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38)
傷寒纘論卷上 (38)
1. 傷寒纘論卷上
辨其虛實治之,為當也,若循經從少陽傳次太陰,不過往來寒熱等,
少陽證罷而見煩躁不寍,腹滿時痛,手足自溫,肌肉重按則熱,肌表卻不熱,
脈況細,或微畏寒足冷,當從傳經例隨證分解之。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腹滿自利,太陰之本證也,吐而食不下,則邪迫於上,利甚而腹痛,則邪迫於下,
上下交亂,胃中空虛,此但可行溫散,設不知而誤下之,其在下之邪可去,
而在上之邪陷矣,故胸中結鞕,與結胸之變頗同,胃中津液,上結胸中,
陽氣不布,卒難開滌也。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太陰主水穀,故病自利,內有真寒,故不渴,註謂自利不渴,
濕勝也,故用四逆輩以燠土燥濕非也,
仲景大意以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分經辨證所關甚鉅,
蓋太陰屬濕土,邪熱入而蒸動其濕,則顯有餘,故不渴而多發黃,少陰屬腎水,
熱邪入而消耗其水,則顯不足,故口渴而多煩躁也,今自利不渴,知太陰藏寒,
故當溫之,宜用四逆輩,則理中等可,不言而喻也,太陰濕土之藏,
有寒不用理中而用四逆者,水土同出一源,冬月水煖則則土亦煖,
夏月水寒則土亦寒,所以土寒即陰內陽外,故用四逆以溫土也。以上太陰藏寒證。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太陽之誤下,其病皆在胸脇以上,陽邪傷陽分也,此因誤下而腹滿時痛,
無胸脇等證則其邪已入陰位,所以屬太陰也,腹滿者,太陰裏氣不和也,
時痛者有時而痛,非大實大滿之痛也,故仍用桂枝解肌之法,以升舉陽邪,
但倍白芍藥,以收太陰之逆氣,本方不增一藥,斯為神耳。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大實痛,則非有時而痛者可例矣,故前方但倍芍藥,而此則加大黃,加大黃者,
取其苦寒能蕩實熱也,以其大實大滿宜從急下,然陽分之邪,初陷太陰,未可峻攻,
但於桂枝湯中少加大黃,七表三裏以分殺其邪可也。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
易動故也。
此段叮嚀,與陽明篇中互發,
陽明曰不轉失氣曰先鞕後溏曰未定成鞕皆是恐傷太陰脾氣,
此太陰證而脈弱便利,減用大黃芍藥,又是恐傷陽明胃氣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
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太陰脈本緩,故浮緩雖類太陽之中風手足自溫,則不似太陽之發熱,
更不似少陰之四逆與厥,所以繫在太陰,允為恰當也太陰脈見浮緩,其濕熱交盛,
白話文:
辨別虛實後再治療,才是正確的。如果疾病循經絡從少陽傳到太陰,只是寒熱往來,
少陽證狀消失後出現煩躁不安、腹部脹滿時痛、手腳溫熱、肌肉按壓則熱,但肌膚表面卻不發熱,
脈象細弱,或者輕微畏寒、腳冷,就要根據傳經的順序,依據症狀分別治療。
太陰病的症狀是腹部脹滿嘔吐,吃不下東西,大便稀溏,而且經常腹痛。如果瀉下,必定會導致胸下結塊。
腹部脹滿、大便稀溏是太陰病的基本症狀。嘔吐吃不下東西,是邪氣逼迫於上;大便稀溏腹痛,是邪氣逼迫於下,
上下交錯紊亂,胃中空虛。這時只能溫和散寒,如果不知道而誤用瀉下藥,下面的邪氣可以去除,
但上面的邪氣卻會加重,所以胸中會結塊,和結胸的變化很相似。胃中的津液上結於胸中,
陽氣不能佈散,一時很難消除。
大便稀溏但不口渴,屬於太陰病,因為臟腑內有寒邪。應該溫暖脾胃,宜服用四逆湯類藥物。
大便稀溏不口渴屬於太陰病,太陰主司水穀,所以生病時大便稀溏;內有寒邪,所以不口渴。註解說大便稀溏不口渴,
是濕邪盛行,所以用四逆湯類藥物溫燥濕邪是不對的。
張仲景的本意是,大便稀溏不口渴屬於太陰病,大便稀溏而口渴屬於少陰病,這在經絡辨證上關係重大,
因為太陰屬濕土,邪熱侵入而蒸動其濕,則表現為邪氣有餘,所以不口渴而容易發黃;少陰屬腎水,
熱邪侵入而消耗其水,則表現為邪氣不足,所以口渴而煩躁。現在大便稀溏不口渴,知道太陰內有寒邪,
所以應該溫暖它,宜用四逆湯類藥物,這個道理中等水平的人都能理解。太陰濕土的內部,
有寒邪不用理中湯而用四逆湯,是因為水土同出一源,冬天水溫暖則土也溫暖,
夏天水寒冷則土也寒冷,所以土寒就是陰在內陽在外,所以用四逆湯溫暖脾土。以上是太陰內寒的證候。
本是太陽病,醫生卻用瀉下藥治療,因此出現腹部脹滿時痛,屬於太陰病,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
太陽病誤用瀉下藥,其病症都在胸脇以上,是陽邪傷及陽分。這次因為誤用瀉下藥而腹部脹滿時痛,
沒有胸脇等症狀,說明邪氣已經進入陰位,所以屬於太陰病。腹部脹滿,是太陰裏氣不和;
時痛,是間歇性疼痛,不是實滿極痛。所以仍然用桂枝湯解肌,以升舉陽邪,
只是加倍白芍藥,以收斂太陰的逆氣。這個方子沒有增加任何藥物,真是神妙啊!
實滿劇痛,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實滿劇痛,就不是間歇性疼痛可以比擬的了。所以前一個方子只加倍芍藥,而這個方子加大黃,加大黃,
是取其苦寒能瀉實熱。因為實滿極痛,應該迅速瀉下,但是陽分之邪剛剛進入太陰,還不能峻猛攻邪,
只在桂枝湯中稍微加大黃,七表三裏(穴位)以分步殺除邪氣就可以了。
太陰病的脈象弱,病人持續大便稀溏,如果應該使用大黃芍藥湯,應該減少用量,因為病人胃氣虛弱,
容易受影響。
這一段囑咐,與陽明篇中的內容互相印證,
陽明篇說不轉為失氣,先便秘後腹瀉,未定型便秘,都是擔心損傷太陰脾氣;
這是太陰病而且脈象虛弱大便稀溏,減少大黃芍藥的用量,也是擔心損傷陽明胃氣。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溫熱,屬於太陰病。太陰病應該發黃,如果小便通利就不能發黃,
到七八天即使暴躁煩熱,每天大便稀溏十多次,也必定會自行停止,因為脾胃實滿,腐敗的物質應該排出。
太陰病的脈象本來就緩,所以脈浮緩雖然類似太陽病的中風,手足溫熱,卻不像太陽病那樣發熱,
更不像少陰病那樣四肢厥冷,所以屬於太陰病,是很恰當的。太陰病的脈象呈現浮緩,說明濕熱交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