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16)
傷寒緒論卷上 (16)
1. 傷寒緒論卷上
不在經絡舍於伏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裏之分界,
是即內經瘧論所謂橫連募原是也,凡人本氣充滿邪不易入適逄虧欠,因而乘之,
感之淺者,待有所觸而發感之深者中而即也,始先陽氣鬱伏,凜凜惡寒甚則四肢逆,
既而陽鬱發,中外皆熱,發即昏昏不爽壯熱,自汗此邪伏於募原即使汗之熱,
不能解,必俟伏邪外發表氣潛行於內,精氣自內達表,此時表裏相通,大汗淋漓,
邪從外解,此名戰汗,當即脈靜身涼而愈,若伏邪未靜必復發熱,
至伏邪已發方有變證,其證或外解,或從內陷,更表裏先後不同,有先表而後裏者,
有先裏而後表,有但表而不裏者,有但裏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裏而再裏者,
有表勝於裏者,勝於表者有表裏分傳者,此為九傳,從外解者,或發斑,或戰汗,
狂汗,自汗,盜汗,從內陷者胸膈痞悶腹痛燥結熱結,
傍流協熱下利或嘔吐惡心讝語舌胎,當因證用治,疫脈不浮不沈而數,
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疼身痛,宜用達原飲,以透達募原之邪氣,
若見少陽陽明太陽,隨經加柴胡葛根羌為引,以提其邪出陽分也,
然證有輕重不等藥之多寡,隨宜務活法感之輕者,舌上白胎亦薄熱亦不甚,
脈亦不數,其不傳裏一二劑自解稍重者,必從汗解如不能汗邪氣盤錯於募原也,
只以本方主之感之重者,舌上胎如積粉,服藥不從外解,
而從內陷舌根先黃漸至中央,此邪漸入胃也,前方加大黃下之,若脈長而洪數,
大汗多渴,此邪氣適離募原,欲表未表白虎湯證也,如舌上純色,兼見裏證,
此邪已入胃乃承氣湯證也,有二三日即離募原者,有半月十日不傳者,
有初得之四五日,而淹淹懾懾,二六日後陡然勢張者元氣勝者,毒易傳化元氣薄者,
邪不化,即不傳,如他病欠虧適逢時,疫能感不能化安望其傳,不傳則邪不去淹纏,
日久愈沈愈伏,誤認虛證,而進參耆,愈壅愈固不死不休也,疫邪為病有從汗解者,
有無汗竟傳入胃者,有自汗淋漓熱渴反甚,終得戰汗方解者,有胃氣壅鬱,
必下乃得戰汗而解者,有汗解裏未和,越三五日復發者,有發黃因下而斑出者,
有竟從發斑而愈者,有裏證急,雖有斑非下不愈者,此雖傳變不常,亦為常也,
又有局外之變,男子適逢接內或向來下元虛空,邪熱乘陷於下焦氣,
遂不舒致小便祕塞,小腹脹滿,至夜發熱,與導赤五苓不効得大承氣一服,
小便如注而愈,女子經水適來適斷失血崩帶,及心痛疝氣,痰火喘急,
凡此皆非常變,蓋因疫而發舊病,但治其疫而舊病自已,然大勞大慾大病久病後,
此為四損,以正氣先虧,邪氣自陷多不可救也。瘟疫發熱一二日,舌上白胎如積粉,
早服達原飲一劑,午後舌變黃色,隨現胸膈滿痛,大渴煩躁,此邪毒傳裏也,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疾病不在經絡,而藏於脊椎附近,距離體表不遠,靠近胃部,這是表裡的分界點,如同《內經》瘧論中所說的「橫連募原」。人體元氣充盈時,邪氣不易入侵;一旦元氣不足,邪氣就會乘虛而入。
感染較輕者,需要外界的刺激才會發病;感染較重者,則會立即發病。起初陽氣鬱滯,畏寒發冷,嚴重時四肢厥逆。接著陽氣鬱滯而發,裡外皆熱,發熱時昏昏沉沉、持續高熱,並伴有自汗。此時邪氣伏於募原,即使出汗,熱度也不能消退。必須等到伏邪外洩,表氣潛入內,精氣由內達表,表裡相通時,才會大汗淋漓,邪氣從體表排出,這就是「戰汗」,此時脈象平和、身體涼爽而痊癒。如果伏邪未盡消除,則會再次發熱。
伏邪發作後才會出現各種變化,這些變化或從體表消解,或從內部入侵,表裡發病的先後順序也不同:有的先表後裡,有的先裡後表,有的只有表證而無裡證,有的只有裡證而無表證,有的表證反复出現,有的裡證反复出現,有的表證重於裡證,有的裡證重於表證,有的表裡證候互相傳遞,這就是所謂的「九傳」。從體表消解者,可能出現發斑、戰汗、狂汗、自汗、盜汗等症狀;從內部入侵者,則會出現胸膈痞悶、腹痛、大便乾燥、熱結、腹部脹痛、下痢、嘔吐、噁心、言語不清、舌苔異常等症狀。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疫病的脈象不浮不沉而脈數,晝夜發熱,午後加重,伴有頭痛、身痛,宜用達原飲,以疏通募原的邪氣。如果同時出現少陽、陽明、太陽經的症狀,則應根據經絡加減柴胡、葛根、羌活等藥引導邪氣從陽經排出。
藥物的劑量應根據病情輕重而定,治療方法要靈活。感染較輕者,舌苔薄白,發熱不重,脈象不數,一般一兩劑藥即可痊癒;感染較重者,必須通過發汗才能痊癒。如果不能發汗,邪氣就會盤踞在募原,只能用主方治療。感染嚴重者,舌苔厚膩如積粉,服用藥物後不能從體表消解,而從內部入侵,舌根先發黃,漸漸蔓延至舌尖,這是邪氣漸漸侵入胃部的表現。此時應加大黃瀉下。如果脈象洪大而數,大量出汗,口渴,這是邪氣正要離開募原,將要外洩但尚未外洩,屬於白虎湯的證候。如果舌苔顏色純淨,又出現裡證,說明邪氣已經侵入胃部,屬於承氣湯的證候。有的病人二三日即可痊癒,有的則十天半月才能痊癒。有的病人初次感染四五天後,症狀緩慢發展,二三十天後突然加重。元氣旺盛者,毒邪容易轉化;元氣虛弱者,毒邪不易轉化,也不會傳變。如果正氣不足,遇到疫病的感染,邪氣無法轉化,就無法痊癒,久病則邪氣日益深入,容易被誤認為虛證而服用補益藥物,結果反而加重病情,導致病情纏綿不愈。
疫病的發展變化很多:有的從發汗而痊癒;有的不發汗而直接侵入胃部;有的自汗淋漓,熱渴加重,最終通過戰汗而痊癒;有的胃氣壅滯,必須瀉下才能通過戰汗而痊癒;有的發汗後裡證未解,三五天后再次發作;有的發黃,瀉下後出現發斑;有的最終通過發斑而痊癒;有的裡證嚴重,即使出現發斑,也必須瀉下才能痊癒。這些變化雖然不一,但都是常見的。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情況:男子如果正值房事或素來下元虛弱,邪熱乘虛而入侵下焦,導致小便閉塞、小腹脹滿,夜間發熱,即使服用導赤散、五苓散也無效,但服用大承氣湯一劑後,小便通暢而痊癒。女子如果正值經期或經期結束、失血過多、帶下異常、心痛、疝氣、痰熱喘急,這些都是非常規的變化,都是由於疫病誘發舊病,只要治療疫病,舊病即可自愈。但是,如果勞累過度、房事過度、大病初癒、久病體虛(四損),由於正氣先衰,邪氣乘虛而入,往往難以治愈。瘟疫發熱一二日,舌苔厚膩如積粉,服用達原飲一劑後,午後舌苔變黃,同時出現胸膈滿悶、疼痛、口渴、煩躁,這是邪毒侵入裡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