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9)
傷寒纘論卷下 (9)
1. 傷寒纘論卷下
使太陽之邪仍從太陽而解,邪去而支飲自開矣。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五六日已發汗,邪雖未解而勢已微,因誤下之,微邪凝聚於上焦,
則肺氣壅遏所以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知邪氣已入少陽之界,故為未解,
因與柴胡桂枝解太陽少陽之邪,黃芩甘草散內外之熱,乾薑主胃中寒飲,
栝蔞根治膈上熱渴,牡蠣以開脇下之微結也服湯後反加微煩者,
近世謂之藥煩,以汗後津液受傷胃氣虛熱,不能勝藥力也必須服復,
藥勝病邪方得汗出而解。上二條皆太陽少陽併病,因本文中有支結微結,
所以後世遂認結胸,致節庵又以小柴胡加桔梗治痞結,亦不過治表邪初犯中焦者,
方克有効,若真結胸,則邪已因誤下引入內結,非大小陷胸湯圓峻攻,
必不能解散也。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脇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陽明少陽併病也,潮熱者,陽明胃熱之候,若大便溏,小便自可,則胃全不實,
更加胸脇滿下去,則證已兼見少陽矣,纔兼少陽,
即有汗下二禁惟小柴胡一湯,合表裏而總和之,乃少陽一經之正治,
故陽明少陽亦取用之,無別法也。
陽明病,脇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此亦陽明少陽併病,不但大便溏為胃未實,
即使不大便而見脇下鞕滿,嘔與舌胎之證,則少陽為多,
亦當從小柴胡湯分解陰陽,則上下通和,濈然汗出而舌胎嘔逆脇滿之外證,
一時俱解矣既云津液得下,則大便自行,亦可知矣,此此一時表裏俱徹,
所以為當也。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八字,關係病機最切,風寒之邪,協津液而上聚膈中,為喘為嘔,
為水逆為結胸,常十居六七,是風寒不解,則津液必不得下,倘誤行發散,
不惟津液不下,且轉增上逆之勢,愈無退息之期矣。已上併病例。
仲景溫熱病諸例,向來混入傷寒六經例中,致使後世有以黃芩白虎湯,誤治傷寒者,
有以黃芩白虎證誤呼傷寒者,良由混次不分,以致蒙昧千古,自長沙迄今,
惟守真一人,獨得其秘,則又晦其名目,不曰溫熱,而曰傷寒,
何怪當世名家動輒錯誤耶,今將溫熱諸條,另析此篇,學者洗心讀之,如琅函一展,
火輪劍樹,頓化清涼大地也。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發熱而渴不惡寒,提挈溫病自內而發之大綱,凡初病不惡寒,便發熱煩渴,
三四日間,或腹滿或下利者,此溫病也,若先惡寒發熱,三四日後,
表邪傳裏變煩渴者,此又傷寒熱邪傳裏,而顯內實也。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
白話文:
太陽病邪若循太陽經脈而解,邪氣去除,則胸中鬱積的飲邪自然消散。
傷寒病五六天,已經發汗又服用瀉下藥,胸脇滿悶,小便略微不通暢,口渴但不嘔吐,只頭上出汗,寒熱往來、心煩意亂,這是病邪未解的表現,可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初次服用時可能略感煩躁,再次服用後汗出,病症即可痊癒。
五六天已經發汗,雖然邪氣尚未完全去除但勢力已減弱,卻又誤服瀉下藥,使微弱的邪氣凝聚在上焦,肺氣受阻,所以口渴但不嘔吐,頭上出汗,寒熱往來,心煩意亂。可知邪氣已經入侵少陽經的範圍,故病邪未解。因此要使用柴胡桂枝湯來解表里太陽少陽的邪氣,黃芩甘草湯清瀉內外之熱,乾薑溫中散寒飲,栝蔞根治療膈上熱渴,牡蠣則治療胸脇部略微阻塞的症狀。服用湯藥後反而更加煩躁,近世稱為藥物引起的煩躁,這是因為汗出後津液受損,胃氣虛弱而有內熱,無法承受藥力所致,必須再次服用,藥力勝過病邪才能汗出而痊癒。以上兩條都是太陽少陽經併發的疾病,因為文中提到支飲、微結,所以後世誤認為是結胸,因此節庵又用小柴胡湯加桔梗來治療痞結,這也只是治療表邪初犯中焦的有效方法,如果是真正的結胸,則邪氣已因誤服瀉下藥而入侵內部形成阻塞,非用大小陷胸湯等峻猛的藥物攻治,是無法消散的。
陽明病,發熱潮紅,大便稀溏,小便自利,胸脇滿悶不舒,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這是陽明經和少陽經併發的疾病。潮熱是陽明經胃熱的表現,若大便稀溏,小便自利,則說明胃氣並不虛實,再加上胸脇滿悶不舒,則已兼見少陽經的症狀。既已兼見少陽經症狀,則汗下二法皆不可用,唯有小柴胡湯能同時調和表裏,是少陽經的正治方法,因此陽明少陽經併病也可使用,別無他法。
陽明病,脇下脹滿,不大便,嘔吐,舌苔白膩,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上焦通暢,津液下行,胃氣調和,全身微微出汗而痊癒。
這也是陽明少陽經併發的疾病,不單是大便稀溏表示胃氣不實,即使不大便,但見脇下脹滿,嘔吐舌苔白膩等症狀,則少陽經病症較重,也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陰陽,使上下通暢,微微出汗,舌苔白膩、嘔吐、脇下脹滿等外在症狀,都能同時痊癒。既然說津液下行,則大便自然會好轉,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表裏同時治療,所以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上焦通暢,津液下行這八個字,關係到病機的核心。風寒邪氣與津液相合,在上焦聚集於膈下,就會出現喘息、嘔吐、水逆、結胸等症狀,常常佔十之六七。也就是說,風寒邪氣不解,津液就無法下行,如果誤用發散的藥物,不僅津液無法下行,反而會加重上逆的趨勢,病情就更加難以好轉。以上都是併發的病例。
張仲景溫熱病的例子,以往都混雜在傷寒六經的例子之中,導致後世誤用黃芩白虎湯治療傷寒,也誤把黃芩白虎湯的症狀稱為傷寒,都是因為分類混亂,造成千古以來的迷惑。從長沙到現在,只有吳鞠通一人獨得其秘訣,但他卻隱晦其名稱,不稱之為溫熱,而稱之為傷寒,難怪當世名家常常出錯。現在將溫熱病的條目另行分析在此篇,學習者用心研讀,如同打開寶箱,如同烈火、寶劍、樹木,瞬間化為清涼的大地。
太陽病發熱口渴,不惡寒,是溫病。
發熱口渴不惡寒,是溫病從內部發生的主要特徵。凡是初病不惡寒,立即發熱煩渴,三四天內,或腹滿或下瀉,這是溫病。如果先惡寒發熱,三四天後,表邪入裏,變成煩渴,這是傷寒熱邪入裏,而表現為內實。
如果已經發汗,身體灼熱,叫做風溫。風溫病的脈象,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體沉重,嗜睡。