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19)
傷寒緒論卷上 (19)
1. 傷寒緒論卷上
脈沈而數,皆為裏熱之極,下之無疑,潮熱讝語善太息,此胃實也,
心下滿心下高起如塊,心下脹痛,腹脹滿痛,按之愈,其皆下,頭脹痛下之立止,
若初起未可下小便秘大便不通,氣結不舒,大便行,小便立解,有血液枯竭者,
無表裏證,為虛燥,宜導法。凡陽證似陰者,瘟疫與溫病熱病傷寒通有,
其陰證似陽者,惟傷寒有之,在瘟疫必無此證也,陽證似陰,為外寒內熱,
故小便赤濇,陰證似陽,為上熱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為據,萬不一失。
夫疫病四時皆有,但盛與不盛耳,盛行之際,沿門闔戶,病皆一般者,
謂之時行大疫,人皆知之,不盛之時,人偶感之,不過發熱頭痛,與尋常感冒相似,
即有傳染,不過左右服役之人,又烏能知疫也,病人無處追求,每每妄訴病原,
醫家不善審察,未免隨情錯認,誤引東垣勞倦傷脾為例,壅邪轉熱,多致危殆。
喻嘉言曰:四時不正之氣,感之因而致病,初不為疫也,因病致死,病氣屍氣,
混合不正之氣,以故雞瘟死雞,豬瘟死豬,牛馬瘟死,死牛馬推之於人,何獨不然,
所以饑饉兵凶之際,疫病盛行,大率春夏之交為甚,蓋溫暑濕熱之氣,交互結蒸,
人在其中,無隙可避,病者當之,魄汗淋漓,一人病氣足充一室,況於連並榻,
沿門闔境,共釀之氣,蓋以出戶屍蟲,載道腐墐,燔柴掩席,委巷投涯,種種惡穢,
上溷蒼天清淨之氣,下敗水土物產之氣,人受之者,親上親下,各從其類,
有必然之勢,如世俗所稱大頭瘟者,頭面腮頤腫如瓜瓠者是也,所稱稔頸瘟者,
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所稱瓜瓤瘟者,胸脇起,
嘔汁如血者是也,所稱楊梅瘟者,遍身紫塊,忽然發如黴瘡者是也,
所稱疙C5者,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者是也,所稱絞腸瘟者,
腸鳴乾嘔,水洩不通者是也,所稱軟腳瘟者,便清泄白,足腫難移,
即濕溫遍行是也,小兒痧痘尤多,已上疫證,不明證治咸委劫運,良可傷悼,
然而盛夏濕溫之證,即藏疫癘在內,一人受之,則為濕溫,
一方傳徧則為疫癘,所以疫癘之發,每每盛於春夏者,
以其熱暑濕三氣交蒸故也,蓋春主厥陰肝木,秋主陽明燥金,
冬主太陽寒水各行其政,惟春分以後,至秋分以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
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其事,天本熱也,而益以日之暑日本烈也,
而載以地之濕三氣交動,時分時合其也,以風動於中,勝濕解蒸,不覺其苦其合也,
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人在是氣之中無隙可避,故病之繁而且苛者,
莫如夏月為最,以無形之熱,蒸動有形之濕,即無病之人感之,尚未免於為患,
況素有濕熱,或下元虛人,安得不患濕溫之證乎,是以濕溫之證,最忌發汗,
白話文:
脈象沉而數,都是裏熱達到極點的表現,瀉下治療毫無疑問。出現潮熱、說胡話、善於嘆息,這是胃實證。
心下滿悶,心下隆起像塊狀物,心下脹痛,腹部脹滿疼痛,按壓則疼痛減輕,這些情況都需要瀉下治療;頭痛也可用瀉下法迅速止痛。
如果疾病初期,還不能瀉下,出現便秘、大便不通、氣機阻滯不舒的情況,只要大便通暢,小便就能立刻解除,即使有血液枯竭的症狀也可以如此處理。
沒有表裡證候,屬於虛燥,應該採用導引的方法治療。凡是陽證表現得像陰證的疾病,瘟疫、溫病、熱病、傷寒等都有這種情況;但陰證表現得像陽證的疾病,只有傷寒才有,瘟疫中絕對不會出現這種證候。陽證似陰,是外寒內熱,所以小便赤澀;陰證似陽,是上熱下寒,所以小便清白。只要根據小便的赤白就能判斷,準確率很高。
疫病四季都會發生,只是盛行程度不同而已。盛行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生病,症狀都差不多,這叫做時行大疫,人人皆知。不盛行的時候,人偶爾感染,不過是發熱頭痛,與普通的感冒相似,即使傳染,也只限於左右服侍的人,外人又怎能知道是疫病呢?病人往往無從追究病因,常常錯誤地訴說病源,醫生如果不善於審察,難免會隨病人所說而錯認,例如誤將東垣(張仲景)所說的勞倦傷脾誤認為是本病,壅塞之邪轉化為熱邪,很容易導致危重。
喻嘉言說:四季不正之氣,感染後導致疾病,最初並不屬於疫病,但因病致死後,病邪之氣與屍氣,混合不正之氣,所以雞瘟死雞,豬瘟死豬,牛馬瘟也導致牛馬死亡,推之於人,又何嘗不然呢?因此,饑荒、戰爭等災禍頻繁之際,疫病盛行,大多數發生在春夏之交,這是因為溫熱濕邪之氣互相交結蒸騰,人身處其中,無處躲避,容易感染疾病,病人身上病邪之氣充滿一室,何況是擠在一起睡覺的病人,一戶戶、一片片地蔓延開來,共同釀成疫病。這些疫病的發生,是因為戶外有屍體和蟲蟻,道路上到處是腐爛的東西,焚燒柴草掩蓋屍體的氣味,垃圾堆積在街巷和溝壑,種種污穢之氣,混濁了上天清淨之氣,敗壞了水土和物產之氣,人吸入這些氣息,親近則感染親近之邪,遠離則感染遠離之邪,各有其必然的規律。例如民間所稱的大頭瘟,頭面腮頤腫脹得像葫蘆一樣;所稱的稔頸瘟,喉嚨阻塞失聲,脖子粗大,腹部腫脹得像蛤蟆一樣;所稱的瓜瓤瘟,胸脅疼痛,嘔吐物像血一樣;所稱的楊梅瘟,全身長滿紫色的斑塊,突然發病如同黴瘡一樣;所稱的疙瘩瘟,長出像瘤一樣的腫塊,遍布全身,遊走不定,早晨發病晚上就死的;所稱的絞腸瘟,腸鳴腹痛,嘔吐不止,瀉痢不通;所稱的軟腳瘟,大便稀薄潔白,腳腫脹難以移動,也就是濕溫流行。此外,小兒痧痘也很多。以上這些疫病的證候,如果不明其證治方法,便會任其發展,這實在令人痛心。
然而,盛夏的濕溫證,就是隱藏在體內的疫癘之邪,一個人感染則為濕溫,一方傳遍則為疫癘。所以疫癘的發生,常常在春夏之際比較盛行,是因為暑熱濕三氣交蒸騰的緣故。蓋春主厥陰肝木,秋主陽明燥金,冬主太陽寒水,各行其時令。只有春分以後到秋分以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太陰濕土三氣同時運行,本來就熱,加上太陽的暑氣,更加猛烈,再加上地上的濕氣,三氣交動,時而合時而分。如果風能動於其中,就能勝濕解蒸,就不會感到痛苦。天上的熱氣,地上的濕氣,人處於這些氣息之中,無處躲避,所以疾病的種類繁多,而且病情嚴重,沒有比夏天更厲害的了。無形的熱氣,蒸動著有形的濕氣,即使沒有疾病的人感染,也難免會生病,何況本來就有濕熱,或者下元虛弱的人,怎麼能不患濕溫之證呢?所以濕溫證最忌諱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