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5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51)

1. 傷寒纘論卷上

陰陽兩造其偏,漫無相協之期,故雖未見煩躁,已為難治,蓋治其熱則愈厥愈利,

治其厥利則愈熱,不至陰陽兩絕不止耳。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苓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苓湯復除其熱,

腹中應冷,當不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脈遲為寒,寒則胃中之陽氣已薄,不可更用寒藥矣,腹中即胃中,今胃冷而反能食,

則是胃氣發露無餘,其陽亦必漸去,不能久存,故為必死,

較後條之食以索餅不發熱者,自是天淵。已上純陰無陽證。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主之。

下利脈大,為虛陽下陷,設脈浮革,為風邪乘虛襲肝,風邪結聚,則水飲停留,

因爾腸鳴者,宜當歸四逆以散風利水也。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

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似乎陰寒之極,蓋緣陽邪流入厥陰營分,以本虛不能作熱,

故脈細欲絕也,此為陰鬱陽邪,所以仲景處方,仍用桂枝湯和其中外,

加當歸以和厥陰之營血,通草以通太陽之本,細辛以淨少陰之源,使陽邪得從外解,

本非治陰寒四逆之藥也,蓋脈細欲絕,為陰氣衰於內,不能鼓動其脈,

而肌表之陽亦虛,非真陽內虧之比,故藥中宜歸芍以濟陰,不宜薑附以劫其陰,

即其人素有久寒者,但增吳茱萸生薑由是觀之,乾薑附子寍不在所禁乎,久寒者,

陳久之寒非時下直中之寒也明矣。前條下利脈大亦用此湯者,以下多傷陰,

陰傷則陽不歸附,故脈雖浮大,而證仍屬血虛也。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炙之。

手足厥逆,本當用四逆湯,以其脈促,知為陽氣內陷,而非陽虛,

故但用炙以通其陽,不可用溫經藥以助陽也。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有寒熱之異,治雖霄壤,而不可下則一,總由脾胃之陰陽,不相順接,

所以不能溫順四末耳。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

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脇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熱少厥微,指頭微寒,其候原不為重,然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

胃中津液傷而困矣,若小便利色白,則邪熱暗除,胃氣漸復,故欲得食,若厥而嘔,

胸脇滿不去,則邪聚中焦,故嘔而煩滿,其後陰邪必走下竅而便血,

以厥陰主血故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濇者,必清膿血。

下利為陰邪,浮數為陽脈,若陰盡復陽,則尺脈自和,今尺中自濇,

乃熱邪搏結於陰分,雖寸口得陽脈,究竟陰邪必走下竅而便膿血也。

此條與上條厥嘔胸脇煩滿者,雖有輕重之殊,而治法不異,並宜白頭翁湯,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上

陰陽失衡,缺乏協調,即使尚未出現煩躁等明顯症狀,也已經很難治療。因為治療它的熱症,反而會加重厥逆和腹瀉;治療厥逆和腹瀉,又會加重熱症,如此循環,直到陰陽兩虛而亡。

傷寒脈象遲緩,六七天後用黃芩湯去除熱症,脈象遲緩代表寒證,現在又用黃芩湯去除熱症,腹部卻感覺冰冷,應該不吃東西,反而還能吃,這是「去除病邪必死」的徵兆。

脈象遲緩代表寒證,寒證則胃中陽氣衰弱,不應該再用寒涼的藥物。腹部也就是胃部,現在胃部冰冷卻還能進食,表示胃氣已經耗竭,陽氣也將逐漸消失,無法持久,所以必定死亡。這與之前記載的「吃餅乾也不發熱」的症狀相比,差異極大。以上都是純陰無陽的證候。

腹瀉且脈象有力,是虛證,這是因為過度瀉下的緣故。如果脈象浮而有力,並伴有腸鳴,則屬於當歸四逆湯的主治範圍。

腹瀉且脈象有力,是虛陽下陷;如果脈象浮而有力,是風邪乘虛而侵犯肝臟,風邪聚集,則水液停滯,因此腸鳴,應該用當歸四逆湯散風利水。

手足厥冷,脈象細微欲絕,用當歸四逆湯主治。如果病人體內有久寒之症,則應該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手足厥冷,脈象細微欲絕,看似陰寒極盛,實際上是陽邪侵入厥陰經的營分,由於體質虛弱,無法產生熱量,所以脈象細微欲絕。這是陰邪鬱結,陽邪外擾,所以張仲景的處方,仍然用桂枝湯調和裡外,加入當歸以調和厥陰經的營血,通草以通暢太陽經的本氣,細辛以溫通少陰經的經氣,使陽邪從體表宣洩出去。這並不是治療陰寒四逆的藥物,因為脈象細微欲絕,是陰氣內虛,無法推動血脈,而肌膚表面的陽氣也虛弱,與真正的陽氣內虛不同,所以藥物中應該用當歸、芍藥滋陰,不應該用生薑、附子等峻猛藥物損傷陰氣。即使病人原本就有久寒,也只是增加吳茱萸和生姜而已。由此可見,乾薑和附子並非禁忌之物。久寒,是指陳舊的寒邪,不是一時的寒邪。前面腹瀉脈象有力也使用此湯,是因為瀉下損傷陰液過多,陰液受損,則陽氣不能歸附,所以雖然脈象浮大,但仍然屬於血虛。

傷寒脈象急促,手足厥逆,可以用灸法治療。

手足厥逆,本應使用四逆湯,但由於脈象急促,知道是陽氣內陷,而不是陽氣虛弱,所以只用灸法通暢陽氣,不能使用溫經藥物助陽。

各種四逆厥冷,都不能使用瀉下法,虛弱的病人也是如此。凡是厥冷,都是陰陽之氣不能互相接續,就會出現厥冷,厥冷就是手足冰冷。

厥冷有寒熱之分,治療方法雖然大相徑庭,但都不能使用瀉下法,這都是因為脾胃的陰陽不能互相接續,所以不能溫煦四肢。

傷寒發熱少,厥冷輕微,手指冰冷,默默不欲飲食,煩躁數日,小便清澈色白,這是熱邪已除的徵兆,想吃東西,病情正在好轉。如果出現厥冷、嘔吐、胸脇煩滿,則之後必將便血。

發熱少,厥冷輕微,手指略微冰冷,原本病情並不嚴重,但默默不欲飲食,煩躁數日,這是胃中津液受損、疲憊的表現。如果小便清澈色白,則邪熱暗中消除,胃氣逐漸恢復,所以想吃東西。如果出現厥冷、嘔吐,胸脇煩滿不減,則邪氣聚集在中焦,所以嘔吐煩滿,之後陰邪必定下注於下焦而便血,因為厥陰經主血。

腹瀉,寸脈反而浮數,尺脈沉弱,必定排出膿血。

腹瀉是陰邪,脈象浮數是陽脈,如果陰邪盡除,恢復陽氣,則尺脈應當平和,現在尺脈沉弱,是熱邪搏結於陰分,雖然寸口脈有陽氣,但最終陰邪必定下注於下焦而排出膿血。

這條與上面厥冷、嘔吐、胸脇煩滿的條文,雖然輕重不同,但治療方法相同,都應該使用白頭翁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