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21)
傷寒緒論卷上 (21)
1. 傷寒緒論卷上
但知其不思飲食,不知其疫邪傳胃,但知其嘔渴瀉泄,不知其協熱下利,
凡此何暇致思其為疫證乎。
疫癘中一種大頭天行病,雖略見前,然不細陳,難於治療,此證乃濕熱在高巔之上,
所以必多汗氣蒸,初覺憎寒壯熱,體重頭面腫甚,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
舌乾口燥,宜普濟消毒飲,不速治十死八九,東垣云:身牛已上,天之氣也,
邪熱客於三陽之間,上攻頭面為腫,切不可用降藥,陽明之邪首大腫,
少陽之邪出於耳前後,甚至兩目不開,面部赤腫,以普濟消毒飲少,少不住服,
治法不宜太速,速則過其病所,上熱未除,中寒復生,必傷人命,宜用緩藥,
徐徐少與為妙,額上面部,焮赤而腫,或壯熱氣喘,口乾舌燥,或咽喉腫痛不利,
其脈數大者,此屬陽明,本方加石膏,若內實熱甚者,加酒大黃下之,
若發於耳之上下前後,併額角傍紅腫者,此屬少陽也,或寒熱往來,口苦咽乾,
胸脇滿悶,本方加柴胡栝蔞根,脈實便秘者,加酒大黃利之,
若發於頭腦項下,併耳後赤腫者,此屬太陽也,荊防敗毒散,熱甚去參加芩連,
若三陽經俱受邪,併發於頭面耳鼻者,亦宜普濟消毒飲,大抵此證,
以辛涼輕清之濟,散其上盛之濕熱則愈,節庵以普濟消毒飲,
除去人參升麻白芷黑參馬勃殭蠶藍根,而加入川芎羌活防風荊芥射干汁竹瀝,
名芩連消毒飲,藥稍異,而功效不殊,其用大黃必須酒洗,如鳥在高巔,
惟射以取之也。又四時疫癘,天行大頭,並宜用人中黃散,
輕者只用芩連甘草煎成頻服,不效加鼠黏子芒硝微利之,不必大劑攻毒也。
蝦蟆瘟則兩頤頰下腫,小柴胡去參半加羌防荊薄桔梗馬勃煎服,荊防敗毒散亦可,
夏暑濕熱氣蒸,亦多發此,宜消暑十全散加荊馬勃,一二劑可愈。
至於溫疫一證,乃溫病將發之時,或既發之後,更感時行疫氣,其證渾身壯熱,
昏昏不爽,遞相傳染,盛於春夏之間,以春時天令不正,
則地之濁氣鬱蒸發動冬時伏氣,其氣最毒,人在是氣之中,莫之知也,正氣虛者,
感而受之,以正氣本虛,故陽脈濡弱,而邪傷血脈,則陰脈弦緊也,以其伏邪內動,
相召外疫,正被邪侵,怫鬱煩擾,行運失常,壯熱作矣,表證見焉,及熱鬱腠理,
不得外泄,侵入於裏,裏證見焉,設使正氣內充,邪氣何由而入,其感受之因,
異於傷寒,異於溫熱,異於非時感受寒疫其治大約以驅熱為主,表藥間用,
下藥必用,人中黃君藥,昔人概用清熱解毒湯,下人中黃,丸統治諸疫皆效,
其所用人參者,知其本氣不足,防邪入裏,所謂補瀉兼施也,溫疫證多作渴,
宜用小柴胡去半夏加石膏知母,若躁熱不識人,輕則涼膈,重則雙解,
如大便泄瀉者,黃連解毒湯,若表裏俱熱,亦涼膈雙解,嘔血者,生犀飲,
白話文:
只知道病人不想吃東西,卻不知道是疫邪傳到了胃部;只知道病人嘔吐、口渴、腹瀉,卻不知道這是邪熱導致的洩瀉。
這些情況,哪有時間去細想這是疫病呢?
疫病中有一種大頭瘟疫,雖然之前略有提及,但沒有詳細說明,治療起來很困難。這種疾病是濕熱停滯在頭頂,
所以必定多汗、氣蒸,一開始感覺惡寒、發熱,身體沉重,頭面腫脹厲害,眼睛睜不開,呼吸急促,咽喉不利,
舌頭乾燥、口渴。應該服用普濟消毒飲,如果不迅速治療,十之八九會死亡。東垣(張元素)說:「身腫超過牛的體型,是天之氣也。」
邪熱侵犯三陽經脈之間,上攻頭面導致腫脹,絕對不能使用瀉下藥物。陽明經邪氣導致的腫脹,
少陽經邪氣則從耳前後出現,甚至眼睛都睜不開,面部紅腫。服用普濟消毒飲要少量、多次服用,
治療方法不宜太快,太快會超過病情所在,上焦的熱邪還沒去除,中焦又產生寒邪,必定危及性命。應該使用緩和的藥物,
慢慢地少量服用才是最佳方法。額頭和面部紅腫發熱,或者發熱、氣喘、口乾舌燥,或者咽喉腫痛不利,
脈象數大有力者,這是屬於陽明經證,原方中加入石膏;如果內熱很盛,加入酒大黃瀉下;
如果腫脹發生在耳的上下前後,以及額角旁紅腫者,這是屬於少陽經證,或者寒熱往來、口苦咽乾、
胸脇脹滿,原方中加入柴胡、栝樓根;脈象實數且便秘者,加入酒大黃通便;
如果腫脹發生在頭腦、項下,以及耳後紅腫者,這是屬於太陽經證,服用荊防敗毒散,如果熱盛,再加入黃芩、黃連;
如果三陽經都受邪氣侵犯,同時發生在頭面耳鼻,也應該服用普濟消毒飲。總之,這種疾病,
用辛涼輕清的藥物,疏散上焦壅盛的濕熱就能痊癒。節庵(吳又可)在普濟消毒飲的基礎上,
去掉了人參、升麻、白芷、黑參、馬勃、殭蠶、藍根,而加入川芎、羌活、防風、荊芥、射干、竹瀝,
命名為芩連消毒飲,藥物略有不同,但功效相同。使用大黃必須用酒洗,就像鳥在高高的山頂上,
只能用箭射才能取到一樣。又,各種時令疫病,天行大頭瘟疫,都應該使用人中黃散,
輕症只用黃芩、黃連、甘草煎服,頻頻服用,如果無效,再加鼠黏子、芒硝略微通便,不必大量攻毒。
蝦蟆瘟則兩腮頰下腫脹,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再加羌活、防風、荊芥、薄荷、桔梗、馬勃煎服,荊防敗毒散也可以,
夏天暑濕熱氣蒸騰,也容易發生這種疾病,應該服用消暑十全散加荊芥、馬勃,一兩劑就能痊癒。
至於溫疫,是在溫病將要發作的時候,或者已經發作之後,又感染了流行的疫氣,症狀是全身發熱,
昏昏沉沉,不斷傳染,盛行於春夏之間。因為春季天令不正,
地下的濁氣鬱積蒸發,冬天的伏邪也被激發出來,這種邪氣最毒,人處在這種邪氣之中,卻不知道,正氣虛弱的人,
感染後就會發病。因為正氣本來就虛弱,所以陽脈濡弱,邪氣傷及血脈,則陰脈弦緊。由於伏邪內動,
又招來了外來的疫氣,正氣被邪氣侵犯,鬱悶煩躁,氣血運行失常,發熱就產生了,表證就出現了;當熱邪鬱結在肌膚腠理,
不能外泄,就會侵入內部,裏證就出現了。如果正氣充足,邪氣怎麼能入侵呢?它感受邪氣的原因,
不同於傷寒,不同於溫熱病,不同於非時感受寒邪。治療大致上以驅除熱邪為主,表證藥物間或使用,
瀉下藥物必須使用,人中黃是主要的藥物。古人常用清熱解毒湯,加入人中黃,丸劑治療各種疫病都很有效,
其中使用人參,是知道它能補益元氣,防止邪氣入侵裏證,所謂補瀉兼施。溫疫證多口渴,
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石膏、知母;如果煩躁發熱,神志不清,輕者用涼膈散,重者用雙解法;
如果大便洩瀉,用黃連解毒湯;如果表裏都熱,也用涼膈散或雙解法;嘔血者,用犀角地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