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6)
傷寒緒論卷下 (6)
1. 傷寒緒論卷下
為熱入血室,小柴胡去參加當歸桃仁丹皮。凡頭汗出,不得小便者,不治經云:
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濕家誤汗,額上汗出而喘,小便難,
大便利者,為陽脫,經云:濕家汗之,額上汗出,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以陰陽上下俱脫也。
孫兆治一人,頭汗手足冷,心下痞悶,大便祕,脈沉緊,或者見其四肢冷,
又汗出煩悶,以為陰結,孫曰:大便結,非虛結也,安得為陰,按少陰多有自利者,
今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證,此在半表半裏,投以小柴胡湯而愈,
此一叚正是仲景議論處,意謂四肢逆冷,脈沉緊,腹滿,全似少陰,
然大便鞭,頭汗出,不得為少陰,蓋頭者,三陽同聚,若三陰輕則至胸而還,
今有頭汗出,是似陽虛,故曰汗出為陽微,若少陰額上冷汗,則為陰毒矣。
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胃為津液之府,以熱蘊於內,故津液旁達也,
凡傷寒日晡潮熱,手足濈濈汗出者,為胃實,若手足心腋下,濈濈然汗出者,
為兼少陽實熱也,大柴胡三承氣選用,然亦有屬胃中寒者,經云:陽明病,不能食,
小便不利,手足濈濈然汗出者,此欲作固瘕,大便必初鞭後溏,
此胃中虛冷欲溏泄也,當知此汗必冷,宜用理中溫之,不可概以為胃熱也。
東垣治一人,腳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陰汗臊臭,精滑不固,脈沉數有力,
為火鬱於內,逼陰於外也,精氣不固者,髓中混以濕熱也,
以小柴胡去參加茯苓膽草黃檗苦寒,瀉之而愈。
煩熱為鬱悶不安,火熱不得發越之象,不經汗吐下而煩熱者,為太陽表證,經曰: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實,當和解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殊,
煩熱自汗而渴屬陽明,煩熱脈弦喜嘔,或煩而不嘔,屬少陽,不可不辨,汗下後,
六七日不大便,小腹滿而煩,或胸中痛而煩熱喘逆者,為有燥屎,大承氣湯急下之。
若四五日鼻乾目瞑,脈數而煩者,為欲衂,
黃芩湯加柴葛枳桔生地山梔清解之。凡傷寒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
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為欲作汗解。差後虛煩不得眠,竹葉石膏湯。
差後得食而煩,損穀則愈。有內傷勞陰火動而時煩時靜,不可誤認外感而施汗下也。
凡服藥後,煩悶不安,頭面髮際遍身發癢者,謂之藥煩,此胃虛不能勝藥力也,
與熱薑湯徐徐呷之,藥中宜加用生薑以行胃氣自安。
煩熱悉屬三陽,煩躁則有陰陽之異,蓋心熱則煩,腎熱則躁,煩者心胸慍怒,
如有所觸,外不形現,為熱尚輕,躁乃手足動掉,若無所措,內外不寧,為熱最劇。
有太陽表證,發熱頭痛惡寒,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有太陽裏證,
渴欲飲水而煩躁,及無熱,但狂言煩躁者,並宜五苓散。有表證罷,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熱邪侵入血室,可用小柴胡湯去參加當歸、桃仁、丹皮。凡是頭痛且出汗,又不能排尿的,不予治療,經書上說:
關格不通,無法排尿,頭上沒有汗的可以治療,有汗的則會死亡。濕邪導致的汗出,額頭出汗且喘息,小便困難,
大便溏瀉的,是陽氣脫落,經書上說:濕邪導致的汗出,額頭出汗,小便困難的會死亡,下痢不止的也會死亡,
因為陰陽都脫落了。
孫兆治療一人,頭痛出汗,手足冰冷,心下痞悶,大便秘結,脈象沉緊,有時見其四肢冰冷,
又出汗煩悶,以為是陰氣凝聚,孫兆說:大便秘結,不是虛弱導致的便秘,怎麼會是陰氣凝聚呢?按少陰病症多見腹瀉,
現在雖然脈象沉緊,卻不能說是少陰病症,這是半表半裡證,服用小柴胡湯而痊癒,
這一點正是仲景的論述所在,意思是說四肢厥冷,脈象沉緊,腹部滿脹,完全像少陰病症,
但是大便秘結,頭痛出汗,卻不能算是少陰病症,因為頭部是三陽經聚集之處,若三陰經病輕則氣至胸部而回,
現在有頭痛出汗,像是陽氣虛弱,所以說出汗是陽氣微弱的表現,若是少陰病症額頭出冷汗,則為陰邪毒盛。
手足出汗,是熱邪積聚在胃部,胃是津液的府庫,因熱邪蘊積於內,所以津液外泄。
凡是傷寒病,午后潮熱,手足汗出不止的,是胃實,若手足心、腋下汗出不止,
是兼有少陽實熱,大柴胡湯、三承氣湯可酌情選用,但也有屬於胃中寒的,經書上說:陽明病,不能進食,
小便不利,手足汗出不止的,這是將要形成癥瘕,大便必定先實後溏,
這是胃中虛寒將要溏瀉,應知道這種汗一定是冷汗,應該用理中湯溫中,不可一概而認為是胃熱。
東垣治療一人,腳膝痿弱,下尻臀部都冰冷,陰部汗出腥臭,精滑不固,脈象沉數有力,
這是由於內有火熱鬱結,逼迫陰氣外泄,精氣不固,是髓中混雜了濕熱,
用小柴胡湯去參加茯苓、膽草、黃柏、苦寒藥物瀉火,而痊癒。
煩熱是鬱悶不安,火熱不得宣洩的表現,不經過汗、吐、下三法而煩熱的,是太陽表證,經書上說:
病人煩熱,出汗則好轉,如果還沒有形成膈實,應該調和解表即可,如果心下滿悶而煩熱,則有吐下之法,
煩熱自汗且口渴屬陽明,煩熱脈弦喜嘔,或者煩熱而不嘔,屬少陽,不可不辨別,汗下之後,
六七天不大便,小腹滿脹而煩熱,或者胸痛煩熱喘逆的,是有燥屎,大承氣湯急下之。
如果四五天鼻子乾燥,眼睛昏暗,脈象數而煩熱的,將要昏迷,
用黃芩湯加柴胡、葛根、枳實、桔梗、生地黃、山梔子清熱解毒。凡是傷寒病六七天,手足三部脈象都洪大,
非常煩躁,口噤不能說話,病人躁擾不安的,將要出汗而解,病好轉後虛煩失眠,用竹葉石膏湯。
病好轉後能吃東西而煩熱,損耗穀物則會好轉。有內傷勞損陰液,火熱內動而時煩時靜的,不可誤認為外感而施用汗下療法。
凡是服藥後,煩悶不安,頭面髮際遍身發癢的,稱為藥物引起的煩熱,這是胃虛不能承受藥力,
用熱薑湯慢慢喝,藥物中應該加用生薑以幫助胃氣,則會自安。
煩熱都屬於三陽經,煩躁則有陰陽的區別,大概心火盛則煩熱,腎火盛則躁動不安,煩熱者心胸鬱怒,
像是有什麼觸動,外在不顯露,是熱邪較輕,躁動不安則是手足顫抖,像沒地方安放似的,內外都不安寧,是熱邪最劇烈。
有太陽表證,發熱頭痛惡寒,不出汗而煩躁不安的,用大青龍湯。有太陽裡證,
口渴想喝水而煩躁不安,以及沒有發熱,但是狂言煩躁的,都應該用五苓散。有表證痊癒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