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5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54)

1. 傷寒纘論卷上

熱利而至下重,濕熱交併之象也。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欲飲水者,與藏寒利而不渴自殊,乃熱邪內耗津液,縱未顯下重之候,

亦當以前藥勝其熱也。已上純陽無陰證。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

故知自愈。

此云厥終不過五日,言厥之常,前云厥反九日而利,言厥之變,蓋當則易治,

變則難復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而脈沉弦,為邪熱內陷,故主後重,若沉弦而大,為邪熱勢盛,故未易止,

若沉而微弱數者,為邪熱向衰,故雖發熱不死,設見脈大身熱,其死可知矣。

內經云:下利發熱者死,仲景下利手足反溫,脈緊反去,必自愈,又曰:

下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此皆陰寒下利,非滯下積熱內奔,熱邪外泄,

內外俱劇之比。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

以有熱故也,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脈弱乃陰退陽復,在表作微熱,在裏作微渴,微熱而渴,證已轉陽,故不治自愈,

下利本陽虛陰盛,得至脈數而渴,是始焉陰盛,今則陽復矣,故自愈也,設不愈,

則不但陽復,必其陽轉勝於陰,而圊膿血也,脈數與微熱互意,汗出與脈弱互意,

脈緊則不弱矣,邪勢方張,其不能得汗又可知矣,此與陽明脈緊則愈,

少陰脈緊反去互發,陽明邪氣尚盛,故喜緊惡遲,少陰厥陰邪氣向衰,故喜弱惡緊,

總不出緊去人安之妙義也。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陽氣將復,故欲飲水,然須少少與之,是謂以法救之,蓋陰邪方欲解散,

陽氣尚未歸復,若恣飲不散,反致停畜釀禍耳。渴欲飲水,與下利後飲水者不同,

此則熱邪盡解,但津液受傷而渴,彼則熱邪在裏,煎迫津液而渴,未可一例而推也。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按仲景三陰皆有中風,然但言欲愈之脈,而未及於證治者,以風為陽邪,陰經之中,

得風氣流動,反為欲愈之機,蓋厥陰之脈,微緩不浮,中風病傳厥陰,脈轉微浮,

則邪還於表,而為欲愈之徵也。已上陽進欲愈證。

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下利則熱不結,胃不實何得讝語耶,此必邪返於胃,內有燥屎,故雖下利,

而結者自若也,與陽明證讝語胃中有燥屎正同,乃不用大承氣,

而用小承氣者,以下利腸虛兼之厥陰主裏,所以但用小承氣微攻其胃,

全無大下之例耳。上條厥陰轉歸陽明府證。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厥陰之邪欲散,則逆上而還少陽,必發熱而嘔,以肝膽藏府相連,

故用小柴胡以升提厥陰之邪,從少陽而散也。上條厥陰轉出少陽經證。

白話文:

熱瀉後感到下腹部沉重,這是濕熱交雜的表現。

瀉肚子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有熱,可以用白頭翁湯治療。

瀉肚子想喝水,與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瀉肚子卻不渴的情況不同。這是因為熱邪耗傷津液,即使還沒出現下腹部沉重的情況,也應該用前面提到的藥物來消除體內的熱邪。以上都是純陽無陰的證候。

傷寒病發作時,五天出現厥逆,五天出現發熱,如果第六天又出現厥逆,則病情不會自行痊癒;如果沒有出現厥逆,則會自行痊癒。厥逆持續時間不會超過五天,因為發熱也持續了五天,所以可以知道病情會自行痊癒。

這裡說厥逆持續時間不會超過五天,指的是一般的症狀;之前說過厥逆反覆九天而瀉肚子,指的是病情變化的情況。總之,病情按常理發展就容易治癒,病情變化就難以痊癒。

瀉肚子,脈象沉而弦細,代表下腹部沉重;脈象有力,代表病情尚未停止;脈象微弱而頻數,代表病情將要自行停止,即使發熱也不會死亡。

瀉肚子且脈象沉而弦細,是邪熱內陷的表現,所以會導致下腹部沉重;如果脈象沉而弦細且有力,表示邪熱盛行,所以不容易停止;如果脈象沉而微弱頻數,則表示邪熱正在減退,所以即使發熱也不會死亡。如果出現脈象有力且身體發熱,則病情危急。

《內經》記載:瀉肚子且發熱者會死亡。張仲景則說:瀉肚子且手腳反而溫暖,脈象緊,然後好轉,則病情一定會自行痊癒;又說:瀉肚子且手腳沒有逆冷,反而發熱者不會死亡。這些都是陰寒導致的瀉肚子,與腸道積熱內奔,熱邪外泄,內外都很嚴重的情況不同。

瀉肚子伴有輕微發熱且口渴,脈象虛弱者,會自行痊癒;瀉肚子、脈象頻數且口渴者也會自行痊癒;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則必須清除膿血,因為體內有熱。瀉肚子、脈象頻數、有輕微發熱且出汗者,會自行痊癒;如果脈象再次緊,則表示病情尚未解除。

脈象虛弱表示陰氣消退,陽氣恢復,在體表表現為輕微發熱,在內部表現為輕微口渴。輕微發熱且口渴,病情已經轉向陽氣恢復,所以不治療也能自行痊癒。瀉肚子本身是陽虛陰盛,病情發展到脈象頻數且口渴,這是陰盛的開始,現在則陽氣恢復了,所以會自行痊癒。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則不僅陽氣恢復,陽氣一定會超過陰氣,從而排出膿血。脈象頻數和輕微發熱的意思相近,出汗和脈象虛弱的意思相近。脈象緊則不會虛弱,邪氣正盛,不能出汗也是可以預料的。這與陽明經脈象緊則好轉,少陰經脈象緊則好轉的情況互為表裡。陽明經邪氣還很盛,所以喜歡脈象緊而厭惡脈象遲;少陰經、厥陰經邪氣正在減退,所以喜歡脈象弱而厭惡脈象緊。總之,都離不開脈象由緊轉弱則病情好轉的道理。

厥陰經病症口渴想喝水,少量給水就能痊癒。

陽氣將要恢復,所以想喝水。但是必須少量給水,這就是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療。因為陰邪正要消散,陽氣還沒有完全恢復,如果大量飲水,反而會導致水液停滯,釀成禍患。口渴想喝水,與瀉肚子後想喝水不同。前者是熱邪完全消除,只是津液受損而口渴;後者是熱邪還在體內,煎熬津液而口渴,不能一概而論。

厥陰經中風,脈象微浮則將要痊癒,脈象不浮則尚未痊癒。

張仲景認為三陰經都有中風,但是只談到將要痊癒的脈象,而沒有涉及到證候和治療方法。這是因為風是陽邪,陰經之中,受到風氣的流動,反而成了將要痊癒的徵兆。厥陰經的脈象,微弱緩慢而不浮,中風病傳到厥陰經,脈象轉為微浮,則邪氣迴歸體表,成為將要痊癒的徵兆。以上都是陽氣恢復將要痊癒的證候。

瀉肚子伴有呃逆,表示有乾燥的糞便,應該服用小承氣湯。

瀉肚子則熱邪不會結聚,胃氣不實怎麼會呃逆呢?這一定是邪氣返回胃部,胃內有乾燥的糞便,所以即使瀉肚子,也像便秘一樣。這與陽明經證候的呃逆,胃內有乾燥糞便的情況相同。之所以不用大承氣湯,而用小承氣湯,是因為瀉肚子導致腸胃虛弱,加上厥陰經主要在裡,所以只用小承氣湯略微攻治胃部,完全沒有大量瀉下的方法。以上是厥陰經轉歸陽明經的證候。

嘔吐且發熱,應該服用小柴胡湯治療。

厥陰經的邪氣將要消散,則逆行向上,返回少陽經,必然會發熱且嘔吐,因為肝膽藏府相互連接,所以服用小柴胡湯來提升厥陰經的邪氣,從少陽經而消散。以上是厥陰經轉入少陽經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