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3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31)

1. 傷寒纘論卷上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宜大承氣下之,若能食者但鞕爾。

宜大承氣湯下之,舊在但鞕爾下,今正之。此以能食不能食,

辨燥結之微甚也,詳仲景言,病人潮熱讝語,皆胃中熱盛所致,

胃熱則能消穀,今反不能食,此必熱傷胃中津液,氣化不能下行,

燥屎逆攻於胃之故,故宜大承氣湯,急袪亢極之陽,以救垂絕之陰,若能食者,

胃中氣化自行,熱邪原不為盛,津液不致大傷,大便雖鞕而不久自行,

不必用藥反傷其氣也,若以能食便鞕而用承氣,

殊失仲景平昔顧慮津液之旨。

陽明病,發熱,汗出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汗多則津液外滲,加以發熱,則津液盡隨熱勢蒸騰於外,更無他法以止其汗,

惟有急下引熱勢從大腸而出,庶津液不致盡越於外耳。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

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以小承氣湯試其可下,而用大承氣湯下之矣,若下後心中懊憹而煩,

為病在氣分不解,當察其所下多少,或結或溏,然後方可定其可下不可下,

設先前所下,初鞕後溏,雖腹微滿,為表邪乘虛入裏之徵,不可便下,

須俟結定,乃可攻之,若先前所下,純是燥屎,為下未盡即當再與大承氣湯,

以協濟前藥,急驅熱邪,則煩滿立解矣。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發作有時者,邪熱攻擊燥屎上衝也,急宜大承氣湯下之無疑。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宜大承氣湯。

大下後六七日重不大便,反加煩滿腹痛,此先前所傷胃中宿食,因下後始得下,

歸大腸而復結也,當再攻之,則熱邪與燥屎盡去,方得解散耳。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胃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時有微熱,喘促昏冒不能臥,胃府熱邪內實也,以其人之膀胱素有畜熱,

纔病即小便不利,所以大便乍難乍易,津既滲入大腸,則膀胱愈涸,熱邪愈固,

故宜急下以救陰為務也。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反腹中滿痛,則邪不在表而在裏,惟有急下一法,庶滿去而病自解也。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時減復如故,為虛滿,當用溫藥,今雖稍減,而實未嘗不滿,故為減不足言,

言滿至十分即減去一二分,不足殺其勢也,當下無疑。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此一條,辨證最微細,大便難,則非久祕,裏證不急也,身微熱則非大熱,

表證不急也,故曰無表裏證,即此可驗其熱邪在中耳,熱邪在中,亦不為急,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說話語無倫次,且伴有潮熱,卻吃不下東西,胃中必定有五六枚乾硬的糞便。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如果患者還能吃東西,只是大便乾燥,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以前醫書在此處有誤,現已改正)。能否進食,可以辨別燥結的輕重程度。詳見仲景的論述,病人潮熱、言語不清,都是胃中熱盛引起的。胃熱通常能消化食物,但現在卻吃不下,這一定是因為熱邪損傷了胃中津液,氣機運行不暢,乾硬的糞便逆衝胃部造成的。因此,應該服用大承氣湯,迅速去除亢盛的陽氣,以挽救將要衰竭的陰氣。如果患者還能進食,說明胃中氣機運行正常,熱邪並非十分嚴重,津液損傷也不嚴重,即使大便乾燥,也會自行好轉,不必用藥反而傷了元氣。如果患者雖然能進食,但大便乾燥就使用承氣湯,就違背了仲景一向重視津液的原則。

陽明病患者,發熱,出汗很多,應迅速瀉下,宜用大承氣湯。出汗多則津液外洩,再加上發熱,津液就會隨著熱勢大量蒸發,沒有其他方法止汗,只有迅速瀉下,引導熱勢從大腸排出,才能防止津液大量流失。

陽明病患者,瀉下後,心中煩躁不安,胃中有乾硬糞便的,可以攻下;腹部輕微脹滿,開始大便乾燥,後來又稀溏,則不宜攻下。如果確實有乾硬糞便,則宜服用大承氣湯。可以用小承氣湯試探是否可以瀉下,然後再用大承氣湯瀉下。如果瀉下後心中煩躁不安,說明病邪滯留於氣分,尚未解除,應觀察瀉下的大便多少,是乾燥還是稀溏,然後才能決定是否繼續瀉下。如果先前瀉下的大便,開始乾燥後來稀溏,即使腹部略微脹滿,也是表邪乘虛而入裏的徵兆,不宜繼續瀉下,應該等到大便乾燥成形後,才能攻下。如果先前瀉下的大便,全是乾硬糞便,說明尚未瀉淨,應該再次服用大承氣湯,以幫助前藥發揮作用,迅速驅除熱邪,則煩滿之症就會立刻消除。

病人五六天未解大便,繞臍疼痛,煩躁發作有時,這是因為有乾硬糞便堵塞,導致不能排便。煩躁發作有時,是邪熱攻擊燥屎上衝造成的,應該立即服用大承氣湯瀉下,毫無疑問。

瀉下後六七天未解大便,煩躁不安,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因為有乾硬糞便,原因是原本就有宿食積滯。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瀉下後六七天再次出現便秘,煩躁、腹脹、腹痛加重,這是因為先前損傷的胃中宿食,因瀉下後才得以排出,進入大腸後再次結滯。應再次攻下,才能將熱邪和乾硬糞便完全清除,疾病才能痊癒。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時通時不通,偶爾有微熱,喘息,胃脹難以平臥,這是因為有乾硬糞便。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偶爾有微熱,喘促昏沉不能平臥,是胃府熱邪內盛。因為此人膀胱本來就有蓄熱,一發病就小便不利,所以大便時通時不通,津液滲入大腸,膀胱就更加乾燥,熱邪就更加固著,所以應該迅速瀉下以救治陰液為要務。

發汗後症狀未解,腹部脹滿疼痛,應迅速瀉下,宜用大承氣湯。發汗後症狀未解,反而腹部脹滿疼痛,說明邪氣不在表而在裏,只有迅速瀉下這一方法,才能使脹滿消除,疾病自然痊癒。

腹部脹滿不減,減輕的程度微不足道,應該瀉下,宜用大承氣湯。腹部脹滿時好時壞,反复如故,屬於虛滿,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現在雖然略微減輕,但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消退,所以說減輕的程度微不足道,意思是脹滿程度十分嚴重,即使減輕了一二分,也無法減緩其勢頭,應該瀉下,毫無疑問。

傷寒病五六七天,眼睛昏花不清,沒有表裏證的症狀,大便難解,身體微熱,這是實證,應迅速瀉下,宜用大承氣湯。這條辨證最為細微,大便難解,則不是長期便秘,裏證不緊急;身體微熱,則不是大熱,表證不緊急,所以說沒有表裏證,由此可以驗證熱邪在裏證。熱邪在裏證,也不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