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32)
傷寒纘論卷下 (32)
1. 傷寒纘論卷下
立夏得洪大脈,是溫病之本脈,若其人苦疼重,乃熱鬱肌表,未得發越之故,
須以辛涼苦寒藥泄其鬱熱,乃伏氣發汗之正法也,若明日身不疼重,則榮衛自和,
濈然汗出自解,無藉於藥矣。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寒傷形,故脈盛身寒而周身發熱,暑傷氣,故脈虛身熱,而獨背微惡寒。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
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
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
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欲食也,脈微而解者,
必大汗出也。
上言脈微,故不戰汗出而解,此言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二說相左何耶,
然上以曾經吐下亡血,邪正俱衰不能作汗而解,以未經汗下,血氣未傷,邪正俱盛,
故必大戰作汗而解,不相左也,東垣云:戰而汗出解者,太陽也,不戰有汗而解者,
陽明也,不戰無汗而解者,少陽也,若先曾汗下,必不爾矣。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
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手足三部脈皆至,言三部大小同等也,今人但知六七日欲作戰汗脈伏,
不知三部脈皆實,而煩躁口噤,亦是作汗之兆,故仲景三重申此以明之。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而脈和者,中央之色見於正位,濕熱得以外散也。
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
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本發熱身疼,今熱退臥而脈沉遲,故知邪散,病不傳也,設表證誤服下藥,
而脈變沉遲,又為結胸入裏之候也。
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
若裏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腹中有寒故痛,所以脈當沉細,今脈變浮大,知陰退陽復,故為愈也,
設卒痛便見浮大,又為脈不應證矣。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
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白話文:
立夏時節摸到洪大而有力度的脈象,這是溫病的典型脈象。如果病人感到疼痛劇烈,那是因為體內的熱邪鬱結在肌表,尚未發散出去。
必須使用辛涼苦寒的藥物來疏泄鬱結的熱邪,這是讓伏藏的邪氣發汗的正確方法。如果第二天疼痛減輕,則說明人體的榮衛之氣已經恢復平衡,自然出汗而痊癒,就不需要藥物了。
脈象有力而身體寒冷,是受寒所致;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是中暑所致。
寒邪傷及形體,所以脈象有力而身體寒冷,但全身卻發熱;暑邪傷及氣機,所以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但只有背部略感畏寒。
有人問:疾病中發抖並出汗而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脈象浮而緊,按下去反而覺得空虛,這是因為體內本就虛弱,所以才會發抖並出汗。由於體內虛弱,所以才會發抖;由於脈象浮,所以才會出汗而痊癒。
有人問:疾病中不發抖卻出汗而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脈象洪大而浮數,所以知道不發抖卻出汗而痊癒。如果脈象浮而數,按下去不覺得空虛,說明此人體內並不虛弱,如果要自愈,只要出汗就可以了,不會發抖。
有人問:疾病中不發抖不出汗卻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脈象自發微弱,這是因為之前已經經過發汗、嘔吐、瀉下或失血等治療,體內已缺乏津液,陰陽之氣自然恢復平衡,必定會自愈,所以不發抖不出汗卻痊癒。
有人問:傷寒病三日,脈象浮數而微弱,病人身體感到涼爽舒適,這是為什麼呢?回答: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夜半痊癒的,脈象浮而痊癒的,會自然出汗;脈象數而痊癒的,必定想吃東西;脈象微弱而痊癒的,必定是大汗淋漓。
上面說脈象微弱,所以不發抖卻出汗而痊癒;這裡又說脈象微弱而痊癒的,必定是大汗淋漓,這兩種說法互相矛盾嗎?不是的。上面指的是已經經過嘔吐、瀉下、失血等,邪氣和正氣都衰弱,不能通過出汗而痊癒;這裡指的是沒有經過發汗、瀉下等,氣血沒有受損,邪氣和正氣都旺盛,所以必定會發抖並大汗淋漓而痊癒,並不矛盾。東垣先生說:發抖並出汗而痊癒的是太陽病;不發抖卻出汗而痊癒的是陽明病;不發抖不出汗而痊癒的是少陽病。如果之前已經發汗或瀉下,就不會這樣了。
有人問:診斷脈象,怎麼判斷疾病是否痊癒?回答:觀察寸口脈的關上、尺中三個部位,大小、浮沉、遲數是否相同。即使還有寒熱等症狀未解,如果這三個部位的脈象陰陽平和,即使病情嚴重,也一定會痊癒。
疾病持續六七天,手足三部脈象都充實有力,病人煩躁不安,口噤不能說話,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
手足三部脈象都充實有力,是指三部脈象大小都一樣。現代人只知道六七天後會出現發抖出汗的脈象,卻不知道三部脈象都充實有力,而且煩躁不安、口噤不能說話,也是將要出汗的徵兆。所以仲景先生三番五次地強調這一點,以說明這個道理。
如果脈象平和,病人非常煩躁,眼睛沉重,臉色內側發黃,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
非常煩躁、眼睛沉重、臉色內側發黃而脈象平和,這是中央部位的顏色出現在正確的位置,說明濕熱之邪已經開始外散。
病人發熱疼痛,自己躺著休息,醫生來診脈,脈象沉而遲,知道病情已經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體表有病,脈象應該浮大,現在脈象反而沉遲,所以知道病情好轉了。
原來發熱疼痛,現在熱退臥床休息,而且脈象沉遲,所以知道邪氣已經散去,病情不會傳變。如果誤把表證當作裡證而服用下焦藥物,而脈象又變為沉遲,則可能是病情內陷,形成結胸的徵兆。
假設病人說:腹部突然疼痛,病人自己坐著,醫生來診脈,脈象浮大,知道病情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裡證有病,脈象應該沉細,現在反而浮大,所以知道病情好轉了。
腹部有寒邪而疼痛,所以脈象應該沉細,現在脈象變為浮大,知道寒邪退去,陽氣恢復,所以病情好轉了。如果突然疼痛就出現脈象浮大,那就說明脈象與病情不相符了。
醫生說:病人家屬來請診,說病人發熱煩躁極了,第二天醫生到診,病人靠牆躺著,說明熱邪已經退去了。如果脈象不平和,就不能說病情已經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