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39)
傷寒纘論卷上 (39)
1. 傷寒纘論卷上
勢必蒸身為黃,若小便自利者,濕熱從水道而泄,不能發黃也,至七八日暴煩,
下利日十餘行,其證又與少陰無別,而利盡腐穢當自止,
則不似少陰之煩躁有加下利漫無止期也,況少陰之煩而下利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
仍為欲愈之候,若不辨晰,而誤以四逆之法治之幾何不反增危困耶,
雖陽明與太陰府藏相連其便鞕與下利,自有陽分陰分之別,
而下利中又有溫裏脾之別溫裏宜四逆湯,實脾宜五苓散利水即所以實脾,
脾實則腐穢不攻而去也。已上誤下熱傳太陰證。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繫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
此太陰轉屬胃府證也,脈浮而緩,本為表證,然無發熱惡寒外候,而手足自溫者,
是邪已去表而入裏,其脈之浮緩,又是邪在太陰,以脾脈主緩故也,邪入太陰,
熱必蒸濕為黃,若小便自利,則濕行而發黃之患可免,但脾濕既行胃益乾燥,
胃燥則大便必鞕,因復轉為陽明內實,而成可下之證也,
下之宜桂枝大黃湯。
傷寒其脈微濇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
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
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霍亂為胃中鬱滯寒物,故其脈當微濇,今傷寒是外邪,脈當浮盛,而不當微濇也,
四五日為轉入陰經之時,忽然自利嘔逆,而脈微濇者,恐是陽氣頓絕,陰氣暴逆,
其勢巨測,故不可妄治,非不治也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太陰轉屬陽明,
必便鞕可攻,至十三日過經而愈也。
下利後當便鞕,鞕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
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此言下利止後,必能食而便鞕,陽明胃氣有權也,若利雖止而不能食,
邪熱去而胃氣空虛也,俟過一經,胃氣漸復,自能食矣,設曰久不能食,
將成脾胃虛寒嘔逆變證也,或能食而久不愈,此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已上太陰轉陽明府證。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陰脈尺寸俱沉細,今脈浮,則邪還於表可知矣,故仍用桂枝擊其邪之惰歸也。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濇而長者,為欲愈。
四肢煩疼者,脾主四肢,亦風⿰氵䍃末疾之驗也,陽脈微,陰脈濇,
則風邪已去而顯不足之象,但脈見不足,正恐元氣已漓,暗伏危機,故必微濇之中,
更加其脈之長而不短,知元氣未衰,其病為自愈也,註家未審來意,
謂濇為血凝氣滯,大謬,豈有血凝氣滯,反為欲愈之理耶。已上太陰轉陽明經證。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上條太陰經證自解候。
傷寒邪在三陽,太陽為首,邪在三陰,少陰為先,少陰雖居太陰厥陰之中,
白話文:
傷寒論卷上:
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身體會發黃。如果小便通暢,則濕熱從水道排出,不會發黃。若到七八天突然煩躁,每天腹瀉十多次,其症狀與少陰病無異,但腹瀉排出腐敗之物後會自行停止,這與少陰病的煩躁加重、腹瀉不止不同。況且,少陰病煩躁腹瀉,手腳反而溫暖,脈象緊而後鬆,反而是病情好轉的徵兆。如果不清楚這些區別,而誤用治療四逆的方劑,豈不更加危急?雖然陽明和太陰的腑臟相連,它們的便祕和腹瀉,有陽分陰分的區別。腹瀉之中又有溫中益脾的區別,溫中宜用四逆湯,脾虛則用五苓散利水,利水就是為了補脾。脾實則腐敗之物就能排出。以上是誤治下焦熱邪傳入太陰的證候。
傷寒脈象浮而緩,手腳溫暖,這是病邪繫於太陰的表現。太陰病會發黃,如果小便通暢,則不會發黃。到七八天大便乾燥,則是陽明病。
這是太陰病轉屬胃腑的證候。脈象浮而緩,本是表證,但沒有發熱惡寒的外在症狀,而手腳溫暖,說明邪氣已從表入裡。脈象浮緩,又是邪氣在太陰,因為脾脈主緩。邪氣入太陰,熱邪必蒸騰濕氣而發黃,如果小便通暢,則濕邪排出,發黃的危險可免。但脾濕排出後,胃部會更加乾燥,胃燥則大便必硬,因此轉為陽明內實,成為可以瀉下的證候,瀉下宜用桂枝大黃湯。
傷寒脈象微澀,本是霍亂的表現,現在是傷寒,卻在四五天後到陰經,轉入陰經必腹瀉。本就嘔吐腹瀉的,不可治療。想大便卻反而氣虛,仍然不瀉,屬陽明,大便必硬,十三天痊癒,這是因為經脈已盡的緣故。
霍亂是胃中鬱滯寒邪,所以脈象微澀。現在是傷寒,是外邪,脈象應浮盛,而不應微澀。四五天是轉入陰經的時候,突然腹瀉嘔吐,而脈象微澀,恐怕是陽氣驟絕,陰氣暴逆,其勢難測,所以不可妄加治療,並不是不治療。如果想大便卻反而氣虛,仍然不瀉,這是太陰轉屬陽明,大便必硬可以攻下,到十三天經脈恢復而痊癒。
腹瀉之後應該大便乾燥,大便乾燥就能進食,病情就會好轉。現在反而不能進食,到後一經期能進食,再過一經期也能進食,再過一天就痊癒了,不癒合,就不屬於陽明。
這意思是腹瀉停止後,必須能進食且大便乾燥,陽明胃氣才能恢復。如果腹瀉停止但不能進食,是邪熱已去而胃氣虛弱。等待一經期,胃氣漸復,就能進食了。如果很久不能進食,將會形成脾胃虛寒嘔吐的變證。或者能進食但很久不痊癒,這是熱邪餘留,必將發癰腫。
以上是太陰轉屬陽明腑臟的證候。
太陰病,脈象浮,可以發汗,宜用桂枝湯。
太陰病脈象寸口尺部都沉細,現在脈象浮,則邪氣又回到表證可知,所以仍用桂枝湯來驅逐邪氣。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脈微弱,陰脈澀滯而長,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
四肢煩疼,脾主四肢,也是風濕痹證的驗證。陽脈微弱,陰脈澀滯,則風邪已去而顯露出氣血不足的象徵,但脈象見不足,正擔心元氣已損,暗藏危機,所以必須在脈象澀滯之中,更加其脈象長而不短,就知道元氣未衰,病情將會自愈。註解者沒有理解其中的意思,認為澀滯是血凝氣滯,是大錯特錯,豈有血凝氣滯,反而將要痊癒的道理?以上是太陰轉屬陽明經的證候。
太陰病將要痊癒時,從亥時到丑時。上面是太陰經證候自愈的徵兆。
傷寒邪氣在三陽,太陽為先;邪氣在三陰,少陰為先。少陰雖然居於太陰厥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