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15)
傷寒緒論卷下 (15)
1. 傷寒緒論卷下
後以桃核(承氣攻之而愈)。
發黃者,陽明裏熱極盛,熱鬱留飲不散,濕熱相搏而成,大抵濕熱蒸太陰,
脾土色見於外,必發黃也,經曰:濕熱交併,民多病癉,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
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傷寒發黃,熱勢已極,且與畜血相類,但小便不利,
大便實而渴者,為發黃,小便自利而不渴者,為畜血也,凡白晴微黃而頭汗,
及環口汗出,便是發黃之候。凡小便利,大便黑,其人如狂,頭汗發渴,身黃如橘,
為瘀熱,但胸脇痛者,犀角地黃加大黃茵陳,小腹痛者,桃核承氣加茵陳。
一身盡痛,發熱頭汗,口渴小便不利,身如薰黃,為濕熱,五苓散加茵陳,
腹微滿者,茵陳蒿湯。太陽病失汗,一身盡痛,頭汗發熱而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發熱小便不利而渴者,梔子檗皮湯。若肢體逆冷,嘔悶自利,胸中氣促,
舌上胎滑脈沉細而緊,此陰黃也,四逆加茵陳,有食更加枳朮橘半草豆蔻。
下後發黃,為脾土受傷,熱去而濕在也,理中湯加茵陳,若外有微熱者,五苓散。
暑月汗閉發黃,五苓散用桂枝加茵陳香薷。溫毒時行發黃,茵陳蒿湯,
發黃兼發斑者,茵陳蒿草龍膽犀角升麻等分煎服,名茵陳犀角湯。濕家一身盡痛,
不能轉側,身黃脈沉細而遲,四肢厥冷,怠惰少氣為寒濕,白朮附子湯。
陰黃寸口近掌無脈,口鼻氣冷者死,形如烟熏,搖頭直視,環口黧黑,
柔汗發黃,皆真藏氣絕也。
許叔微治一舟子,傷寒發黃,鼻內酸痛,身目如金,小便濇而大便如常,
或欲用茵陳蒿湯,許曰:大便如常,則知病不在藏府,眼疼鼻酸痛,此病在清道,
若用大黃,必腹脹為逆,以瓜蒂散含水搐鼻中,黃水盡乃愈。
大便不通者,陽明內實也,因發汗利小便過多,致津液耗損,腸胃乾燥,
而轉屬少陽陽明者多矣,其人發渴讝語,脈實狂妄,潮熱自汗,小便赤,
或小腹遶臍硬痛,舌胎黃黑乾裂,並宜三承氣選用,凡欲攻之,當先與小承氣,
服後轉失氣者,與大承氣湯。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多汗,小便黃赤者,
此裏熱蒸陽明,調胃承氣湯,小便清者,知邪熱不在裏,不可下。陽明證具,
而脈浮或發熱者,為表未盡,小柴胡和之。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
脈浮而惡寒者,雖不大便,猶帶表邪,未可便下。大便難,小便少,不轉失氣,
攻之必初鞭後溏,俟結定乃可攻之。陽明脈浮多汗,小便利而大便難,為津液內竭,
下之必清穀脹滿,宜密煎導。脾約大便難,麻仁丸。陽結不大便,大柴胡下麻仁丸。
陰結不大便,四逆湯加薑汁白蜜下金液丹。婦人血風崩漏,男子失血過多,
內有燥熱,撮空閉目,錯語神昏,而不大便者,生地黃黃連湯加荊芥,
脈實稍加酒大黃。大病後津枯氣逆攻痛,大便不行,當歸三錢,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後來用桃核承氣湯攻治而痊癒。
發黃是陽明經裏熱極盛,熱邪鬱結,停滯不散,濕熱交互相搏而成。總的來說,濕熱蒸騰太陰脾經,脾土的顏色顯露於外,就會發黃。經書上說:「濕熱交併,人民多患黃疸。」濕氣盛則顏色像熏黃一樣晦暗,熱氣盛則像橘子一樣鮮明。傷寒發黃,熱邪已經極盛,並且和蓄血相似,但小便不利,大便不通而口渴的是發黃;小便通暢而不口渴的,是蓄血。凡是眼白略微發黃,並且頭部出汗,或者環繞嘴巴出汗,都是發黃的徵兆。凡是小便通暢,大便黑,病人神志恍惚,頭汗出,口渴,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這是瘀熱,如果胸脇部疼痛,用犀角地黃湯加大黃、茵陳;如果小腹部疼痛,用桃核承氣湯加茵陳。
全身疼痛,發熱,頭汗出,口渴,小便不利,身體顏色像熏黃一樣,這是濕熱,用五苓散加茵陳;腹部略微脹滿的,用茵陳蒿湯。太陽病後出汗不足,全身疼痛,頭汗出,發熱而發黃,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發熱,小便不利而口渴,用梔子柏皮湯。如果四肢厥逆冰冷,嘔吐噁心,大便溏瀉,胸中氣喘,舌苔滑膩,脈沉細而緊,這是陰黃,用四逆湯加茵陳;如有飲食積滯,再加枳實、朮、橘皮、半夏、草豆蔻。
瀉下後發黃,是因為脾土受損,熱邪已去而濕邪仍在,用理中湯加茵陳;如果體表還有微熱,用五苓散。
夏天暑熱汗閉而發黃,用五苓散加桂枝、茵陳、香薷。溫毒流行而發黃,用茵陳蒿湯。
發黃兼發斑疹,用茵陳、犀角、龍膽草、升麻等量煎服,名為茵陳犀角湯。濕邪侵犯全身疼痛,不能翻身,身體發黃,脈沉細而遲,四肢厥逆冰冷,倦怠乏力,氣短,這是寒濕,用白朮附子湯。
陰黃,寸口脈近掌處無脈,口鼻氣冷者將死,形體像煙熏一樣,搖頭直視,環繞嘴巴發黑,身體出汗而發黃,都是真臟元氣已絕。
許叔微治療一個船夫,傷寒發黃,鼻內酸痛,身體和眼睛像黃金一樣,小便不利而大便正常。有人想用茵陳蒿湯,許叔微說:「大便正常,就知道病不在臟腑,眼睛疼痛,鼻內酸痛,這病在清道,如果用大黃,必然腹脹,這是逆治。」於是用瓜蒂散含水,搐入鼻中,黃水流盡後痊癒。
大便不通,是陽明經內實熱,因為發汗、利小便過多,導致津液耗損,腸胃乾燥,轉屬少陽、陽明經的很多。病人口渴,言語不清,脈實有力,神志狂妄,潮熱自汗,小便赤,或者小腹部繞臍部硬痛,舌苔黃黑乾燥裂開,都應該選用三承氣湯。凡是想攻下,應該先用小承氣湯,服藥後轉屬氣虛的,用大承氣湯。傷寒大便不通六七天,頭痛發熱,多汗,小便黃赤,這是裏熱蒸騰陽明經,用調胃承氣湯;小便清澈的,知道邪熱不在裏,不可以攻下。陽明證候俱全,而脈浮或發熱的,是表邪未盡,用小柴胡湯和解。嘔吐多的,即使有陽明證候,也不可以攻下。
脈浮而惡寒的,雖然大便不通,但還帶有表邪,還不能攻下。大便困難,小便量少,不屬氣虛的,攻下必然先通後瀉,等到大便成形再攻下。陽明脈浮,多汗,小便通暢而大便困難,是津液內竭,攻下必然清穀脹滿,應該密煎導藥。脾胃虛弱導致大便困難,用麻仁丸。陽明經鬱結導致大便不通,用大柴胡湯加麻仁丸。陰經鬱結導致大便不通,用四逆湯加薑汁、白蜜,再下金液丹。婦女血風崩漏,男子失血過多,內有燥熱,眼睛眯著,胡言亂語,神志昏迷,而大便不通,用生地黃、黃連湯加荊芥,脈實的可以稍微加酒大黃。大病之後津液枯竭,氣逆,疼痛,大便不通,用當歸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