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11)
傷寒纘論卷下 (11)
1. 傷寒纘論卷下
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讝語,若加燒鍼,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主之。
此伏氣因感客邪而發,故脈見浮緊也,然浮緊之脈,而見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
熱之證,雖是溫病,卻與傷寒之陽明不異,加以咽燥口苦,腹滿而喘身重,
明係溫熱之候,所以汗下燒鍼,俱不可用,宜其黃芩白虎主治也,
更兼風寒客氣在膈,故舌上胎滑,而黃芩輩又禁用,則當湧以梔子豉湯,
此治太陽而無礙陽明矣,若前證更加口乾舌燥,則宜白虎湯以解熱生津,
若更加發熱煩渴,小便不利者,又為熱耗陽明津液,更宜豬苓湯以導熱滋乾,
總由客邪寒氣在胃,難用黃芩白虎輩寒藥,故別尋傍竇,以散熱邪耳。
傷寒小便不利,以脈浮者屬氣分,五苓散,脈沉者屬血分,豬苓湯,
而溫熱病之小便不利,脈浮者,屬表證,豬苓湯,脈沉者屬裏證,承氣湯,
傷寒自氣分而傳入血分,溫熱由血分而發出氣分,不可以此而礙彼也。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易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太陽傷寒犯本,有五苓散兩解一法,而陽明溫熱,復有豬苓湯導熱滋乾一法,
然汗出多而渴者不可服,蓋陽明胃主津液,津液充則不渴,津液少則渴矣,
故陽明熱甚,必先耗其津液,加以汗多而奪之於外,復利其小便而奪之於下,
則津液立亡而已,其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而汗出少者,方可用豬苓湯,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而汗出多者,則宜白虎加人參,其法已具上條,
若脈沉熱蒸多汗,渴欲飲水,而小便黃赤不利者,又當從承氣下之,以救陰為急也。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溫熱之氣,自內達表,故三陽合病最多,此條言溫病,故但目合則汗,
其非熱病之時時大汗可知矣,以其表裏俱熱,六合俱邪,故關上之脈浮大,
但欲眠睡,其為陽明之熱,又可知矣,而目合則汗,又屬少陽,治當從小柴胡加減,
或黃芩湯加柴胡尤妥,設熱病見脈浮大,但欲眠睡而盜汗者,為正氣本虛,
故熱勢反不甚劇,又當用白虎加人參湯也。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讝語遺尿,
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此言熱病兼暍之合病也,夏月天令炎熱,伏鬱之邪,多乘暑氣,一齊發出三陽,
中州之擾亂可知矣,此時發汗,則津液倍竭,故讝語益甚,
下之則陽邪內陷,故手足逆冷,熱不得越,故額上生汗也,既不宜於汗下,
惟有白虎一湯,主解熱而不礙表裏,在所急用,若疑手足厥冷,
白話文:
若發汗,則病人躁動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若再用燒灼針灸,必定更加驚恐煩躁,無法入睡。若用瀉下法,則胃中空虛,氣逆上衝膈膜,心中煩悶,舌苔厚膩,可用梔子豉湯治療。若病人感到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若脈象浮大,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則可用豬苓湯治療。
這是由於伏藏的邪氣感受外邪而發病,所以脈象呈現浮緊。雖然脈象浮緊,並伴有發熱出汗,但不惡寒反而惡熱,雖然是溫病的症狀,卻與傷寒的陽明病症狀相似,加上咽喉乾燥、口苦、腹脹喘息、身體沉重,明顯是溫熱病的表現,因此發汗、瀉下、燒灼針灸都不適用,應該用黃芩白虎湯治療。但由於風寒外邪停滯在膈膜,舌苔厚膩滑潤,而黃芩類藥物又不能使用,所以應該使用梔子豉湯,這樣治療太陽病而不傷及陽明。如果之前的症狀再加上口乾舌燥,則應該用白虎湯來解熱生津;如果再加上發熱煩渴、小便不利,則是熱邪耗傷了陽明經的津液,更應該用豬苓湯來利導熱邪,滋養乾燥的津液。總而言之,由於外邪寒氣停滯在胃部,難以使用黃芩白虎等寒涼藥物,所以另尋他法,以散發熱邪。
傷寒病引起的小便不利,脈象浮者屬於氣分病證,用五苓散;脈象沉者屬於血分病證,用豬苓湯。而溫熱病引起的小便不利,脈象浮者屬於表證,用豬苓湯;脈象沉者屬於裡證,用承氣湯。傷寒病由氣分傳入血分,溫熱病由血分發於氣分,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溫熱病。
陽明病出汗很多又口渴的病人,不能使用豬苓湯,因為出汗多容易導致津液乾燥,而豬苓湯又會利尿,加重津液的損失。
太陽傷寒犯病,有五苓散兩種治法;而陽明溫熱病,又有豬苓湯利導熱邪,滋養乾燥津液的治法,但是出汗很多又口渴的病人不能服用。因為陽明經主管津液,津液充足則不渴,津液不足則口渴。所以陽明經熱盛,必然先耗傷津液,再加上出汗多從體表奪取津液,又利尿從下焦奪取津液,則津液很快就會耗盡。只有脈象浮大、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而汗出較少的病人,才能使用豬苓湯;脈象浮大、發熱、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而汗出很多的病人,則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方法已在上文說明。如果脈象沉、發熱、汗多、口渴想喝水,小便黃赤不利,則應該使用承氣湯瀉下,以急救陰液為要。
三陽合病,脈象浮大,上關脈搏有力,病人只想睡覺,閉眼就出汗。
溫熱之邪從內達表,所以三陽合病很常見。這段文字講的是溫熱病,所以只有閉眼時出汗,這與其他熱病時時出汗不同。由於表裡都熱,六經都受邪氣侵犯,所以關脈搏浮大,只想睡覺,這是陽明熱盛的表現,而閉眼就出汗,又屬於少陽病證,治療應從小柴胡湯加減,或黃芩湯加柴胡更妥當。如果熱病病人出現脈象浮大,只想睡覺,並盜汗,說明正氣不足,所以熱勢反而不很嚴重,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
三陽合病,腹脹、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唇麻木、面容憔悴、胡言亂語、遺尿。發汗則胡言亂語加重,瀉下則額頭出汗,手腳冰冷。如果自汗出,則用白虎湯治療。
這是講熱病與中暑合並的病證。夏季天氣炎熱,伏藏的邪氣,多乘暑氣一起發病,侵犯三陽經,造成中焦紊亂。此時發汗,則津液更加耗竭,所以胡言亂語更加嚴重;瀉下則陽邪內陷,所以手腳冰冷,熱邪不能外達,所以額頭出汗。既不宜發汗,也不宜瀉下,只有白虎湯能解熱而不傷及表裡,是緊急使用的藥物。如果懷疑手腳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