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5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53)

1. 傷寒纘論卷上

緣太陽少陰之邪,既以併歸厥陰,故於桂枝湯三味中,必加當歸以和陰血,

萎蕤天冬下通腎氣,以滋上源,且萎蕤為治風溫咽痛熱咳之專藥,本文雖不曰咳,

而云咽喉不利,唾膿血,可知其必然大咳,而膿血始應也,黃苓芍藥甘草,

治邪併於內之自利,知母石膏甘草,治熱伏少陰之厥逆,其邪既伏於少陰,

非知母則鬱熱不除,且熱必由陽明而解,非石膏則腠理不開,

其所以月乾薑白朮茯苓者,以其既經大下,非此不能保護中州耳,

朱奉議以此湯裁去升知冬芍,薑朮桂苓,加入葛根羌活,

川芎杏仁白薇青木香以治風溫,總不出此範圍也。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言傷寒表證罷,先見厥利而後發,非陰證始病便見厥利也,

先厥後發熱,而利必自止,乃厥陰之常候,下文見厥復利,乃預為防變之辭,

設厥利止而熱不已,反見咽痛喉痹,或便膿血,又為陽熱有餘之證矣。

已上陰陽錯雜證。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

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先厥後熱,下利止,其病為欲愈矣,乃反汗出咽中痛,是邪熱挾痰濕上攻,

而為喉痹也,然既發熱,即無汗而邪亦外出,所以利必自止,若不止,則無汗,

明係邪不外出,仍在於裏,必至便膿血也,便膿血者,其喉不痹,見熱邪在裏,

即不復在表,在下即不復在上也,喉痹者,桔梗湯,便膿血者,白頭翁湯。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

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傷寒初起一二日間,所見皆惡寒發熱之陽證,至四五日傳進陰經而始厥也。

前云諸四逆者,不可下矣,此云應下之,其辨甚微,蓋先四逆與先發熱而後厥者,

其來迥異,故彼云不可下,此云應下之者,以其熱深厥深,當用苦寒之藥,

清解其在裏之熱,庶有生理,小陷胸湯合小承氣可也,即下利讝語,

但用小承氣湯止耳,從未聞有峻下之法也,若不用苦寒,反用辛甘發汗,

寍不引熱勢上攻乎,口傷爛赤,與喉痹互意。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嘔有胃中虛寒而嘔,有肝氣逆上而嘔,皆當辛溫治其逆氣,此則熱聚於胃,

結成癰膿而嘔,即內經所謂熱聚於胃口不行,胃脘為癰之候,

恐人誤用辛熱止嘔之藥,所以特申不可治嘔,但俟膿盡自愈,言熱邪既有出路,

不必用藥以伐其胃氣也。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傷寒在三陽邪熱全盛之時,其脈當實,今傳次厥陰,為邪氣向衰之際,

況復下利日十餘行,而反見實脈,是正衰邪盛,故主死也。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論卷上白話解:

因為太陽經和少陰經的邪氣,一起侵犯了厥陰經,所以在桂枝湯三味藥的基礎上,一定要加入當歸來調和陰血。

萎蕤、天冬向下通達腎氣,以滋養上面的元氣。而且萎蕤是治療風溫引起的咽喉痛、熱咳的專藥,本文雖然沒有說到咳嗽,但是提到咽喉不利、吐膿血,可以知道必然是大咳,膿血是隨之而來的。黃芩、芍藥、甘草,治療邪氣侵犯內臟而引起的腹瀉;知母、石膏、甘草,治療熱邪伏於少陰經而引起的厥逆。邪氣既然伏於少陰經,不用知母就不能消除鬱熱;而且熱邪必須從陽明經來消除,不用石膏就無法疏通腠理。之所以用乾薑、白朮、茯苓,是因為患者已經經過大瀉,不用這些藥就無法保護脾胃。

朱奉議根據這個方子,去掉升麻、知母、天冬、芍藥、乾薑、白朮、桂枝、茯苓,加入葛根、羌活、川芎、杏仁、白薇、青木香來治療風溫,總體來說仍在這個範圍內。

傷寒先出現厥逆,然後發熱並腹瀉,那麼腹瀉一定會自行停止,然後又出現厥逆和腹瀉。

傷寒先出現厥逆,然後發熱並腹瀉,意思是傷寒表證已退,先出現厥逆和腹瀉,然後才發熱,這不是陰證一開始就出現厥逆和腹瀉。先厥逆後發熱,而腹瀉一定會自行停止,這是厥陰經的常見症狀。下文提到再次出現厥逆和腹瀉,是預先防範病情變化的話。如果厥逆和腹瀉停止了,但是熱度不退,反而出現咽喉痛、喉嚨阻塞,或者大便帶膿血,這是陽熱過盛的表現。

以上是陰陽錯雜的證候。

傷寒先出現厥逆後發熱,腹瀉一定會自行停止,但是反而出汗、咽喉疼痛,這是喉嚨阻塞,發熱不出汗,而腹瀉一定會自行停止,如果不停,一定會大便帶膿血。大便帶膿血,喉嚨就不會阻塞。這表明熱邪在裡,不再在表,在下不再在上。喉嚨阻塞,用桔梗湯;大便帶膿血,用白頭翁湯。

傷寒發病一兩天,到四五天出現厥逆,一定會發熱。之前的熱度越重,厥逆也越重;厥逆越輕,熱度也越輕。厥逆應當用瀉下法治療,但是反而出汗,一定會口瘡、爛嘴。

傷寒初期一兩天,出現的都是惡寒發熱的陽證,到四五天傳入陰經才開始出現厥逆。

前面說到各種四逆證不能瀉下,這裡卻說應該瀉下,這其中的區別很微妙。因為先出現四逆證和先發熱後出現厥逆,其病因完全不同。所以前面說不能瀉下,這裡說應該瀉下,是因為熱邪深重、厥逆也深重,應該用苦寒的藥物,清除裡面的熱邪,才能恢復正常的生理機能,小陷胸湯合小承氣湯即可。如果是腹瀉,只要用小承氣湯就夠了,從來沒有聽說過用峻下法的。如果不使用苦寒藥物,反而使用辛甘發汗藥物,豈不是會導致熱邪上攻嗎?口瘡爛嘴和喉嚨阻塞,意思相近。

嘔吐而且有癰膿的,不能治療嘔吐,膿液排盡後就會自愈。

嘔吐有胃中虛寒而嘔吐的,有肝氣逆上而嘔吐的,都應該用辛溫藥物治療逆氣。而這種情況是熱邪積聚在胃部,形成癰膿而嘔吐,這正如內經所說的熱邪積聚在胃部,氣機不通,胃脘部形成癰腫的症狀。擔心有人誤用辛熱藥物止嘔,所以特別說明不能治療嘔吐,只要等到膿液排盡自然就好了。意思是熱邪有了排出的通道,不必用藥物來損傷胃氣。

傷寒腹瀉,一天十多次,脈象卻反而洪實,這就要死了。

傷寒在三陽經,邪熱正盛的時候,脈象應該洪實。現在傳到了厥陰經,邪氣已經開始衰退,況且又腹瀉一天十多次,卻反而出現洪實的脈象,這是正氣衰弱、邪氣盛的表現,所以就要死了。

熱邪引起的腹瀉,下腹部沉重,用白頭翁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