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3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下 (31)

1. 傷寒纘論卷下

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

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殺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

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此見脈濡而緊者,為陽氣微,榮中寒,陽微衛中風,外則發熱惡寒,榮緊胃中冷,

內則微嘔心煩,醫不知其外熱內冷,以為大熱而從汗解之,則表裏俱虛,

客熱淺在皮膚,緊寒深在關元,猶汲水灌其客熱,致寒證四出,不可復救也。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

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

乾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

必下如污埿而死。

脈浮而大,氣實血虛,雖偏之為害,亦人所常有也,若此者,陰部當見不足,

今反小便利,大汗出,外示有餘,殊非細故,設衛氣之實者,因得汗利而脈轉微弱,

藉是與榮無忤,庶可安全,若衛分之脈,較前更加堅實,則陽強於外,

陰必消亡於內,所謂小便利,大汗出者,乃津液四射之徵,勢必榮竭血盡,

乾煩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下注之證,此際安其胃,固其液,調和強陽,

收拾殘陰,岌岌不及,況復以毒藥攻其胃,轉增奔迫之勢,而蹈重虛之戒,

令客陽亦去,下血如污埿而死哉。

師曰:病人脈微而濇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

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

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裸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祼其身,

又陰脈遲濇,故知亡血也。

王肯堂曰:大發其汗,傷陽也,宜其脈微而惡寒,又數天下之,傷陰也,

宜其脈濇而發熱,陰陽兩傷,則氣血俱損,而首末獨言亡血者,何也曰:

下之亡陰不必言,汗亦血類故也,內虛之人,夏月陽氣在表,則內無陽也,

故不勝其寒,冬月陽氣在裏,裏陰既虛,不能當邪氣之灼爍,故不勝其熱,

然諸脈弦細而濇,按之無力者,往往惡寒苦振慄不止,或時發躁,蒸蒸而熱,

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處,或飲寒水,則便如故,其振寒復至,非必遇夏乃寒,

遇冬乃熱也,此但言其例,論其理耳。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

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

故使然也,四時倣此。

白話文:

汲水灌溉身體,外來的熱邪應該隨著時間消退,卻出現渾身發抖畏寒的症狀,應當蓋上厚被保暖,等到汗水流出,頭頂冒汗,身體發熱又開始顫抖,小便略微困難,寒邪因為灌水而加重,寒邪與熱邪的治療不能同時進行,嘔吐腹瀉腸子絞痛,身體翻來覆去無法安穩,手腳略微冰冷,身體寒冷卻內心煩躁,想要等到病情好轉再治療,已經太晚了,無法挽回。

這類病人脈象濡弱而緊,是陽氣不足,經絡受寒,陽氣不足導致衛氣受損,外在表現為發熱惡寒,經絡緊縮胃中寒冷,內在表現為輕微嘔吐心煩,醫生若不辨明其外熱內冷的病症,誤認為是單純發熱而大量出汗治療,則表裡都會虛弱,外來的熱邪僅停留在皮膚表面,嚴重的寒邪則深入到關元部位,如同用冷水灌溉熱邪,導致寒邪四處蔓延,不可救藥。

脈象浮大,浮代表氣盛,大代表血虛,血虛則陰精不足,單獨的陽氣下注陰部,小便應該顏色深紅且困難,胞宮應該虛弱,但病人卻小便通暢且大量出汗,按理說衛氣應該略微虛弱,但反而更加充實,津液大量流失,精血耗竭,口乾煩躁而無法入睡,血液稀薄肌肉消瘦,形成水腫,醫生又用毒藥攻伐脾胃,這是加重虛弱的表現,外來的陽邪消退是有時間期限的,最終必定會腹瀉排出污穢而死亡。

脈象浮大,氣盛血虛,雖然偏頗,但也常見,若出現這種情況,陰部應該表現出不足,但病人卻小便通暢,大量出汗,外表顯現出有餘,這絕非小事,如果衛氣充實,因為出汗而脈象轉為微弱,這樣就能與經絡氣血相協調,就能平安無事,如果衛氣的脈象比之前更加堅實,則外在的陽氣強盛,內在的陰氣必定消亡,所謂小便通暢,大量出汗,是津液大量流失的徵兆,勢必導致精血耗竭,口乾煩躁無法入睡,血液稀薄肌肉消瘦,形成水腫下注的症狀,此時應該安撫脾胃,固護津液,調和增強陽氣,保護殘餘的陰氣,已經岌岌可危,更何況還用毒藥攻伐脾胃,加劇病情,導致重度虛弱,讓外來的陽邪也消失,最終會排出污血而死。

老師說:病人脈象微弱而澀滯,這是醫生治病不當造成的,大量出汗,又多次服用瀉藥,導致病人失血,病情應該先惡寒,然後發熱,沒有規律可循,夏天酷熱,卻想多穿衣服,冬天寒冷,卻想脫光衣服,這是因為陽氣不足則惡寒,陰氣虛弱則發熱,醫生大量出汗,導致陽氣不足,又服用瀉藥,導致陰氣虛弱,五月的時候,陽氣在體表,胃中虛寒,因為陽氣內虛,不能抵禦寒冷,所以想多穿衣服,十一月的時候,陽氣在體內,胃中煩熱,因為陰氣內虛,不能抵禦炎熱,所以想脫衣服,而且陰脈遲緩澀滯,所以知道是失血了。

王肯堂說:大量出汗損傷陽氣,所以脈象微弱而惡寒,又多次服用瀉藥損傷陰氣,所以脈象澀滯而發熱,陰陽兩傷,則氣血俱損,為何只說失血呢?因為服用瀉藥損傷陰氣不必多說,出汗也是血的類型,內虛的人,夏天陽氣在體表,則體內沒有陽氣,所以不能抵禦寒冷,冬天陽氣在體內,體內陰氣已經虛弱,不能抵禦邪氣的灼熱,所以不能抵禦炎熱,然而脈象弦細而澀滯,按之無力,往往惡寒,渾身發抖不止,有時又煩躁,渾身燥熱,像坐在蒸籠裡一樣,必須脫掉衣服待在寒冷的地方,或者喝冷水,就會恢復正常,渾身發抖畏寒的症狀再次出現,不一定是夏天就寒冷,冬天就發熱,這只是舉例說明,闡述其中的道理。

立夏時節脈象洪大,這是正常的脈象,病人身體疼痛沉重,應該發汗,如果第二天身體不痛不重,就不需要發汗,如果汗水自然流出,第二天就會好轉,為什麼這樣說呢?立夏時節脈象洪大,這是正常的脈象,所以這樣說,四季都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