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45)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45)

1. 傷寒緒論卷上

搖動不安錯語神昏,脈浮而虛,或弦革者難治宜生地黃黃連湯,脈實稍加酒大黃。

產後傷寒,切不可過用表藥,多汗經虛,每致發痙也。凡胎前發熱,

理中合四物去白朮地黃,加柴胡茯苓,產發熱四君子入桂枝芎歸,臨產發熱,

逍遙散加減,產婦血虛最易發熱,不可一概認為外感也,今之醫者治病,一見發熱,

便認外感,不論風寒榮衛,及裏實便鞭,概用發散鮮不誤人,如裏發熱,

認作表發熱者,其脈浮緊無汗為傷寒,浮緩有汗為中風,皆風寒外襲表熱發也,

其脈實而蒸蒸發熱,六七日不大便者,為裏實發熱,邪氣內傳而熱也。

有裏惡寒認作表惡寒者,初起不熱,但惡寒而體倦息微,脈沈遲力,此寒中三陰,

裏惡寒也,若初起惡寒,而體重氣促脈陰陽俱緊,為表惡寒始雖惡寒,後必發熱也。

有冬溫認作傷寒者,冬溫因腎氣不藏,不正之氣入傷太陽少陰二經,始病多不惡寒,

便心煩大發熱而渴,必咽痛或下利,脈來左手弦軟,

傷寒則風寒外來始病必先惡寒而後發熱,始先不渴,至三四日後,熱耗津液方渴,

脈必人迎緊盛也。有伏氣發溫認作感冒者,伏氣乃冬時伏藏之邪,自內達表,

必不惡寒而發熱,一熱即口燥咽乾而渴,氣口脈洪大倍於人迎,

感冒是暴感非時寒氣,始病雖發熱,一二日內必不作煩渴,

人迎之脈必弦盛倍於氣口也。有勞力感寒認作傷寒者,辛苦勞役之人,頭疼惡寒,

身體倦怠而痛,微渴自汗此因內傷血氣,兼外感風寒人迎脈必弦緊,氣口脈必虛弱,

兩尺必弦數所謂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是也。有夾陰認作陰證者,

夾陰則有頭疼發熱,但足不熱,或陽縮入腹,陰證則無頭痛發熱也。

有感冒非時暴寒認作正傷寒者,冬月寒水主令,

故正傷寒中風必先太陽若感非時風寒,春多兼足少陽而寒熱,

秋多兼手太陰而欬嗽,若暴寒勢甚,亦必傷足太陽為多,蓋腎本寒水之經,

同氣相感也。有動陰血認作鼻衂者,少陰無汗而強發之,血隨藥動,

或從口鼻耳目而出,名下厥上竭,言陽隨血而上竭,陰在下而發厥也,

若衂則太陽表邪失於汗下,或汗下不解邪鬱中而致也。

有直中陰經真寒證認作傳經證者,陰證則先不發熱,四五日或六七日後反發熱者,

陰極生熱也,傳經陰證,則先發熱,五六日後而變四逆厥冷,熱極反兼寒化也,

亦有始本陽證,汗下太過而變虛寒,反發熱煩躁者,陰陽俱虛竭也。

有獨語認作鄭聲者,傷寒邪熱未解,睡中自語名獨語精神昏慣也若汗下太過,

聲出咽中,無力接續名鄭聲,正氣虛奪也。有少陰發熱認作太陽發熱者,

少陰則脈沉無頭痛,太陽則脈浮緊而頭痛也。有太陽無脈便認死證,

傷寒六七日或十餘日,脈伏而不起者,此欲作戰汗而解也,如大下後,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搖晃不安、說話錯亂、神志昏迷,脈象浮而虛弱,或弦細而急,這樣的情況很難治癒,宜用生地黃黃連湯;如果脈象實,可稍微加些酒大黃。

產後傷寒,絕對不能過度使用發汗的藥物,因為多汗會耗傷體內的津液,很容易導致痙攣。凡是懷孕前發熱,可用理中湯合四物湯(去白朮、地黃),再加柴胡、茯苓;產後發熱,可用四君子湯加上桂枝、川芎、當歸;臨產時發熱,用逍遙散加減。產婦血虛最容易發熱,不能一概認為是外感。現在的醫生治病,一看到發熱就認為是外感,不管風寒表裡,也不管內實,一律用發散的藥物,常常會誤治。如果內在發熱,卻被認為是表證發熱,則脈象浮而緊,無汗是傷寒,脈象浮而緩,有汗是中風,這些都是風寒外襲,導致表證發熱。

如果脈象實,而且持續發熱,六七天不大便,這是內在實熱,邪氣內傳而導致發熱。

如果內在惡寒被誤認為是表證惡寒,初期不發熱,只是惡寒,而且身體疲倦、氣息微弱,脈象沉而遲緩,有力度不足,這是寒邪侵入三陰,內在惡寒。如果初期惡寒,而且身體沉重、氣促,脈象陰陽俱緊,這是表證惡寒,雖然開始是惡寒,但之後一定會發熱。

將冬溫誤認為傷寒:冬溫是因為腎氣不能收藏,不正之氣入侵太陽、少陰二經,初期多半不惡寒,就心煩、高燒、口渴,而且必定咽喉疼痛或腹瀉,脈象左手弦細而軟弱。傷寒則是風寒從外入侵,初期必定先惡寒後發熱,初期不口渴,到三四天後,熱邪耗傷津液才會口渴,脈象人迎脈必定緊而有力。

將伏氣發溫誤認為感冒:伏氣是冬天潛伏的邪氣,從內部到達體表,必定不惡寒而發熱,一發熱就口乾舌燥、口渴,氣口脈洪大,是人迎脈的兩倍。感冒是突然感受時令以外的寒邪,初期雖然發熱,一兩天內必定不會出現煩躁口渴的症狀,人迎脈必定弦緊,是氣口脈的兩倍。

將勞力感寒誤認為傷寒:辛勞工作的人,頭痛、惡寒、身體倦怠疼痛,輕微口渴,自汗,這是因為內傷血氣,又外感風寒,人迎脈必定弦緊,氣口脈必定虛弱,兩尺脈必定弦數,這種情況雖然表現像傷寒,但脈象卻不是弦緊而是虛弱。

將夾陰誤認為陰證:夾陰則頭痛發熱,但足部不熱,或者陽氣收縮到腹部。陰證則沒有頭痛發熱的症狀。

將非時暴寒感冒誤認為正傷寒:冬月寒水為主要氣候,所以正傷寒中風必定先從太陽經開始。如果感受非時令的風寒,春天多兼及足少陽經而寒熱交替;秋天多兼及手太陰經而咳嗽。如果暴寒的勢頭很猛烈,也必定多傷及足太陽經,因為腎經屬於寒水的經脈,同氣相感。

將動血誤認為鼻衄:少陰經無汗而突然發熱,血液隨藥物作用而運行,或從口、鼻、耳、目流出,稱為下厥上竭,意思是陽氣隨血液上涌而耗竭,陰氣在下而導致厥逆。如果鼻衄,則是太陽經表邪不能通過汗液排出,或者汗液排出不能解除邪氣,邪氣鬱結於內而導致。

將直中陰經的真寒證誤認為傳經證:陰證則先不發熱,四五天或六七天後才發熱,這是陰極生陽。傳經的陰證,則先發熱,五六天後才轉變成四肢厥冷,這是熱極生寒。也有原本是陽證,發汗過度而變成虛寒,反而發熱煩躁,這是陰陽俱虛竭。

將獨語誤認為鄭聲:傷寒邪熱未解,睡覺時自己說話,稱為獨語,這是精神昏迷。如果發汗過度,聲音從咽喉發出,無力連貫,稱為鄭聲,這是正氣虛衰。

將少陰經發熱誤認為太陽經發熱:少陰經發熱,脈象沉細,無頭痛;太陽經發熱,脈象浮緊,而頭痛。

將太陽經無脈誤認為死證:傷寒六七天或十幾天,脈象伏而不起,這是將要發汗而解的徵兆。如同大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