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52)
傷寒纘論卷上 (52)
1. 傷寒纘論卷上
膿血止,芍藥甘草湯。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
其後必便膿血,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
故為進也。
太陽以惡寒發熱為病進,恐其邪氣傳裏也,厥陰以厥少熱多為病退,
喜其陰盡復陽也,然熱氣有餘,又為內外癰膿便血之兆矣。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
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
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
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
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少陰經中,內藏真陽,最患四逆,故云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厥陰經中,
內無真陽不患其厥,但患不能發熱,與夫熱少厥多耳,然厥證多兼下利,
其陽熱變為陰寒者,十常六七也論中恐暴熱來,出而復去後三日脈之,其熱尚在,
形容厥證重熱之脈證如覩,然得熱與厥相應,尤無後患,若熱氣有餘,
病勢雖退,其後必發癰膿,以厥陰主血,熱與血久持不散,必致壅敗也。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與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
必作利也。
傷寒厥而心下悸,以邪熱內深,飲水過多,水氣乘心所致也,水者心火所畏,
故乘之則動悸不寍,飲之為患,甚於他邪,所以乘其未漬入胃,
先用茯苓甘草湯以清下利之源,後乃治厥,庶不致厥與利相因耳。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已下利而更煩,似乎邪未盡解,然必心下濡而不滿,則為虛煩,
與陽明誤下胃虛膈熱之證頗同,故俱用湧法也。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候不利,唾膿血,
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此表裏錯雜之邪,雖為難治,
非死證也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明是陽邪陷陰之故,非陽氣衰微可擬,手足厥冷者,
胃氣不布也,下部脈不至者,因泄利不止而陰津下脫也,咽候不利,唾膿血者,
陽邪搏陰上逆也,所以仲景特於陰中提出其陽,得汗出而錯雜之邪盡解也。
或問傷寒三陽證宜汗,而厥陰證中有麻黃升麻湯之例,其故何也,
詳此證之始原係冬溫,以其有咽痛下利,故誤認傷寒裏證而下之,致泄利不止,
脈變沉遲,證變厥逆,皆熱邪內陷,種種危殆,賴真陽未漓猶能驅邪外行,
而見咽喉不利唾膿血,明係熱邪返出,遊溢少陰經脈之候,亦為木槁土燔,
凌爍肺金之候,方中用麻黃升麻,所以升陷內之熱邪,桂枝芍藥甘草當歸調其營衛,
白話文:
膿血止住,就用芍藥甘草湯。
傷寒發熱四天,厥逆三天後又發熱四天,厥逆較少,發熱較多,病情就要好了。如果四到七天熱度不退,之後必定會排出膿血。傷寒厥逆四天,發熱三天,又厥逆五天,病情加重,寒多熱少,陽氣衰退,所以病情加重。
太陽病以惡寒發熱為病情加重,擔心邪氣會傳入內臟;厥陰病以厥逆少、發熱多為病情好轉,高興陰氣已盡,陽氣將復,但是熱氣有餘,又是內外癰疽膿腫、便血的徵兆。
傷寒剛開始發熱六天,厥逆九天而腹瀉,凡是厥逆腹瀉的,都應該吃不下東西,但現在反而能吃東西,恐怕是邪氣已除中,能吃索餅而不發熱,就知道胃氣還在,必定痊癒。擔心突然發熱,又很快退去,三天後再摸脈,如果熱度還在,預計到第二天半夜就會痊癒。之所以這樣預計,是因為本來發熱六天,厥逆九天,又發熱三天,加上之前的六天,也是九天,與厥逆的時間相應,所以預計到第二天半夜就會痊癒。三天後再摸脈,如果脈數很多,熱度不退,這就是熱氣有餘,必定會長癰疽膿腫。
少陰經內藏真陽,最怕四逆,所以說吐瀉、手足不厥逆、反而發熱的人不會死。厥陰經內沒有真陽,不怕厥逆,只怕不能發熱,以及發熱少厥逆多而已。然而厥逆症多兼有腹瀉,其陽熱轉變成陰寒的,十之六七。論中擔心突然發熱,又很快退去,三天後再摸脈,如果熱度還在,厥逆症重、熱症的脈象如同親眼所見,然而發熱與厥逆相應,就沒有後患。如果熱氣有餘,病情雖然好轉,之後必定會長癰疽膿腫,因為厥陰主血,熱與血長期停滯不散,必定會導致阻塞腐敗。
傷寒厥逆而心下悸動,應該先治水,應該服用茯苓甘草湯,再治療厥逆,不然,水液積聚在胃中,必定會腹瀉。
傷寒厥逆而心下悸動,是因為邪熱深入內臟,喝水過多,水氣乘犯心臟造成的。水是心火所畏懼的,所以水氣乘犯就會心悸不安。喝水造成的傷害,比其他邪氣更嚴重,所以趁著水氣還沒有積聚在胃中,先用茯苓甘草湯來清除腹瀉的根源,然後再治療厥逆,這樣就不會導致厥逆和腹瀉互相影響了。
腹瀉後更加煩躁,按壓心下部濕潤的,是虛煩,應該用梔子豉湯。
已經腹瀉後更加煩躁,似乎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但是必定心下濕潤而不飽滿,這就是虛煩,與陽明誤下導致胃虛膈熱的證候頗為相似,所以都用湧吐的方法。
傷寒六七天,大瀉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象摸不到,咽喉不利,吐出膿血,泄瀉不止,這是難治的,用麻黃升麻湯治療。這是表裏錯雜的邪氣,雖然難治,但不是死症。大瀉之後寸脈沉而遲,說明是陽邪陷於陰的緣故,不是陽氣衰微可以比擬的。手足厥冷,是胃氣不能佈散的緣故。下部脈象摸不到,是因為泄瀉不止而陰津下脫的緣故。咽喉不利,吐出膿血,是陽邪搏擊陰氣上逆的緣故。所以仲景特別在陰中提升其陽氣,使之出汗,錯雜的邪氣就能完全消除。
有人問:傷寒三陽證應該發汗,而厥陰證中卻有麻黃升麻湯的例子,這是為什麼呢?詳察此證的起因是冬溫病,因為它有咽痛腹瀉,所以誤認為是傷寒裏證而瀉下,導致泄瀉不止,脈象變為沉遲,證候變為厥逆,都是熱邪內陷,種種危殆,幸虧真陽還沒有完全耗損,還能驅邪外行,而見咽喉不利吐膿血,明顯是熱邪返出,遊溢於少陰經脈的徵候,也是木枯土燥,焚燒肺金的徵候。方劑中使用麻黃升麻,是用來提升陷於內部的熱邪;桂枝、芍藥、甘草、當歸則用來調節營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