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43)
傷寒纘論卷下 (43)
1. 傷寒纘論卷下
鎮太陽經火逆之神亂,此以柴胡兼龍骨牡蠣鉛丹,鎮少陰經誤下之,煩驚,
亦不易之定法也。
四逆散(有加減法見少陰下篇本條下)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乾)、柴胡、芍藥
右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分寸匕,日三服。
謂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清酒浸)、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
少少溫服之。
承氣者,用以制亢極之氣,使之承順而下也,傷寒祕要曰:王海藏論云,
仲景承氣湯,有大小調胃之殊,今人以三一承氣,不分上下緩急用之,
豈不失仲景本意,大熱大實用大承氣,小熱小實用小承氣,
實熱尚在胃中用調胃承氣,以甘草緩其下行而祛胃熱也,若病大用小,則邪氣不伏,
病小用大,則過傷正氣,病在上而用急下之劑,則上熱不除,豈可一概混治哉,
節庵論小承氣曰:上焦受傷,去芒硝,恐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論調胃承氣曰:
邪在中焦,不用枳實厚朴,以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
然此湯獨可用芒硝以傷下焦乎,吾未聞承氣湯有主上焦者,未聞調胃承氣之證,
至於堅而燥也,仲景調胃承氣湯證,八方中並無乾燥,不過曰胃氣不和,曰胃實,
曰腹滿,則知此湯專主表邪悉罷,初入府而欲結之證也,故仲景以調胃承氣,
收入太陽陽明,而大黃註曰酒浸,是太陽陽明去表未遠,其病在上,不當攻下,
故宜緩劑以調和之,及至正陽明,則皆曰急下之,而大承氣湯,大黃註曰酒洗,
是洗輕於浸,微升其走下之性以和其中,至於少陽陽明,則去正陽而逼太陽,
其分在下,故用小承氣,大黃不用酒製也。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
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去皮炙)、枳實(三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
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桃核承氣湯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酒浸)、
芒硝(二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溫服五合,
日三服,當微利。
抵當湯
水蛭(三十個豬脂熬黑)、蝱蟲(二十個熬去翅足)、
大黃(三兩酒浸)、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右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抵當圓
水蛭(二十個豬脂熬黑)、蝱蟲(二十五個熬去翅足)、
大黃(三兩)、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右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
白話文:
鎮壓太陽經火逆導致的神志錯亂,可以用柴胡、龍骨、牡蠣、鉛丹來治療。治療少陰經因誤下藥物引起的煩躁、驚恐,也沒有固定的方法。
四逆散(加減方法見少陰下篇本條下方)
甘草(炙)、枳實(破開,水泡後炙乾)、柴胡、芍藥,各十分,搗碎過篩,用白開水調服,每次服一寸匕,每天服三次。
謂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用清酒浸泡)、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
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去渣,加入芒硝,再加熱煮沸,少量溫服。
承氣湯是用來抑制亢盛的氣機,使之順利排出。 《傷寒祕要》引王海藏論說:仲景的承氣湯有大、小調胃承氣之分,今人用三一承氣湯,不分病情輕重緩急地使用,豈不是違背了仲景的本意?大熱大實證用大承氣湯,小熱小實證用小承氣湯;實熱仍在胃中,則用調胃承氣湯,用甘草緩和其瀉下作用,以祛除胃熱。如果病情重卻用小劑量,邪氣就不能清除;病情輕卻用大劑量,則會過度傷及正氣;病情在上焦卻用急下之劑,則上焦的熱邪不能消除,怎能一概而論呢?
節庵論小承氣湯說:上焦受傷,去掉芒硝,以免傷及下焦血分的真陰;論調胃承氣湯說:邪氣在中焦,不用枳實、厚朴,以免傷及上焦虛弱之氣。然而,此湯單獨使用芒硝會傷及下焦嗎?我還沒聽說過承氣湯主治上焦的病症,也沒聽說過調胃承氣湯的證候會堅硬乾燥。仲景的調胃承氣湯證,八方藥方中並沒有乾燥的描述,只說胃氣不和、胃實、腹滿,可知此湯專治表邪已盡,邪氣初入臟腑欲要結聚的證候。所以仲景將調胃承氣湯列入太陽陽明篇,大黃用酒浸泡,是因為太陽陽明表邪未盡,病情在上,不宜攻下,故宜用緩和的藥劑來調和;到了正陽明,則都說要急下,而大承氣湯,大黃用酒洗,是洗滌比浸泡輕,略微提升其瀉下的作用以調和氣機;到了少陽陽明,則已由正陽明逼近太陽,其病位在下,故用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製。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一斗,先煮厚朴和枳實,取五升,去渣,加入大黃,煮成二升,去渣,加入芒硝,再加熱略煮沸,分次溫服,瀉下後,餘藥勿服。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去皮炙)、枳實(三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水四升,煮成一升二合,去渣,分次溫服,初服時應更衣,否則,喝完後應立即更衣,若已更衣則不用再服藥。
桃核承氣湯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酒浸)、芒硝(二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七升,煮成二升半,去渣,加入芒硝,再加熱略煮沸,溫服五合,每天服三次,應略微通便。
抵當湯
水蛭(三十個,用豬油熬至黑色)、蝱蟲(二十個,熬去翅膀和足)、大黃(三兩,酒浸)、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若未瀉下則再服。
抵當丸
水蛭(二十個,用豬油熬至黑色)、蝱蟲(二十五個,熬去翅膀和足)、大黃(三兩)、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分成四丸,每次取一丸,加水一升,煮成七合服用,周歲之時應瀉下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