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40)
傷寒纘論卷上 (40)
1. 傷寒纘論卷上
而實為陰經之表,以其與太陽表裏,又與陰維相附,且人腎氣多虛,受病最易,
況原委不一,人但知少陰有傳經直中兩途,救陰回陽二法,不知直中雖當回陽,
而有兼汗兼溫之殊,傳經雖宜救陰,復有補正攻邪之別,豈可一概混淆,
能令讀者無眩耶,蓋傳經熱邪,先傷經中之陰,甚者邪未除而陰已竭,
獨是傳入少陰,其急下之證,反十之三,急溫之證,反十之七,而宜溫之中,
復有次第不同,毫釐千里,麤工不解,必於曾犯房屋之證,始敢用溫,
及遇一切當溫之證,反不能用,詎知未病先勞其腎水者,不可因是遂認為當溫也,
必其人腎中之真陽素虧,復因汗下後,擾之外出而不能內返,勢必藉溫藥以回其陽,
方可得生,所以傷寒門中亡陽之證最多,即在太陽,已有種種危候,至傳少陰,
其辨證之際,仲景多少遲徊顧慮,不得從正治之法清熱奪邪,以存陰為先務也,
今將直傷陰經之證,與夫汗下太過,元氣受傷,從權用溫經之法者,疏為上篇,
正治存陰之法,疏為下篇,其溫熱病之發於少陰者,另自為篇,庶涇渭攸分,
根蔓不亂耳。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此言少陰之總脈總證也,蓋少陰屬水主靜,即使熱邪傳至此經,其在先之脈雖滑大,
亦必變為微細,在先之證雖煩熱不寍,亦必變為昏沉嗜臥,但仍不得安臥為異耳,
況夫少陰經自感之寒證耶,但須以先見表證,至五六日後,變出脈細況數,
口中燥不得臥者熱證,始病便脈微細,口中和,但欲臥者,為寒證,以此明辨,
萬無差誤耳,其所以但欲寐者,以衛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也。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脈沉發熱,乃少陰兼太陽之表邪,當行表散,非少陰病四五日後,陰盛格陽,
真陽發露之比,但三陰之表法,與三陽迥異,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
而少陰尤為緊關,故麻黃與附子合用,使外邪出而真陽不出,纔是少陰表法之正也。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
得病纔二三日,無吐利躁煩嘔渴裏證,其當從外解無疑,然少陰絕無發汗之法,
汗之必至亡陽,惟此一證其外發熱無汗,其內不吐利躁煩嘔渴,及可溫經散寒,
取其微似之汗,此義甚微,在太陽經,但有桂枝加附子之法,並無麻黃加附子之方,
蓋太陽病無脈微惡寒之證,即不當用附子,及見脈微惡寒吐利躁煩等證,
亡陽已在頃刻,又不當用麻黃,即此推之,凡治陰寒暴病而用麻黃者,
其殺人不轉睫矣。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炙之,附子湯主之。
口中和者,不渴不躁全無裏熱可知,況背為督脈,統諸陽上行之地,他處不寒,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上:
少陰經位於陰經的表層,與太陽經表裡相通,又與陰維脈相連,而且人體腎氣多虛弱,最容易感受疾病。
況且病情原因各不相同,人們只知道少陰經的傳經路線有直中兩條途徑,治療方法有救陰回陽兩種,卻不知道即使是直中要回陽,也有兼用汗法和溫法的不同;即使是傳經要救陰,也有補正和攻邪的區別,怎麼能混為一談呢?難道能讓讀者不感到迷惑嗎?實際上,傳經的熱邪,先傷及經脈中的陰氣,嚴重者邪氣未除陰氣已竭。
單說傳入少陰經的病症,急需下法治療的佔十分之三,急需溫法治療的佔十分之七。即使是應該溫法的治療,也有不同的步驟和順序,細微的差別會導致巨大的差異,粗心的大夫不明白這一點,必然要在曾患過類似病症後,才敢使用溫法;一旦遇到所有應該使用溫法的病症,反而不會使用了。難道不知道,在未生病前就勞損了腎水的病人,不能因為這個就認為應該用溫法嗎?
必須是病人腎中真陽本來就虧虛,又因為汗下療法後,陽氣擾動而出,不能內返,勢必藉助溫藥來回陽,才能活命。所以傷寒病中亡陽的證候最多,即使在太陽經階段,就已經出現種種危急的徵兆,等到傳到少陰經,辨證時,張仲景都十分猶豫謹慎,不敢直接用正治之法清熱解邪,而是以存護陰氣為首要任務。
現在將直接傷及陰經的證候,以及汗下過度,元氣受損,權宜之計用溫經方法的,詳述在上篇;正治存陰的方法,詳述在下篇;溫熱病發於少陰的,另立一篇,使之區分清楚,避免混亂。
少陰經的病症,脈象微細,病人只想睡覺。
這是少陰經總脈象和總病症的描述。因為少陰經屬水主靜,即使是熱邪傳到這條經脈,一開始的脈象即使滑大,也必定會變成微細;一開始的症狀即使煩熱不安,也必定會變成昏沉嗜睡,只是仍然不能安睡是不同的。
況且少陰經自感寒證呢?只須先觀察表證,到五六日後,出現脈象細弱而數,口乾不能睡覺的熱證;而如果一開始就脈象微細,口不乾,只想睡覺,就是寒證,以此來辨別,萬無一差錯。之所以只想睡覺,是因為衛氣行陽則醒,行陰則睡。
少陰病,剛得病時,反而發熱脈沉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脈沉發熱,是少陰經兼太陽經的表邪,應該表散,不是少陰病四五天后,陰盛格陽,真陽外露的時候。但三陰經的表證,與三陽經迥異,三陰經必定用溫經的藥物治療表證,而少陰經尤為關鍵,所以麻黃和附子合用,使外邪排出而真陽不出,才是少陰經表證的正確治療方法。
少陰病,得病二三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因為二三日內沒有裡證,所以微發汗。
得病才二三日,沒有吐瀉煩躁嘔渴等裡證,應該從外解無疑。但是少陰經絕對沒有發汗的方法,發汗必然會導致亡陽。只有這種外發熱無汗,內無吐瀉煩躁嘔渴的證候,才可以溫經散寒,取得類似出汗的效果,這個道理很微妙。在太陽經,只有桂枝加附子湯,沒有麻黃加附子湯,因為太陽病沒有脈微惡寒的證候,就不應該用附子;一旦出現脈微惡寒、吐瀉煩躁等證候,亡陽就在頃刻之間,又不應該用麻黃。以此推論,凡是治療陰寒暴病而使用麻黃的,那簡直是殺人而不眨眼。
少陰病,得病一兩日,口不乾,背部惡寒的,應該灸治,用附子湯治療。
口不乾,說明不渴不躁,完全沒有裡熱,可知,況且背部是督脈,統攝諸陽上行的部位,其他地方不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