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11)

1. 傷寒緒論卷上

豈非以外寒中,故脈盛大血脈閉,故脈濇耶,此中併有大疑,請先明之,

一者人身衛外之陽最固,今不由三陽而直中少陰,蓋厥氣上逆,積於胸中則胃寒,

胃寒則口食寒物,鼻吸寒氣,皆得入胃,腎者胃之關也,外寒斬關直入少陰腎藏,

故曰中寒也,此內經所隱而未言者也,一者其脈盛大以濇,雖曰中寒,尚非卒病,

卒病中寒,其脈必微,在傷寒證惟少陰脈,他經則無,其太陽膀胱為少陰之府,

纔見脈微惡寒,仲景早少陰,施治,而用附子乾薑矣,蓋脈微惡寒,正陽微所致,

腎中既已陰盛陽微,寒從內生,復加外寒斬關直入,或沒其陽於內,或逼其陽於外,

其人頃刻云亡,故仲景以為卒病也。寒中少陰,行其嚴令,埋沒微陽,肌膚凍裂,

無汗如喪神守,急用白通湯為主治蓋薑附追復,元陽加葱白以散寒,

加C4膽汁引入陰分,然恐藥力不勝,

更以葱熨臍中并灸氣海關元數十壯,取脈漸來,手足溫為效,必外內協攻,

乃足破其堅凝,少緩須臾,必無及矣。若其人真陽素擾,腠理素疎陰盛於內,

必逼其陽亡於外魄汗淋漓,脊項強鞭,用薑附豬膽汁,即不可用葱及熨灼,

恐助其散,令氣隨汗脫,而陽無由內返也。用薑附以勝陰復陽,使既散之陽急復,

不知此義者,加增藥味,反牽制其雄入之勢,必致迂緩無功也。其次前藥中,

即首加當歸肉桂,兼理其榮,以寒邪中入,先傷榮血故也。其次前藥中,

更加人參甘草,兼調其氣不爾,恐薑附之猛,直將犯上等矣。用前藥二三劑後,

覺其清陽在躬,運動頗輕更加黃耆白朮五味白芍陰陽平補,不可歇手。用群隊之藥,

以培陰護陽,其人即素有熱痰,陽出早已從陰而變寒,至此無形之陰寒雖散,

而有形之寒痰阻塞竅隧者,無由遽轉為熱,薑附固可勿施,其牛黃竹瀝一切寒涼,

斷不可用,若因其素有挾熱,妄投寒劑,則陰復用事,陽即擾亂,必墮前功也。

用平補後,嗣後總有頑痰留積經絡,但宜甘寒助氣開通,不宜辛辣助熱壅塞,

蓋辛辣始先不得已用其毒,陽既安堵,即宜休養其陰,切勿喜功生事,轉生他患也。

至於冬時反有非節之暖,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未至而至即為冬時不正之氣,

人感之而病者名曰:冬溫,冬溫雖發於冬時,治法與傷寒大異,

蓋溫則氣泄寒則氣收,二氣本相反也,其證必心煩嘔逆,咽痛身熱頭疼,

或欬嗽自汗,或頭重面腫,但始先咽痛後必下利,

陽脈浮滑陰脈弱濡與風溫不異,但時令不同,治之不得不為少異也,按羅謙甫云:

冬溫一證,雖關不正之氣,而實正氣虛故邪得以入,於少陰其經上循喉下入腹,

故咽必痛,或下利也,治之宜用陽旦湯加桔梗萎蕤,或問冬溫,何以竟入少陰,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難道是因為外寒入侵,所以脈象洪大而血脈阻塞,脈象拘緊嗎?這其中有很多疑問,請先弄清楚。

其一,人體衛外之陽氣原本很強盛,如今卻不循三陽經而直接侵犯少陰經,這是因為厥逆之氣上衝,積聚在胸中,導致胃寒。胃寒則會吃進寒涼食物,吸入寒涼氣體,都進入胃中。腎是胃的關口,外寒突破關口直接進入少陰腎臟,所以叫做中寒。這一點《內經》中隱晦未明說。其二,雖然脈象洪大而拘緊,說是中寒,但還不是猝死之症。猝死之症中寒,脈象必定微弱,在傷寒病症中只有少陰脈如此,其他經脈則沒有。太陽膀胱經是少陰經的府,一旦出現脈象微弱、惡寒的症狀,仲景先生就診斷為少陰經受寒,使用附子、乾薑治療。因為脈象微弱、惡寒,正是陽氣衰微造成的。腎中陰盛陽衰,寒邪從內生發,又加上外寒突破關口直入,或使陽氣內陷,或使陽氣外泄,患者頃刻間就會死亡,所以仲景先生認為這是猝死之症。寒邪入侵少陰經,嚴酷地壓制微弱的陽氣,皮膚凍裂,無汗,如同喪失神志一般,急需使用白通湯為主方。白通湯中的薑、附子溫補元陽,蔥白散寒,膽汁引入陰分,但擔心藥力不足,還需要用蔥熨臍中,並灸氣海、關元穴數十壯,等到脈象漸漸恢復,手腳溫暖才算見效。必須内外兼治,才能打破寒邪的堅凝,稍有延誤,就來不及了。如果患者本來陽氣就虛弱,肌膚疏鬆,體內陰寒盛,就會逼迫陽氣外泄,出現汗出淋漓、項背強直等症狀,就要用薑、附子、豬膽汁,而不能用蔥和熨灼,以免助長陽氣散失,導致陽氣不能回歸。用薑、附子來克服陰寒,恢復陽氣,使已經散失的陽氣迅速恢復。不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會增加藥味,反而阻礙陽氣回升的勢頭,必然導致治療緩慢而無效。其次,在前面藥方中,首先加入當歸、肉桂,兼顧調節營衛,因為寒邪入侵,首先傷害營血。其次,在前面藥方中,再加入人參、甘草,兼顧調和氣血,否則,擔心薑、附子的藥力過猛,會傷及其他臟腑。服用前藥二三劑後,感覺到陽氣回歸,活動較輕,再加黃耆、白朮、五味子、白芍,陰陽雙補,不能停藥。用眾多藥物,以培補陰氣,護衛陽氣。如果患者本來就有熱痰,陽氣外泄,早已從陰寒轉變為寒證,此時無形的陰寒雖然散去,但有形的寒痰阻塞經絡,不能立即轉化為熱,薑、附子就應該不用,牛黃、竹瀝等寒涼藥物,絕對不能使用。如果患者本來就有挾熱,妄用寒涼藥物,則陰寒再次作祟,陽氣也會紊亂,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

服用平補藥物後,之後可能會有頑固痰飲積聚經絡,只需用甘寒藥物幫助氣血通暢,不宜用辛辣藥物助熱壅塞,因為辛辣藥物開始時不得已才用它的峻猛之性,陽氣安定後,就應該休養陰氣,切勿急於求成,反而引發其他疾病。

至於冬天反而出現不合時令的溫熱症狀,這屬於春天陽氣在冬天就發作,還沒到春天就提前到來,這是不正常的氣候,人體感受這種氣候而生病,叫做冬溫。冬溫雖然發生在冬天,但治療方法與傷寒大不相同,因為溫熱則氣機外泄,寒邪則氣機內收,兩種氣機本來就相反。它的症狀必定是心煩、嘔逆、咽痛、身熱、頭痛,或者咳嗽、自汗,或者頭重、面腫,但一開始一定是咽痛,然後必定腹瀉。陽脈浮滑,陰脈弱濡,與風溫相似,只是時令不同,治療方法不得不稍有不同。按羅謙甫所說:冬溫症,雖然關乎不正之氣,但其實是正氣虛弱,所以邪氣才能侵入。它從少陰經循行,上行於咽喉,下達於腹部,所以咽喉必定疼痛,或者腹瀉。治療應該用陽旦湯,再加桔梗、萎蕤。或者問:冬溫為什麼會最終侵犯少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