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20)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20)

1. 傷寒緒論卷上

發汗則濕熱混合為一,而中氣盡傷,多成死證,惟宜分解先扶中氣,

使中氣徐領其表其裏,而上下盡消,故多愈也,至於疫證,則邪正混合,邪極勝,

正極衰,轉眼立斃,苦寒傷胃,溫補助邪,如人中黃丸之類,不為合法也,

夫傷寒之邪,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後行身之側,由外廓而入瘟疫之邪,

則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上焦為清陽,故清邪從之上,入下焦為濁陰,

故濁邪從之下入,中焦為陰陽交界,凡清濁之邪,必有此區分,

甚者三焦相混上行極而下下行而上,傷寒邪中外廓,故一表即散邪行在中道,

故表之不散,傷寒邪入胃府,則腹滿便堅,故可攻下疫邪布,

在中焦散漫不收下之復合,此與治傷寒表裏諸法有何涉哉,或問春夏蒸氣成疫,

豈冬溫獨非疫耶,蓋冬月過溫腎氣不藏,感而成病正與不藏精之春溫無異,

計此時有春無冬,三氣即得交蒸成疫,然遇朔風驟發,則蒸氣化為烏有矣,

是以東南冬月患正傷寒者少,患冬溫及痘瘡者最多,西北則秋冬春皆患傷寒,

殊無瘟疫痘瘡之患,此何以故西北土地高燥即春夏氣難上升,

何況秋冬之凝沍東南土地卑濕,為霧露之區,蛇龍之窟,其濕熱之氣,

得風播之尚有可耐,旦暮無風水中之魚,衣中之虱,且為飛揚,況於人乎,

蒸氣中原雜諸穢,益以病氣屍氣,無分老少,觸之即同一病狀矣此時朔風,

了不可得故其氣轉積轉暴,雖有薰風,但能送熱,不能涼,盛世所謂解慍阜財者,

在兵荒反有注邪佈穢之事矣。按吳又可所論,皆是尋常所有疫癘,喻嘉言所言,

乃天地不正之大疫,不可彼此膠執也,夫瘟疫證類端,豈可一律而論,

若傷於氣則頭項腫脹,傷於血則肢體疙C5,傷於胃則嘔汁如血,

傷於腸則水泄不通,至入藏則不知,人不待救藥則斃矣,大法以證為則,無以脈胗,

其傷之輕者,二三日尚能行動,至四五日後,忽然大熱,慎勿誤認傷寒,

而與表藥發汗,不惟不解,其熱轉甚而危殆矣,其初病惡寒發熱頭痛,

宜敗毒散躁熱不汗,通解頭痛如破,十神湯,兼瘴癘腳膝疼軟,獨活散,

此皆為表證多者立方也,若一病便壯熱無寒,多汗神昏嘔逆痞滿等證,

又當從涼膈雙解,三黃石膏黃連解毒,兩解表裏法治之,古人以普濟消毒飲,

治大頭瘟,荊防毒散治捻頸瘟,生犀飲治瓜瓤瘟,清熱解湯下人中黃丸,

併刺塊出血,治楊梅瘟三稜鍼刺入委中三分出血及服人中黃散,治疙C5瘟,

蒼朮白虎湯,治軟腳瘟,雙解散探吐,治絞腸瘟,此皆昔人已驗之方,

足補仲景之未逮也。凡時疫流行之際,小兒亦多傳染,

傷寒例所謂小兒女子益以滋甚,以小兒筋骨柔脆,一染時疫,即驚搐發痙,

誤作驚治必死,治稍遲延亦死,其治與大人彷彿,但幼科專於痘疹驚疳,而傷甚略,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發汗會讓濕熱混合在一起,傷及元氣,多半會危及性命。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調理元氣,讓元氣慢慢調和表裡,使寒熱之邪從上到下都消除,這樣就能痊癒。至於瘟疫,邪氣和正氣交戰,邪氣極盛,正氣極衰,轉眼間就會死亡。使用苦寒傷胃、溫補助邪的藥物,例如人中黃丸之類,都是不正確的。

傷寒的邪氣,先侵犯身體的背部,然後是前面,最後是側面,由外向內侵入。而瘟疫的邪氣則直接侵犯身體的中部,遍佈三焦。上焦屬陽清,所以清邪從上焦入侵;下焦屬陰濁,所以濁邪從下焦入侵;中焦是陰陽交界的地方,所有清濁之邪氣都會在此區分。嚴重的情況下,三焦混雜,邪氣上行到極點就下行,下行到極點就上行。傷寒的邪氣侵犯身體外圍,所以只要解表就能驅散邪氣;瘟疫的邪氣在身體中部,所以表邪不散。傷寒邪氣入侵胃府,會導致腹脹便秘,所以可以用攻下法治療。瘟疫邪氣散佈在中焦,難以收斂,這與治療傷寒表裡的方法有何關係呢?

有人問,春夏的蒸氣會導致瘟疫,那冬天過於溫暖難道就不是瘟疫嗎?因為冬月過於溫暖,腎氣不能收藏,受到邪氣侵犯而生病,這與春天溫邪導致精氣不能收藏是一樣的道理。此時有春天沒有冬天,三種氣候交蒸就會導致瘟疫。但是如果遇到突然襲來的寒風,蒸氣就會消失。所以東南地區冬天患傷寒的人少,患冬溫和痘瘡的人多;西北地區則秋冬春都患傷寒,卻沒有瘟疫和痘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西北地區地勢高燥,春夏之氣難以上升,何況是秋冬寒冷凝滯的季節。而東南地區地勢低濕,多霧露,是蛇蟲的巢穴,濕熱之氣,即使有風吹散尚能忍受,但如果沒有風,就像水中的魚,衣服裡的蝨子一樣,到處飛揚,何况是人呢?蒸氣中原本就混雜著各種污穢之物,再加上病氣和屍氣,不分老少,接觸就會患上相同的疾病。此時寒風難以吹到,所以邪氣越積越多,越來越厲害,即使有暖風,也只能送來溫熱,不能降溫。盛世所謂的「解慍阜財」,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反而會導致邪氣肆虐、污穢蔓延。

吳又可論述的是尋常的疫病,喻嘉言論述的是天地不正的大瘟疫,不能互相混淆。瘟疫的類型很多,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傷及氣,則頭項腫脹;傷及血,則肢體疙瘩;傷及胃,則嘔吐如血;傷及腸,則腹瀉不止;傷及臟腑,則神志不清,不需服藥就會死亡。治療的大原則是根據症狀,而不是脈象。輕症者,二三日還能活動,四五日後突然高燒,切勿誤認為傷寒而使用發汗的解表藥物,這樣不僅不能治癒,反而會加重病情,危及生命。初期惡寒發熱頭痛,宜用敗毒散、躁熱不汗的藥物,疏通解表,緩解頭痛,例如破傷風湯、十神湯;兼有瘴癘腳膝疼痛無力,用獨活散。這些都是治療表證的常用方劑。如果一開始就高燒無寒、多汗神昏、嘔逆痞滿等症狀,就應該從涼膈雙解入手,使用三黃石膏、黃連解毒等藥物,同時治療表裡。古人用普濟消毒飲治療大頭瘟,荊防敗毒散治療捻頸瘟,犀角地黃湯治療瓜瓤瘟,清熱解毒湯、人中黃丸,並刺血治療楊梅瘟;三棱針刺委中穴出血,並服用人中黃散治療疙瘩瘟;蒼朮白虎湯治療軟腳瘟;雙解散探吐治療絞腸瘟。這些都是前人驗證過的有效方劑,彌補了仲景醫案的不足。

凡是時疫流行之際,小兒也容易被傳染。傷寒例書上說,小兒和女子更容易感染且病情嚴重。因為小兒筋骨柔弱,一旦感染時疫,就會驚厥抽搐,如果誤認為是驚風治療,必定死亡;即使治療稍有延遲也會死亡。治療方法和成人相似,但是兒科更注重痘疹、驚癇、疳積,而對傷寒的論述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