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3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33)

1. 傷寒纘論卷上

宜大柴胡湯。

前條脈況者宜下,則以大柴胡解之,此條上言脈雙弦而遲,為寒飲內結,

次言脈大而緊,為寒邪留伏,皆陽中伏有陰邪,並可以下,合用大柴胡無疑,

不言當下,而曰可以下之,不言主之,而曰宜者,以雙弦而遲,似乎寒證,

至大而緊,又與浮緊不殊,以其心下鞕,故云可下,與脈浮而大,

心下反鞕,有熱屬藏者攻之同例,世本俱作宜大承氣湯,傳寫之誤也,

大柴胡方中,有半夏生薑之辛溫,以滌飲散寒,故可以治陽中伏匿之陰邪,

若大承氣純屬苦寒,徒伐中土之冲和,則痞結下利之變,殆所必至也。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鞕不可攻之,

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凡係多汗傷津,及屢經汗下不解,或尺中脈遲弱,元氣素虛人,當攻下而不可攻者,

並宜導法,但須分津液枯者用蜜導,熱邪盛者用膽導,濕熱痰飲固結,

薑汁麻油浸栝蔞根導,惟下傍流水者,導之無益,非大承氣峻攻不效,

以實結在內而不在下也,至於陰結便秘者,宜於蜜導中加薑汁生附子末,

或削陳醬薑導之,此實補仲景之未逮也。已上少陽陽明府證。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踡,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

言初病便咽乾閉塞,以其人少陰之真陽素虧,故汗下俱禁,下之則顯少陰虛寒,

諸證蜂起也。

諸外實者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厥者,當臍握熱。

諸外實者,為表熱裏寒,下之則表邪內陷,客於下焦,故脈伏不至,四肢厥逆,

但當臍一片掣引,而煩熱不寍也。

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易愈,惡水者劇。

諸虛下之為重虛,內竭津液,故令大渴,求水者陽氣未竭,故易愈。

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則必煩,利不止。

陽明之脈必浮大,若兼之以數,為邪氣方熾,下之則熱邪乘虛入裏,

故內煩而協熱利也。已上宿病禁下。

少陽證,統而言之,邪居表裏之半,析而言之,亦有在經在府之分,

然其治總不越小柴胡隨證加減,為權衡,謂其能於本經中鼓舞胃氣,

升載其邪於上也,蓋少陽為樞職,司開闔,而轉運其樞者,全賴胃氣充滿,

則開闔有權,其邪不敢內犯,胃氣不振,則關鑰廢弛,邪得出入無禁矣,

是少陽所主,寍不重在胃氣乎。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少陽熱熾,故口苦咽乾,熱聚於胸也,目眩者,木盛生風也。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此屬胃,

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少陽傷寒禁發汗,少陽中風禁吐下,二義互舉,其旨益嚴,蓋傷寒之頭痛發熱,

白話文:

宜用大柴胡湯。

前面提到脈象的情況適合瀉下,則用大柴胡湯來解救。這段文字首先說脈象是雙弦而遲,這是寒飲內結;其次說脈象是大而緊,這是寒邪留伏。這兩種情況都是陽氣之中隱伏著陰邪,都可以瀉下,所以合用大柴胡湯沒有疑問。文中沒有明說應該瀉下,而說「可以下之」,沒有明說主治,而說「宜者」,是因為脈象雙弦而遲,似乎是寒證,等到脈象變成大而緊,又與脈象浮緊差不多,因為心下痞滿,所以說可以瀉下。這與脈象浮大,心下反而痞滿,有熱邪屬于臟腑的情況一樣,應該攻之。世本都作宜用大承氣湯,是傳抄錯誤。

大柴胡湯中,有半夏、生薑的辛溫之性,可以滌去飲邪、散寒,所以可以治療陽氣中潛伏的陰邪。如果用大承氣湯,純屬苦寒,徒然損傷中焦的平和之氣,則痞結、下痢等變化,大概一定會發生。

陽明病,自汗出,如果再發汗,小便自利,這是津液內竭,雖然痞滿,但不可攻之,應該等到自己想大便,宜用蜜煎導之而通便,像土瓜根,以及豬膽汁,都可以導瀉。

凡是多汗傷津,以及屢經汗下而病情不解,或者尺脈遲弱,元氣素虛的人,應該瀉下卻不可瀉下者,都宜用導瀉的方法。但是必須區分:津液枯竭者用蜜導,熱邪盛者用膽汁導,濕熱痰飲固結者,用薑汁麻油浸泡栝蔞根導瀉。只有下腹部有流水者,導瀉無益,非用大承氣湯峻猛攻下不可見效,因為實邪結聚在內而不在下焦。至於陰邪結聚便秘者,宜在蜜導中加入薑汁生附子末,或者用削好的陳醬薑導瀉,這是補充仲景方劑的不足之處。以上是少陽、陽明經絡的證候。

咽喉閉塞不可瀉下,瀉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能咽下,臥下時想蜷縮,身體緊痛,下痢每天數十次。

意思是說初病時就咽喉乾燥閉塞,因為此人少陰經的真陽之氣素來虧虛,所以汗法和瀉下都禁忌,瀉下則會明顯表現少陰虛寒,諸多症狀蜂擁而起。

一切外感實證不可瀉下,瀉下則會發微熱,脈象消失、四肢厥逆者,應該在肚臍處握熱敷。

一切外感實證,是表熱裡寒,瀉下則表邪內陷,入侵下焦,所以脈象沉伏不顯,四肢厥逆,只會感到肚臍附近牽引作痛,並且煩熱不安。

一切虛證不可瀉下,瀉下則會大渴,想喝水者容易痊癒,厭惡喝水者病情嚴重。

一切虛證瀉下會加重虛弱,內傷津液,所以會大渴,想喝水者陽氣未竭,所以容易痊癒。

脈象數者不可瀉下,瀉下則必然煩躁,下痢不止。

陽明病的脈象必然浮大,如果兼有脈象數,是邪氣正盛,瀉下則熱邪乘虛而入裡,所以內煩躁而且熱性下痢。以上是宿疾禁忌瀉下。

少陽證,總而言之,邪氣居於表裡之間,詳細而言,也有在經絡在臟腑的區別,但是治療總是不超出小柴胡湯隨證加減,作為權衡,認為它能夠在經絡中鼓舞胃氣,向上提升邪氣。因為少陽是樞紐官位,主管開合,而轉運樞紐的功能,全賴胃氣充盈,則開合有度,邪氣不敢內犯;胃氣不振,則關隘廢弛,邪氣可以出入不受限制,所以少陽所主,難道不主要在於胃氣嗎?

少陽病的表現,是口苦咽乾目眩。

少陽熱盛,所以口苦咽乾,熱邪聚集在胸部;目眩,是因為肝木盛而生風。

傷寒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屬於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會神志不清,這是屬於胃,胃和則痊癒,胃不和則煩躁不安而且心悸。

少陽中風,兩耳聽不見聲音,目赤,胸中滿悶煩躁,不可吐瀉,吐瀉則會心悸驚恐。

少陽傷寒禁發汗,少陽中風禁吐瀉,這兩句話互相舉例,其意義更加嚴厲,因為傷寒的頭痛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