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16)
傷寒緒論卷下 (16)
1. 傷寒緒論卷下
生枳殼廣皮人參各一錢,入薑汁白蜜熱服,若血虛至夜有熱,加一地,餘熱不盡,
并溺赤濇加二冬,切不可用潤腸麻仁等丸。凡不大便而脈虛濇,循衣摸床,
直視喘急,為真陰內竭,舌黑脣焦,齒根灰腐者,為燥屎上衝,皆死候也。
石頑治國學助教顧九玉女,小產後,感冒客邪,或用散表之藥,熱不止,
大便數日不行,六脈結代,氣口尤甚,舌心灰黑而無積胎,心中動悸不寧,
正合仲景炙甘草湯證例,遂作本湯服之,二劑而更衣,熱除脈復矣。
傷寒邪氣傳裏,裏虛挾熱則自下利,當別其陰陽,三陽下利皆身熱,
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則身寒無熱,此大概也,夫自利清穀不渴,
或渴不能飲,或喜熱飲,小便色白,厥冷惡寒,脈來沉遲無力,或身反發熱,
手足逆冷,皆直中陰寒自利也,若渴欲飲冷,溺色黃赤,自利黃水,
及泄利下重臭穢,日晡發熱,脈來數實而滑,雖或厥逆而發熱,皆傳經挾熱下利也,
蓋因風邪入胃,木來侮土,故今暴下,或溫或攻,或固下焦,或利小便,
但不可發汗,汗之使邪內攻,必成脹滿耳,惟合病發熱自利,則為表邪,
不可例以為裏證也。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泄利也,然有夾食夾水,表邪傳裏,
合病伏氣,傍流陰寒之不同,又須辨其協寒協熱,協寒而利者,必為C9溏,
協熱而利者,定為腸垢也。如夾食證,過用消導裏藥,引邪內犯而泄利者,胃苓湯。
有表證發熱飲水,水停心下,而喘欬自利者,小青龍加減,輕者五苓散加葶藶。
有水停脇下鞭痛,欬而自利者,十棗湯,脇下一片獨冷,加炮薑,
虛寒者,少加桂附行之。有表邪傳裏,腸鳴腹痛,下利脈沉遲者,小建中和之,
有合病發熱,脈浮自利者,葛根湯。有冬溫發熱,咽痛自利心煩,
陽旦湯加桔梗茯苓。有溫病發熱而渴,小便赤濇,大便自利,脈浮者,
五苓散去桂加黃苓脈沉,豬苓湯,溫熱內甚而自不止者,黃連解毒湯。少陰四逆,
泄利下重,四逆散。下利讝語有燥屎,小承氣湯。傷寒十餘日,口燥舌乾,
心中疼自利清黃臭水,大承氣湯急下之,凡食下即化腐臭而出,是有火也,
今火邪內爍,陰津耗竭,燥結如石,故傍流清黃臭水,與完穀不化之屬陰寒者不同,
慎勿誤認陰寒而與溫藥,必死。凡始病不發熱,便腹痛嘔吐,為陰寒自利,
如太陰自利不渴而脈沉,理中湯,寒甚加附子,小便不利,合五苓散。
少陰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者,附子湯,小便不利,真武湯。自利厥逆,而反面赤戴陽,
或下利清穀,裏寒外熱,白通通脈選用。吐利厥逆,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
厥陰自利止,而煩躁發熱,陰盡復陽也,當自愈。
下利者,不當下而便攻之,內虛協熱而泄也,有協熱壞證之不同,如太陽病未解,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服用枳殼、廣皮、人參各一錢,加入薑汁和白蜜,溫熱服用。如果血虛,晚上發熱,加生地一錢;若餘熱未盡,小便赤澀,加二冬。絕對不可使用潤腸通便的麻仁丸等藥物。凡是大便不通,脈象虛弱而澀滯,病人臥床不安,身體直挺,呼吸急促,這是真陰內竭的徵兆;舌頭發黑,嘴唇乾燥焦裂,牙根腐爛發灰,這是燥屎上衝,都是死亡的徵兆。
石頑(地名)治國學助教顧九玉女士,小產後感冒,服用散表藥物,但發熱不止,大便數日不通,脈象六脈皆細弱且不規則,氣息微弱,舌頭中央灰黑,但沒有積聚的胎塊,心中悸動不安。這正好符合張仲景《傷寒論》中炙甘草湯的證候,於是服用此方,服藥兩劑後,病情好轉,發熱消失,脈象恢復正常。
傷寒邪氣入侵內部,內虛挾熱就會腹瀉。要區分陰陽,三陽經的腹瀉都會伴有發熱;太陰經的腹瀉,手腳溫暖;少陰經、厥陰經的腹瀉,則會身體寒冷,不發熱。這是大體的規律。如果腹瀉排出的是清稀的谷物未消化之物,不口渴,或口渴但喝不下水,或喜歡喝熱水,小便顏色清白,手足厥冷惡寒,脈象沉遲無力,或反而發熱,手足冰冷,這些都是因陽氣虛衰引起的腹瀉。如果口渴想喝冷水,小便顏色黃赤,腹瀉排出的是黃色稀水,且腹瀉物下墜沉重、臭穢,午後發熱,脈象數而有力且滑利,即使有厥逆卻仍然發熱,這些都是經絡傳導挾帶熱邪引起的腹瀉。
這通常是因為風邪入侵胃部,肝木克伐脾土,所以導致突然腹瀉。治療方法可以溫和,也可以攻邪,可以固攝下焦,可以利尿,但絕對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邪氣內攻,必定會造成脹滿。只有同時伴有發熱和腹瀉的,才是表邪,不能一概而論為裡證。腹瀉是指非因攻下藥物而引起的自動性腹瀉。但腹瀉又分夾雜食物、夾雜水飲、表邪傳裡、合病、伏氣、傍流陰寒等不同情況,還需辨別寒熱,伴有寒邪的腹瀉,一定是脾虛;伴有熱邪的腹瀉,一定是腸道積垢。例如夾雜食物的證候,過度使用消導內服藥物,導致邪氣內侵而腹瀉的,用胃苓湯。
伴有表證發熱,飲水後,水停積於心下,並伴有咳嗽、腹瀉的,用小青龍湯加減;輕者用五苓散加葶藶子。伴有水停積於脅下,脅肋疼痛,咳嗽、腹瀉的,用十棗湯;脅下一側獨冷,加炮薑;虛寒者,少加桂枝、附子。伴有表邪傳裡,腸鳴腹痛,腹瀉,脈象沉遲的,用小建中湯。伴有合病發熱,脈象浮,腹瀉的,用葛根湯。伴有溫病發熱,咽喉疼痛,腹瀉,心煩的,用陽旦湯加桔梗、茯苓。伴有溫病發熱,口渴,小便赤澀,大便腹瀉,脈象浮的,用五苓散去桂枝加黃芩;脈象沉的,用豬苓湯;溫熱內盛,腹瀉不止的,用黃連解毒湯。少陰經的四逆證,腹瀉下墜,用四逆散。腹瀉,糞便乾硬,用小承氣湯。傷寒十餘日,口乾舌燥,心中疼痛,腹瀉排出清稀黃色臭水,用大承氣湯急下。凡是吃下去的食物立即腐敗臭臭的排出,是有火邪的。現在是火邪內灼,陰津耗竭,乾燥結聚如石,所以排出清稀黃色臭水,這與谷物不消化屬於陰寒者不同,要小心不要誤認為陰寒而服用溫熱藥物,否則必死。凡是疾病初期不發熱,但腹部疼痛、嘔吐,是陰寒引起的腹瀉,如太陰經引起的腹瀉,不口渴,脈象沉的,用理中湯,寒邪嚴重者加附子;小便不利,合用五苓散。少陰經引起的腹瀉,口渴,小便顏色清白的,用附子湯;小便不利,用真武湯。腹瀉,厥逆,但面部卻發紅,或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裡寒外熱,用白通湯。吐瀉,厥逆,煩躁欲死的,用吳茱萸湯。厥陰經引起的腹瀉停止,但煩躁發熱,陰氣已盡,陽氣復甦,就會自愈。
腹瀉,不應該攻下,是內虛挾熱而導致的腹瀉,有挾熱壞證的不同,例如太陽病尚未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