釀患未已耳。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
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今大汗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則䭇。
寸口脈浮為表邪,而反下之為逆矣,以其人陽氣下陷,故不為痞結而但腸鳴,
即當將差就錯,內和其氣,而反與之水寒其胃,致水氣相搏,且夾帶濁飲上干清氣,
故令䭇也。胡其章曰:大則為寒,寒字當作邪字看。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疎,疎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
實則穀消而水化也,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榮盛則其膚必疎,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此言衛虛榮盛,氣衰血熱三焦之火,失其常度,併熱於守經之血而妄行,
故為崩下不止耳。
寸口諸微亡陽,諸濇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
以胃無穀氣,脾濇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口急不能言,是脾藏血少,不能上通於心氣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陽微陰勝,加之多汗,陽氣愈虛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
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
腎中真陽之氣,不能統於周身,則陰氣上迫於陽位,所以宗氣鬱聚,血結心下,
陽氣因而不伸,陷入至陰之地,周身有陰無陽,遂至不仁而厥也,
治當刺期門以下結血,刺巨闕以行宗氣,宗氣布而陽氣自復,厥自退矣。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趺陽脈浮而濇,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濇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上條以脈之虛大,倍常為關格,見於尺部為關,見於寸口為格,故知凡言寸口,
皆統三部而言也。下條以關部伏濇異常為關格,蓋伏則氣滯,濇則血寒也,
上條乃正衰邪實,不治之證,下條是寒邪閟拒,可治之證,不可不察。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鞕。
身冷者,胃氣不溫,膚鞕者,榮血不濡,以榮衛氣衰,故趺陽脈不出,
脾不上下,竟成藏厥之證也。
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
關為陰陽之交界,關上脈絕,則陰陽離決,故不治。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上焦,濁邪中於下焦,陰中於邪,必內慄也,
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
白話文:
脈象浮大必伴有衂脈。脈象浮是因為表邪未散,邪氣鬱結在上焦,迫使血液上行而形成衂脈。
體質虛弱的人,如果錯誤地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則虛弱的陽氣將要外洩,因此出現脈浮鼻燥的症狀,都是因為錯誤地治療虛證而補實證造成的。這與錯誤地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少陰症狀相似,都是耗損少陰的陰血,擾動血液,導致下焦厥冷上焦虛竭,難以治療。陽明經多血,只是病情尚未發展到極點而已。
寸口脈浮大,而醫生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這是大錯特錯。脈象浮表示氣血不足,脈象大表示寒邪入侵,寒邪與體內氣血搏鬥,則會出現腸鳴。醫生卻不知道,反而讓病人喝冷水,此時病人已經大汗淋漓,水遇到寒邪,寒邪和水氣相搏,病人就會出現嘔吐的症狀。
寸口脈浮表示表邪,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是錯誤的。因為病人陽氣下陷,所以沒有出現痞塊,而只有腸鳴。應該要調和體內氣機,卻反而給病人寒涼的水,導致水氣相搏,夾雜濁邪上犯清氣,所以導致嘔吐。胡其章說:「脈象大則為寒」,其中「寒」字應當看作「邪」字。
寸口脈微弱而緩慢,脈微表示衛氣不足,衛氣不足則皮膚空虛;脈緩表示胃氣充足,胃氣充足則穀物消化,水液代謝正常。穀物進入胃中,脈絡才能運行;水液進入經絡,血液才能生成。氣血充盛,皮膚必然光滑潤澤,三焦經絡阻滯,則會出現崩漏。
這說明衛氣虛弱,氣血充盛,氣衰血熱,三焦的火氣失常,熱邪侵犯經絡中的血液而妄行,所以導致崩漏不止。
寸口脈微弱,表示陽氣衰微;脈象澀滯,表示血虛;脈象弱而發熱,表示虛證;脈象緊,表示寒邪;脈象浮大,表示寒邪內侵而出現厥症,神志不清,身體麻木不仁,是因為胃氣不足,脾氣虛弱不通暢,呼吸急促不能說話,身體顫抖。
呼吸急促不能說話,是因為脾臟藏血不足,不能上達於心氣。
寸口脈微弱,尺脈緊,病人身體虛弱多汗,說明陰氣盛,陽氣衰微,完全沒有陽氣。
陽氣虛弱,陰氣盛,再加上多汗,陽氣更加虛弱。
少陰脈象不顯,腎氣虛弱,精血不足,氣息奔促,上衝胸膈,宗氣反而鬱結,血液凝滯於心下,陽氣下陷,熱邪歸於陰部,與陰邪相搏,導致身體麻木不仁,這就是屍厥,應該刺期門、巨闕穴。
腎臟的真陽之氣不能統攝全身,陰氣就會上犯陽位,所以宗氣鬱結,血液凝滯於心下,陽氣不能舒展,下陷至陰位,全身陰盛陽虛,於是出現麻木不仁和厥症,治療應該刺期門穴以疏通下焦凝血,刺巨闕穴以運行宗氣,宗氣布散,陽氣自然恢復,厥症自然消退。
寸口脈浮大,浮表示虛,大表示實,在尺脈部位是關格證,在寸脈部位是格證,關格證則不能小便,格證則嘔吐。
趺陽脈浮而澀滯,脈伏則嘔吐,水穀不化,脈澀則飲食不能進入,稱為關格證。
上文以脈象虛大,超過常態為關格證,見於尺脈部位為關,見於寸口部位為格,所以知道凡是提到寸口脈,都是統括三部脈象而言。下文以關脈部位脈象伏而澀滯異常為關格證,伏則氣機阻滯,澀則血寒。上文是正氣衰弱邪氣實盛,是不可治療的病證;下文是寒邪閉阻,是可以治療的病證,不可不加以區分。
趺陽脈不出,脾胃失調,身體寒冷,皮膚乾燥粗糙。
身體寒冷是因為胃氣不足,皮膚乾燥粗糙是因為氣血不足,由於榮衛氣衰,所以趺陽脈不出,脾胃失調,最終形成藏厥的病證。
寸脈下行不到關脈部位為陽氣衰竭,尺脈上行不到關脈部位為陰氣衰竭,這些都是不可治療的。
關脈是陰陽交界的部位,關脈以上脈象消失,則陰陽離決,所以不可治療。
寸口脈陰陽都緊,法當清熱邪在上焦,濁邪在下焦,陰邪內侵,必然內寒;表氣虛弱,裡氣不守,所以邪氣才能入侵陰位;陽邪內侵,必然發熱頭痛,項強頸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