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35)
傷寒纘論卷上 (35)
1. 傷寒纘論卷上
即是胃和則愈之意,用薑棗和胃者,不過使半表之邪,仍從肌表而散也,
獨怪後世用小柴胡,一概除去人參,加入耗氣之藥,此豈仲景立方本意哉。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
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去黃苓,加芍藥三兩,若脇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苓,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
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胸為陽分,煩為陽邪,以陽邪留薄於胸中,故去半夏人參之助陽,
而加栝蔞實以滌飲除煩也,渴為津液受傷,故去半夏之辛燥,而用栝蔞根之清潤,
加用人參之甘以益津也,腹中痛者為陽邪攻陰,以黃苓能傷胃中清陽之氣,故去之,
芍藥專主陽邪傳陰,為陰中伐木之要藥,故滯下亦咸用之,設陰寒腹痛自利,
又為切禁也,脇下痞鞕,為飲結于少陽部分,故去大棗之甘壅,
而加牡蠣以軟堅逐邪為務也,心下悸而小便不利,為水停心下,
故去黃苓之苦寒助陰,而加茯苓以淡滲利水也,若不渴外有微熱者,
知熱邪未入於裏,故去人參而加桂枝,溫覆取微汗以解表也,若咳者為肺氣受邪,
故去參棗之益氣,生薑之上氣,而加乾薑之辛散,兼五味之酸收,以散邪斂肺也。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
卻發熱汗出而解。
下之,而證不罷,復與柴胡以升舉之,使邪不致陷入陰分也,設見腹痛煩躁等證,
必當從去黃苓加芍藥法矣。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
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本表證而用表藥,汗不透,故未愈,當再與輕表,則立解矣醫見熱不除,
疑為前藥未當,反與下藥則誤矣,然雖誤下,以其先前曾用過表劑,邪勢已殺,
故不為逆,但未盡表邪,因下藥引入半裏,所以從少陽例治也,邪氣已入於府,
與裏藥下之矣,其下未盡,故熱不去,當更與裏藥則已,醫見下之不愈,
疑前藥未當,反與表藥則誤矣,以其先前曾服過下藥,裏邪少殺,故不為逆,
但未盡餘熱,因表藥提出半表,所以亦從少陽治例也。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難,脈細者,
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況亦在裏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
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
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
得屎而解。
陽微結者,陽分之邪,微微結聚,不能傳出於表也,註作陽氣衰微,故陽氣結聚,
白話文:
傷寒論卷上白話翻譯:
意思是只要胃氣調和了,病就好了。用生薑大棗來調和胃氣,不過是讓表邪從肌膚表面散掉而已。
獨獨奇怪後世用小柴胡湯,一概去掉人參,加入耗傷元氣的藥物,這豈是仲景(張仲景)立方時的本意呢?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只要見到一個症狀就行了,不必全部都符合。如果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就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栝樓實一枚;如果口渴,就去掉半夏,加人參,藥物總量合起來是四兩半;栝樓根四兩。如果腹中疼痛,就去掉黃芩,加芍藥三兩;如果脅下痞滿,就去掉大棗,加牡蠣四兩;如果心下悸動,小便不利,就去掉黃芩,加茯苓四兩;如果沒有口渴但有微熱,就去掉人參,加桂枝三兩。溫暖覆蓋,微微出汗就好了。如果咳嗽,就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胸部屬陽分,煩悶是陽邪,因為陽邪停留在胸中,所以去掉半夏、人參這些助陽的藥物,而加入栝樓實來消除飲邪、去除煩悶。口渴是津液受損,所以去掉半夏的辛燥,而用栝樓根的清潤,再加入人參的甘味來滋補津液。腹痛是陽邪攻伐陰分,因為黃芩會損傷胃中清陽之氣,所以去掉它。芍藥專門治療陽邪傳入陰分,是陰中克木的要藥,所以腹瀉也常用它。但如果是陰寒腹痛、自行腹瀉,則絕對禁用。脅下痞滿,是飲邪停滯在少陽經分,所以去掉大棗的甘甜壅滯之性,而加牡蠣來軟堅散結、驅除邪氣。心下悸動而小便不利,是水停留在心下,所以去掉黃芩的苦寒助陰之性,而加茯苓來利水消腫。如果沒有口渴但有微熱,說明熱邪還沒有深入內部,所以去掉人參而加桂枝,溫暖覆蓋,微微出汗來解表。如果咳嗽,是肺氣受邪,所以去掉人參、大棗這些益氣的藥物和生薑這種上行之物,而加入乾薑的辛散和五味子的酸收,來散邪斂肺。
凡是服用柴胡湯後大便溏瀉,如果柴胡證沒有停止,就再次服用柴胡湯,一定會微微發熱,出汗後痊癒。
大便溏瀉後,症狀沒有停止,再次服用柴胡湯來升舉陽氣,使邪氣不至於陷入陰分。如果出現腹痛、煩躁等症狀,就必須按照去掉黃芩、加入芍藥的方法來治療。
本來應該發汗,卻又用了瀉下藥,這是逆治;如果先發汗,再根據病情處理,不算逆治;本來應該先瀉下,卻反過來先發汗,這才算逆治。如果先瀉下,後續治療就不算逆治。
本來是表證,卻用了治療表證的藥物,汗出不暢,所以沒治好,應該再次使用輕微的解表藥,就能立刻痊癒。醫生見到熱邪沒有去除,懷疑之前的藥物不對,反而使用瀉下藥,這就是錯誤了。但是即使錯誤地使用了瀉下藥,因為先前已經使用過解表藥,邪氣已經被削弱,所以不算逆治,只是表邪沒有完全去除,瀉下藥把邪氣引入半表半裏,所以從少陽的治療方法來處理。邪氣已經進入內臟,用了治療裏證的瀉下藥,瀉下不盡,所以熱邪不去,應該再次使用治療裏證的藥物。醫生見到瀉下後沒有痊癒,懷疑之前的藥物不對,反而使用解表藥,這就是錯誤了。因為先前已經服用過瀉下藥,裏證的邪氣已經被削弱,所以不算逆治,只是餘熱沒有完全去除,解表藥又把邪氣提出半表,所以也從少陽的治療方法來處理。
傷寒五六日,頭部出汗,輕微惡寒,手足冰冷,心下滿悶,不想吃東西,大便困難,脈象細弱,這是陽氣虛弱而邪氣凝聚,一定既有表證又有裏證,脈象也顯示在裏證。出汗是陽氣虛弱,如果純粹是陰邪凝聚,就不會有外在症狀,全部都在裏證。這是半表半裏的症狀。脈象雖然沉緊,但不能認為是少陰病,這是因為陰證不會出汗,現在頭部出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效果不顯著,大便通暢後就好了。
陽氣虛弱而邪氣凝聚,是陽分之邪微微凝聚,不能從體表排出。註釋為陽氣衰微,所以陽氣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