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3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32)

1. 傷寒纘論卷上

但其人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則急矣,以陽明之脈絡於目,陽明熱甚,則土邪凌水,

計惟急下以救陰為務也。已上正陽陽明府證。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

此大便必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鞕,

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此因過汗傷津,雖微煩不大便,而無所苦終非熱邪固結之比,內既無熱水穀,之餘,

仍隨胃氣上蒸,營衛一和,津液自溉況大腸小腸,皆屬於胃燥則腸胃皆燥,

潤則源流俱潤,所以小便今反數少,洵為津液還入胃中,大便不久自行無疑。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本太陽病,以吐下傷陰,故令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皆邪漸入裏之機,

故少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即愈。

傷寒四五日,脈況而喘滿,況為在裏,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裏實,

久則讝語。

傷寒四五日,正熱邪傳裏之時,況見脈況喘滿裏,證已具而反汗之,

必致燥結讝語矣,蓋燥結讝語,頗似大承氣證,此以過汗傷津,

而不致大實大滿腹痛,止宜小承氣為允當耳。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

鞕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讝語止,更莫復服。

多汗讝語,下證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液外耗,故不宜大下,

但當略與小承氣湯,和其胃氣,止其讝語而止,若過服反傷津液,

後必復結也。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讝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此言太陽經得病時發汗不解,及傳陽明重發其汗,亡陽讝語之一證也,

亡陽之人,神魂無主,而妄見妄聞,與熱邪傳心之候不同,況汗多則大邪必從汗解,

正慮陽神飛越難返,故脈短則陰陽不附,脈和則陰陽未離,其死生但從脈定耳,

其脈既短,安問藥之所畏哉。

夫實則讝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重語者,字語重疊,不能轉出下語,真氣奪之徵也。

直視讝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讝語者心火亢極,加以直視,則腎水垂絕,心火無制,故主死,喘滿者,

邪乘陽位而上爭,氣從上脫,故主死,下利者,邪聚陰位而下奪,氣從下脫,

亦死也,設讝語內實,下傍流清水者,又不可誤認死證也。

傷寒後脈況,況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

詳此條既曰傷寒後,必是傳過三陽,因汗下太過,傷其津液,所以脈況而見內實證,

然必其人脈雖況實,而兼見弦緊,或大熱雖去,時有微熱不除,故主此湯,

以盡少陽陽明內伏之餘邪,設見況實滑數,表證絕無者,又屬承氣證矣。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鞕,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

白話文:

但如果病人眼睛看起來模糊不清,眼白不光亮,情況就很危急了,因為陽明經脈連通眼睛,陽明熱盛,就會導致土邪(燥熱)侵犯水液(津液)。所以,必須緊急瀉下以拯救陰液為要務。以上是正陽明府的證候。

陽明病,本就該汗出,但醫生又再次大量發汗,病情雖然好轉,但仍然輕微煩躁、神志不清,這是因為大便乾燥不通的緣故,因為津液大量流失,胃中乾燥,所以大便乾燥不通。應該詢問病人每天小便的次數,如果本來每天小便三四次,今天又解了小便,就知道大便不久就會通了。現在因為小便次數減少,是因為津液回歸胃中,所以知道不久一定會大便通暢。

這是因為過度出汗損傷津液,雖然輕微煩躁、大便不通,但沒有其他痛苦,終究不同於熱邪鬱結的情況,體內既沒有熱邪,也沒有水穀停留的餘邪,仍舊隨著胃氣上蒸,營衛調和,津液自然會滋潤大腸小腸,因為大腸小腸都屬胃,胃乾燥則腸胃都乾燥,濕潤則源流都濕潤,所以小便現在反而次數減少,的確是因為津液回歸胃中,大便不久就會自行通暢,毫無疑問。

太陽病,如果嘔吐、腹瀉或發汗,輕微煩躁,小便次數多,大便乾燥不通,用小承氣湯調和就能痊癒。

本來的太陽病,由於嘔吐腹瀉損傷陰液,所以導致輕微煩躁,小便次數多,大便乾燥不通,都是邪氣漸漸入裡的徵兆,所以少量服用小承氣湯調和胃氣就能痊癒。

傷寒四五天,脈象沉緩而喘滿,沉緩表示邪氣在裡,反而又讓病人出汗,損失津液,大便困難,這是表虛裡實的情況,時間久了就會神志不清。

傷寒四五天,正是熱邪傳入裡面的時候,卻見到脈象沉緩喘滿,裡證已成,反而又讓病人出汗,必然導致燥結神志不清。燥結神志不清,很像大承氣湯的主治證候,但是這是因為過度出汗損傷津液,而不是真正的大實大滿、腹痛,所以只宜用小承氣湯最合適。

陽明病,病人多汗,由於津液大量排出體外,胃中乾燥,大便必然乾燥不通,大便乾燥不通就會神志不清,小承氣湯主治,如果服用一次神志不清就停止,不要再服用。

多汗神志不清,是下焦證候危急,因為病人汗出過多,津液耗損,所以不宜大量瀉下,只需稍微服用一些小承氣湯,調和胃氣,止住神志不清即可,如果服用過量反而會損傷津液,以後還會再次阻塞。

發汗過多,如果再次大量發汗,就會耗損陽氣,神志不清脈象短促者會死亡,脈象平和者不會死亡。

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陽經受病時發汗不能解表,及傳到陽明經又再次大量發汗,耗損陽氣,神志不清的其中一種證候。耗損陽氣的人,神魂失守,會胡言亂語,和熱邪傳到心臟的症狀不一樣,況且汗多則大邪必然會隨著汗排出,真正擔心的是陽氣神魂飛散難以復返,所以脈象短促則陰陽分離,脈象平和則陰陽未離,其生死只根據脈象判斷。脈象已經短促,還問什麼藥物禁忌呢?

總之,實證則神志不清,虛證則聲音低弱。

聲音低弱是指說話聲音低沉,詞語重複,不能順利說下去,這是元氣受損的徵兆。

直視病人神志不清又喘滿者會死,下痢者也會死。

神志不清是心火亢盛,再加上直視(目不轉睛),則腎水將盡,心火無制,所以會死亡;喘滿是邪氣乘據陽位而上衝,氣從上脫,所以會死亡;下痢是邪氣聚集於陰位而下奪,氣從下脫,也會死亡,但是如果神志不清,內實,下焦排出清水,又不能誤認為是死證。

傷寒之後脈象沉緩,沉緩表示裡實,瀉下治療,應該用大柴胡湯。

仔細分析這條,既然說是傷寒之後,必然是傳過了三陽經,因為汗下過度,損傷了津液,所以脈象沉緩而出現裡實證。但是病人脈象雖然沉緩而實,卻又兼見弦緊,或者大熱已退,但偶爾還有微熱不退,所以主用此湯,以徹底清除少陽、陽明經內伏的餘邪。如果見到脈象沉緩而實,滑數,表證完全沒有,那就是承氣證了。

脈象兩側都弦而遲,必然是心下乾燥不通,脈象大而緊,是陽中有陰,可以瀉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