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50)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50)

1. 傷寒纘論卷上

吐已下止,當漸向安,不得復有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也,今脈微欲絕者,

則其吐下已斷,又為真陽垂絕矣,急宜通脈四逆追復元陽,更加豬膽為陰嚮導也。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亡血本不宜用薑附以損陰,陽虛又不當用歸芍以助陰,此以利後惡寒不止,

陽氣下脫已甚,故用四逆以復陽為急也,其所以加人參者,不特護持津液,

兼陽藥得之,愈加得力耳,設誤用陰藥,必致腹滿不食,或重加泄利嘔逆,

轉成下脫矣。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五六日,邪入厥陰,其熱深矣,乃湯邪不上結於胸,陰邪不下結於腹,

其脈虛而復厥,乃非熱深當下之比,以其亡血傷津,大便枯濇,恐人誤認五六日,

熱入陽明之燥結,故有不可下之之戒,蓋脈虛腹濡,知內外無熱,厥則陰氣用事,

即當同上條亡血例治,設其人陰血更虧於陽,或陰中稍挾陽邪,不能勝辛熱者,

又屬當歸四逆證矣。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陽邪必結於陽,陰邪必結於陰,故手足厥冷,小腹滿按之痛者,邪不上結於胸,

其非陽邪可知,其為陰邪下結可知,則其當用溫用炙更可知矣。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炙厥陰,厥不還者死。

脈微而厥,更加煩躁,則是陽微陰盛,炙毛際以通其陽,而陽不回則死,炙,

所以通陽也,厥不還,則陽不回可知矣。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炙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炙之不溫,脈不還,已為死證,然或根柢未絕亦未可知。

設陽氣隨陰火上逆,胸有微喘,則孤陽上脫而必死矣,與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正同。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脈絕不惟無陽,

而陰亦無矣,陽氣破散,豈有陰氣不消亡者乎,晬時脈還,乃脈之伏者復出耳,

仲景用炙法,正所以通陽氣,而觀其脈之絕與伏耳,故其方即名通脈四逆湯,

服後利止脈出,則加人參以補其亡血,若服藥晬時脈仍不出,是藥已不應,

其為脈絕可知。

傷寒發熱,下逆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躁不得臥,腎中陽氣越絕之象也,大抵下利而手足厥冷者,皆為危候,

以四肢為諸陽之本故也,加以發熱躁不得臥,不但虛陽發露,

而真陰亦已爍盡無餘矣,安得不死乎。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厥證但發熱則不死,以發熱則邪出於表,而裏證自除,下利自止也,若反下利厥逆,

煩躁有加,則其發熱又為真陽外散之候,陰陽兩絕,故主死也。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厥利而熱,不兩存之勢也,發熱而厥七日,是熱者自熱,厥利者自厥利,

白話文:

吐瀉停止後,應該逐漸恢復安靜,不可以再次出現汗出、厥冷及四肢拘緊的現象。如果此時脈象微弱,幾乎絕脈,表示吐瀉雖已停止,但真陽將要衰竭,必須緊急使用通脈四逆湯來挽回元陽,並加入豬膽以引導陰氣。

惡寒、脈象微弱,又伴隨腹瀉,腹瀉停止後則出現失血,此時應使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

失血的情況本不適合使用生薑、附子等溫熱藥物,以免損傷陰氣;陽虛的情況也不適合使用當歸、芍藥等滋陰藥物,以免助長陰氣。這是因為如果腹瀉後惡寒持續不止,表示陽氣下陷已甚,所以緊急使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才是最重要的。加入人參,不僅能保護津液,更能使溫陽藥物發揮更大的療效。如果錯誤地使用滋陰藥物,必定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甚至加重腹瀉、嘔吐等症狀,最終導致陽氣下陷。

傷寒病五六天,沒有胸痛結實的症狀,腹部柔軟,脈象虛弱且又出現厥冷,不可以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這是因為已經失血,使用下瀉法會導致死亡。

傷寒病五六天,邪氣入侵厥陰經,其熱邪深入臟腑,但熱邪並不上行結於胸部,寒邪也不下行結於腹部,此時脈象虛弱又出現厥冷,這與熱邪深入而需要使用下瀉法治療的情況不同。這是因為已經失血傷津,大便乾燥,恐怕有人誤認為是五六天後熱邪進入陽明經所導致的燥熱便秘,所以特別提醒不可使用下瀉法。因為脈象虛弱、腹部柔軟,可以知道內外都沒有熱邪,厥冷則是陰氣盛行的表現,此時的治療方法應該與上述失血的情況相同。如果患者陰血虧損更甚於陽氣,或者陰寒之中夾雜少許陽邪,無法承受辛溫熱藥,則屬於當歸四逆湯的應用範圍。

患者手足厥冷,說自己沒有胸痛結實的症狀,但小腹部脹滿,按壓時疼痛,這是寒邪結聚在膀胱的關元穴。

陽邪必定結聚在陽經,陰邪必定結聚在陰經,所以手足厥冷、小腹部脹滿按壓疼痛,邪氣不上行結於胸部,可以知道這不是陽邪,而是陰邪下行結聚,因此應該使用溫熱灸法治療,這是很明確的。

傷寒病六七天,脈象微弱,手足厥冷,煩躁不安,對厥陰經進行灸治,如果厥冷的症狀沒有好轉,則會死亡。

脈象微弱而出現厥冷,又伴隨煩躁不安,這是陽氣衰微、陰氣盛行的表現,應該在毛髮邊緣進行灸治以疏通陽氣,如果陽氣不能回升,就會死亡。灸法,是用來疏通陽氣的,厥冷沒有好轉,就表示陽氣沒有回升。

腹瀉、手足厥冷、沒有脈象,使用灸法治療後沒有溫暖的感覺,如果脈象沒有恢復,反而出現微喘,則會死亡。

灸法治療後沒有溫暖的感覺,脈象沒有恢復,已經是死亡的徵兆,但是,如果病根還沒有完全斷絕,也未必可以肯定。

如果陽氣隨著陰火上逆,胸部出現微喘,則陽氣獨自行脫離而必死無疑,這與少陰病六七天呼吸急促的情況完全相同。

腹瀉後脈象消失,手足厥冷,經過一段時間後脈象恢復,手足溫暖則可以生存;脈象沒有恢復則會死亡。脈象消失,不只是沒有陽氣,陰氣也消失了,陽氣散失,陰氣怎麼可能不衰竭呢?經過一段時間後脈象恢復,只是潛伏的脈象重新出現而已。張仲景使用灸法,正是為了疏通陽氣,並觀察脈象的消失與潛伏。所以,他的處方就叫做通脈四逆湯。服用藥物後腹瀉停止,脈象出現,就應該加入人參來補益失血;如果服用藥物後經過一段時間脈象仍然沒有出現,表示藥物已經沒有療效,脈象消失是可以確定的。

傷寒病發熱,下利、厥冷,煩躁不安,無法躺臥,則會死亡。

煩躁不安,無法躺臥,是腎臟的陽氣將要衰竭的徵兆。總之,腹瀉以及手足厥冷,都是危急的症狀,因為四肢是全身陽氣的根本。再加上發熱、煩躁不安、無法躺臥,不只是虛陽外露,而且真陰也已經完全耗竭,怎麼可能不死呢?

傷寒病發熱,腹瀉非常嚴重,厥冷持續不止,則會死亡。

只有發熱而沒有厥冷的症狀則不會死亡,因為發熱表示邪氣從體表排出,裡證自然消除,腹瀉自然停止。如果反而出現腹瀉、厥冷,煩躁不安的症狀加重,則發熱是真陽外散的徵兆,陰陽俱傷,所以會死亡。

發熱而出現厥冷七天,又伴隨腹瀉,屬於難以治療的疾病。

厥冷、腹瀉和發熱,這三種症狀不可能同時存在,發熱而出現厥冷七天,表示熱邪自行發熱,厥冷和腹瀉也自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