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17)
傷寒緒論卷上 (17)
1. 傷寒緒論卷上
前方加大黃下之,煩渴少減,熱去六七,午後復加煩躁發熱,通舌變黑生刺,
鼻如烟煤,此邪毒混合三焦,復淤到胃,急投大承氣,傍晚大下至夜半熱退,
次早胎刺如失,此一日之間而有三變,數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盛,傳變亦速,
用藥不得不緊,設用緩劑,必死無救,嘗見瘟疫二三日即死者,皆此類也。
瘟疫初起脈雖數,未至共大,其邪尚盤結於募原,宜達原飲,誤用白虎,
既無破結之能,但求清熱,是揚湯止沸耳,若邪已入胃,非承氣不愈,誤用白虎,
既無逐邪之能,徒伐胃氣,反抑邪毒,致脈不行因而細小,又認陽證陰脈,
益不敢下,湯藥雜進,愈投愈危,當此急投承氣,庶可救也。邪伏於募原表裏之間,
至其傳變或出表,或入裏或表裏雙傳,醫見有表復有裏,乃引經論先解表,
乃攻其裏,此大謬也,嘗見大劑麻黃一毫,無汗轉加煩躁者,
何耶蓋發汗之理自內以達表,今裏氣結滯,陽氣不得敷布於外,即四肢未免厥逆,
又安能氣液蒸蒸,以達表譬之水注閉,其後竅,則前竅不得涓滴與發汗之義同,
凡見表裏分傳之證宜,承氣湯先通其裏,裏氣一通,不待發散多有自汗,
而解裏證下後,脈浮而微數,身微熱,神思不爽,此邪熱浮於肌表裏無壅滯也,
雖無汗宜白虎湯邪從汗解,若大下後或數下後,脈空浮而數,
按之豁然如無宜白虎加人參湯,覆益即汗解,下後脈數而浮原當汗解,
遷延五六日脈證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反覆下數,致周身血液枯涸,
故不得汗白虎加人參湯,以助周身之血液,鼓舞元氣開發腠理,即得汗解也,
裏證脈沈而數當下之,下後脈浮當得汗解,今不得汗後二三日脈復沈者,
募原餘邪復淤到胃也,更宜下之,更下後而脈再浮者,仍當汗解,宜白虎湯,
裏證下後熱退身涼,越四五日復發熱者,此非關飲食勞復,
乃募原尚有餘邪隱匿因而發熱,此必然之理,不知者每每歸咎於病人誤也,
宜再下之則愈,但當少與,慎勿過劑以邪氣微也。應下失下口燥舌乾,
而渴身反熱減四肢微厥,欲得近火擁被,此陽氣伏也,既下厥回去火減被脈大,
而數舌上生津不思水飲,此裏邪去而鬱陽暴伸也。瘟疫下後二三日或一二日,
舌上復生胎刺邪未盡也,再下之胎,雖未去已無芒刺而軟,
然渴熱未除更下之熱渴減芒刺脫日後更復熱,又生胎刺更宜下之,
凡下不以數計有是證,即投是藥醫人見理不透經歷未到中道生疑,往往遇此證,
反致擔閣,但其中間有一日一下者,有應連下二三日或三四日者,
有下二日間一日者,甚緩急之間,有應用小柴胡湯,去參半加栝蔞根知母者,
有應用犀角地黃湯者,至投承氣,某日應多與,某日應少與,此非可以言傳也,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病人服用大黃後,煩渴稍減,發熱也退去六七成,但午後又出現煩躁發熱,舌頭變黑、長刺,鼻子像煤煙一樣黑。這是邪毒混合侵犯三焦,又瘀積在胃部,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傍晚大便排出,到半夜熱退,第二天早上舌苔上的刺都消失了。這一天內病症三次變化,原本需要數日才能完成的病程變化,一天之內就全部經歷了,因為毒邪很盛,傳變也很快,用藥必須果斷迅速,如果用緩和的藥物,病人必死無救。我經常見到瘟疫患者二三日內就死亡的,都是這種情況。
瘟疫初期,脈搏雖然很快,但還沒有到非常厲害的地步,邪氣還盤踞在募原穴(腹部劍突下),應該服用達原飲。如果誤用白虎湯,既不能化解邪氣的盤結,只求清熱,如同用熱水止沸一樣,治標不治本。如果邪氣已經進入胃部,非用承氣湯不可。誤用白虎湯,既不能驅除邪氣,反而損傷胃氣,抑制邪毒,導致脈象不顯而細小,又誤認為是陽證陰脈,更不敢下瀉藥,亂投藥物,藥物越投病情越危急。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立即服用承氣湯,或許還能救治。邪氣潛伏在募原穴的表裏之間,它的傳變,可能從表傳到裏,或從裏傳到表,也可能表裏同時傳變。有些醫生看到既有表證又有裏證,就根據經方論述先解表,再攻裏,這是很大的錯誤。我曾見過用大劑量的麻黃,沒有出汗反而更加煩躁的例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發汗的道理是由內而外,現在裏面的氣機阻滯,陽氣不能佈散到體表,所以四肢必然出現厥逆(四肢冰冷),又怎麼可能氣血蒸騰,達到體表呢?這就像水管堵塞了,後面的孔堵住了,前面的孔就滴不出水來,發汗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凡是見到表裏分傳的證候,都應該先用承氣湯通利裏證,裏證一通,不必刻意發汗,很多病人就會自然出汗,而解表裏證。大便通暢後,脈象浮而略數,身體微熱,精神清爽,這是邪熱浮於肌表,沒有阻塞。即使沒有出汗,也應該用白虎湯,邪氣會從汗液排出。如果大便通暢後,或者多次通便後,脈象浮而數,按之豁然如無物,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很快就能出汗解表。大便通暢後脈象數而浮,本應該出汗解表,如果拖延五六天,脈象證候沒有改變,還是不出汗,這是因為反覆瀉下,導致周身血液枯竭,所以不出汗。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補充周身血液,鼓舞元氣,疏通腠理,就能出汗解表了。
裏證脈象沉而數,應該瀉下;瀉下後脈象浮,應該出汗解表。如果不出汗,二三日後脈象又沉,是募原的餘邪又瘀積在胃部,更應該瀉下。再次瀉下後脈象又浮,仍然應該出汗解表,應該服用白虎湯。裏證瀉下後熱退身涼,過了四五天又發熱,這不是因為飲食勞累復發,而是募原還有餘邪隱匿而引起的發熱,這是必然的道理。不知道的人往往歸咎於病人違犯了禁忌。應該再次瀉下,就能痊癒,但是應該少用藥,謹慎用藥,因為邪氣微弱了。
應該瀉下而沒有瀉下,口乾舌燥,而渴,身體反而發熱減輕,四肢微厥,想靠近火堆蓋被子,這是陽氣內伏。瀉下後厥逆消除,去掉火堆,減少被子,脈象洪大而數,舌苔上生津,不想喝水,這是裏邪去除,鬱結的陽氣突然亢盛。瘟疫瀉下後二三日或一二日,舌苔上又生刺,說明邪氣沒有完全清除,應該再次瀉下。雖然舌苔上的刺沒有完全消失,但已經軟了,沒有那麼尖銳了,然而渴熱還沒有消除,再次瀉下,熱渴減輕,舌苔上的刺脫落。過了一天,又發熱,又長出舌苔上的刺,更應該瀉下。
瀉下不是以次數計算的,只要有這種證狀,就用這種藥。醫生如果沒有透徹地理解道理,經驗不足,就會半途而廢,遇到這種證候,反而猶豫不決。瀉下的間隔,有的有一天瀉一次,有的要連續瀉下二三日或三四日,有的瀉下兩天休息一天,瀉下的速度非常緩急不一。有的要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一半,加入栝蔞根、知母;有的要用犀角地黃湯;至於服用承氣湯,哪一天應該多用,哪一天應該少用,這不是可以用言語來傳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