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1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12)

1. 傷寒緒論卷上

而前所治方亦非少陰之藥,其故何也,石頑曰:大凡四時各有正令,

冬月當寒而反不寒,則少陰之氣,不藏而不正之氣得以入傷經,原非腎藏受病,

故但以桂枝湯中加黃芩一味,專主驅散風熱,不須更用他藥,

此仲景陽旦湯所由立也,若有寒食停結或誤用寒涼藥食,則寒邪外鬱,溫邪中結,

冷食內伏,更加入乾薑一味,以溫散其中兼黃芩,以涼解其外,

此仲景之陰旦又所必需,若咽痛甚者,則合甘草湯,欬者合桔梗湯,

下利合茯苓甘草湯,或陽旦加葛根茯苓,不應則溫熱之氣,併於明陽而蘊熱也,

葛根黃芩黃連湯,若先受冬溫,更加嚴寒外遏,則外證雖惡熱煩躁,

而仍畏寒欲近衣者,陽旦湯加麻黃石膏,以發之有冬溫,誤認傷寒,

而與辛溫表藥熱邪熱甚,而胸腹滿悶醫者不察,見其脹悶,而屢用下藥大,

下後仍發熱,無休止時,脈反數者,此陰血傷故也,朝用獨參湯暮進六味丸,

此陰陽俱虛,氣血俱弱,故熱不得止息,所以用六味必兼獨參湯,

以資陽生陰長之功,若服後熱勢漸解飲食,漸進神氣漸清,脈息漸和者,方可收功,

今世遇冬溫之證,鮮能辨識,概以傷寒法混治,致變斑黃喉痹唾利膿血等證者,

皆由誤治所致也,若誤用辛溫發汗,而發斑成溫毒者,當用犀角升麻甘草等分煎服,

或升麻葛根湯加犀角黑參,甚則犀角黑參湯之類選用,然冬溫為病,

亦自不一當隨所見證治之,凡冬溫溫毒大便泄瀉,而讝語脈虛小手足冷者,

皆不治也。

若春夏秋三時,感冒非時暴寒謂之寒疫,亦曰感冒夾食,則曰停食,

感冒雖非時行疫氣,以非其時而有其氣,故謂之寒疫,而實非疫也,其證發熱惡寒,

頭疼骨節痛無汗,或嘔逆惡心,其脈人迎多浮緊,亦有弦數者,夾食則氣口緊盛,

亦有滑數者,若夾寒食,則濇滯夾風痰,則浮滑而疾也,然又有人沈小,

絕不似外感者,見停食感冒之脈,有人迎極短小氣口極弦細,其人自言傷食受寒,

服發散兼消導之藥,一二劑脈反浮大,則知未服藥時脈沈小,皆為寒食鬱故也,

大抵治非時感冒止宜辛乎解散,如參蘇飲、芎蘇散香蘇散、神朮湯皆可選用,

有食正氣散,按證加減,如見太陽羌活防風,陽明葛根葱白,少陽柴胡半夏,

若天氣未熱病勢頗盛,不妨從權稍加桂枝,佐羌活輩汗之,蓋冬溫之與寒疫,

俱是非時邪氣,用藥亦不可拘於常候,猶冬溫之用辛涼寒疫之用辛溫也,

宜矣即如溫病熱病而見脈緊暴寒,黃芩白虎湯中,未嘗不稍加桂枝五七分也,

此證不必拘傷寒六經例治,大率春分已後,則少陽風木主令,況春時之寒,

必兼之以嶚峭之風,風傷少陽,少陽在內,則太陽陽明在外,病則三經俱受,

所以古人治寒疫之方,咸不分三陽而治,但見某經證多,則加用某經之藥為權衡耳,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先前治療的藥方並不是少陰病的藥物,這是為什麼呢?石頑說:總的來說,四季各有其正常的氣候變化。

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地不冷,那麼少陰之氣就不能收藏,不正之氣就能侵入經絡,根本不是腎臟本身生病,

所以只在桂枝湯中加入黃芩一味藥,專門驅散風熱,不需要再用其他藥物,

這就是仲景陽旦湯的由來。如果出現寒邪停滯或誤服寒涼藥物的情況,則寒邪鬱結於外,溫邪鬱結於內,

冷食停留在體內,再加入乾薑一味藥,用以溫散內在的寒邪,同時用黃芩,來清解外在的熱邪,

這就是仲景陰旦湯的必要組成。如果咽喉疼痛嚴重,則加用甘草湯;咳嗽則加用桔梗湯;

下痢則加用茯苓甘草湯;或者在陽旦湯中加葛根、茯苓,否則溫熱之氣會聚集於陽明經而產生內熱。

葛根黃芩黃連湯,如果先前受了冬溫病,又遇到嚴寒外邪的遏制,則外在症狀雖然表現為惡熱煩躁,

但仍然畏寒想多穿衣服,此時陽旦湯中加麻黃、石膏,以發散體內的邪氣。如果得了冬溫病,誤認為是傷寒,

而使用辛溫解表藥,熱邪加重,胸腹脹悶,醫生沒有察覺,只看到脹悶,就多次使用瀉下藥,

瀉下後仍然發熱,沒完沒了,脈象反而很快,這是陰血受損的緣故,早晨服用獨參湯,晚上服用六味丸,

這是陰陽俱虛,氣血俱弱,所以熱邪不能停止,因此必須同時服用六味丸和獨參湯,

以滋補陽氣,使陰氣生長壯大。如果服藥後,熱勢逐漸減輕,飲食逐漸增加,精神逐漸好轉,脈象也漸漸平和,就可以停止治療了。

現在遇到冬溫病的證候,很少能夠辨識,大多用傷寒的治療方法混雜治療,導致出現斑疹、黃疸、喉痹、唾液膿血等症狀,

都是因為誤治造成的。如果誤用辛溫發汗,而出現斑疹,變成溫毒,應該服用犀角、升麻、甘草等分量煎服,

或者用升麻葛根湯加犀角、黑參,嚴重則用犀角黑參湯等藥物。然而,冬溫病的病理變化也不盡相同,應該根據具體症狀治療。凡是冬溫病、溫毒,大便稀溏,說話含糊不清,脈象虛弱細小,手腳冰冷的,都是不治之症。

如果在春夏秋三季,感冒不是季節性的暴寒,稱為寒疫,也稱為感冒夾雜飲食,就叫做停食。

感冒雖然不是季節性的流行病邪,但因為不是這個季節出現這種邪氣,所以稱為寒疫,但實際上並不是瘟疫。其症狀是發熱惡寒,

頭痛、關節痛、無汗,或者嘔吐、噁心,脈象在寸口脈較浮緊,也有弦數的;如果夾雜飲食,則氣口緊盛,

也有滑數的;如果夾雜寒食,則氣機阻滯,夾雜風痰,則脈象浮滑而迅速;但也有人脈象沉細,

完全不像外感一樣。見到停食感冒的脈象,有人迎脈非常短小,氣口非常弦細,病人自己說傷食受寒,

服用發散兼消導的藥物,一兩劑藥後脈象反而浮大,就知道服藥前脈象沉細,都是因為寒食鬱結的緣故。

總之,治療非時感冒只宜用辛溫解表散寒的藥物,如參蘇飲、芎蘇散、香蘇散、神朮湯都可以選用,

還有食正氣散,根據症狀加減。如果見到太陽經證候,用羌活、防風;陽明經證候,用葛根、蔥白;少陽經證候,用柴胡、半夏。

如果天氣還沒有變熱,病情比較嚴重,不妨適當加用一些桂枝,再用羌活等藥發汗。因為冬溫病和寒疫,

都是非季節性的邪氣,用藥也不可以拘泥於常規,就像冬溫病用辛涼藥,寒疫用辛溫藥一樣,

都是合理的。就比如溫病、熱病出現脈象緊而突然怕冷,黃芩白虎湯中,常常會適當加入桂枝五七分。

這種情況不必拘泥於傷寒六經的治療法則。大體上,春分以後,少陽風木當令,況且春季的寒冷,

必定伴隨著凜冽的寒風,寒風傷及少陽,少陽在內,則太陽、陽明在外,生病則三經都受影響,

所以古人治療寒疫的藥方,總是不分三陽而治療,只是看哪一經的症狀多,就加用哪一經的藥物來權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